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IEEE 802.16系列宽带无线标准的演进情况做了介绍;然后,针对IEEE802.16委员会为满足国际电联IMT-Advanced要求而提出的增强标准802.16m,就其研究背景、技术需求、评估方法和系统描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将WiMAX的802.16m与3GPP的LTE-Advanced技术进行比较,并对二者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WiMAX为支持高速移动数据业务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天线技术和分组调度算法,然后阐述了移动WiMAX为符合国际电联IMT-Advanced要求而提出的IEEE 802.16m增强标准,就其主要内容和标准化进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给出了未来演进思路和协议标准化计划.  相似文献   

3.
WiMAX和3GPP—LTE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志刚 《世界电信》2007,20(11):50-51
齐头并进,意在4G众所周知,IEEE802.16e-2005标准正是标准化制订工作的成果。该标准是固定或移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WiMAX),进入2007年以来,基于这个标准的应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其并行的标准化成果是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也就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4.
WiMAX与3G     
一、什么是WiMAX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是定点宽带无线MAN(城域网)技术。WiMAX通常是指IEEE802.16a标准(2GHz~11GHz)。该技术是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于2002年4月发布的工作于10GHz至66GHz频段下的IEEE802.16标准的扩展,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型空中接口标准。此外,也可以理解为是WiMAX论坛极力推介的IEEE802.16系列标准(目前有802.16a,802.16d,及802.16e等)。 WiMAX研发的目标是打算在MAN范围内提供一种性能可与Cable modem、DSL等基于线缆的宽带接入相竞争的,工作在10GHz到66GHz(现下频段已延伸到2GHz)频段的最后一千米的宽带接入技术。典型的802.16a通常由安装在建筑物上的基站和家庭  相似文献   

5.
WiMAX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军  刘建军 《电视技术》2004,(12):24-27,32
首先介绍了WiMAX技术,然后以IEEE802.16标准为主介绍了其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并且对其它相关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如IEEE802.20,Flash-OFDM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吴恺 《通信世界》2005,(36):38-39
首先介绍IEEE802.16系列标准和WiMAX,随后对WiMAX技术特点、工作模式以及WiMAX核心网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到了摩托罗拉WiMAX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WiMAX是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ess(微波接入全球互通)的名称缩写.它作为一个论坛.通过对产品进行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认证,积极推广IEEE 802.16系列标准及其相关的规范,消除IEEE802.16标准应用的障碍.通过WiMAX认证的产品会拥有”WiMAX CERTIFIED”标识。  相似文献   

8.
马鑫 《电信快报》2008,(4):40-42
WiMAX是以IEEE802.16系列协议为基础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可替代现有的xDSL和有线连接方式,提供面向互连网的固定和移动形式的高速连接,符合未来通信发展趋势。文章从技术角度分析WiMAX技术,介绍WiMAX标准的进展,将其与其他主流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比较,探讨WiMAX在中国的发展及部署状况,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移动WiMAX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移动WiMAX与其他宽带无线技术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标准进展、产业发展和运营状况等方面对移动WiMAX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针对WiMAX的应用方案给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移动WiMAX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基于WiMAX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安工程中的视频监控点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光缆的埋地敷设,必然会遇到“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难题,采用无线技术进行视频监控信号的传输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WiMAX系统的无线传输特性,可以保证视频流的传输质量,使监控系统在接入层的部署更为快速、简便。本文探讨的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采用WiMAX宽带无线接入,基于IP的交换,视频、存储等多维技术的融合,让监控变得简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无线宽带接入领域的热点WiMAX技术的相关标准和技术优势,结合目前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组网方案,并结合实例,阐述了WiMAX系统网络规划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WiMAx技术特点及优势,介绍了基于wiMAX技术的武警部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并提出了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相似文献   

13.
宽带无线接人技术作为下一代通信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接人技术之一,正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WiMAX论坛是由采用1EEE 802.16标准的设备和器件供应商成立的一个非盈利性生产团体,主要是向市场推广IEEE新的无线通讯标准802.16。WiMAX已经成为802.16标准的代名词。WiMAX是一种面向城域网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目前,Intel、No-kia、Proxim、Alvarion和富土通等众多的国际性大公司相继加入WiMAX组织,以推动与保证基于802.16标准的宽带设备的兼容性和互通性。WiMAX组织积极推动WiMAX/802.16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WiMAX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IPTV在WiMAX网络中的应用需求迅速增加.文章介绍TPTV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点以及它对接入网络的要求,提出了基于WiMAX的IPTV技术架构和其特点,并分析了这种IPTV技术现状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全球微波存取兼容组织(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推出的WiMAX标准,又叫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是由英特尔主导、基于IEEE 802.16a\d\e标准的无线城域网技术。它是一个传输半径可达50公里、75 Mbit/s高速度传输的IEEES02.16a技术标准,因此被定义为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或广域无线网解决方案(wide area wireless solution)。就频谱而言,它也叫IEEE 802.16a/d/e WirelessMAN。  相似文献   

16.
张军 《电信快报》2010,(2):8-10
对影响无线通信容量的关键技术HARQ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当前应用该技术的LTE、WiMAX、WiFi三种体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这三种技术体制中HARQ的异同及其设计原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LTE与WiMAX的HARQ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基于Chase和IR的第二类HARQ,均采用了多通道SAW,适用于多用户的移动蜂窝网络。WiFi采用了第一类HARQ和SAW,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易于实现,成本也较低,适合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7.
《数据通信》2010,(6):21-21
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陈山枝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国际论坛”上表示.由中国主导的TD-LTE将成为国际主流宽带移动通信标准。TD—LTE采用TDD方式,发挥上下行非对称技术优势,特别适合移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8.
马玲 《通信世界》2007,(16B):4-5
WiMAX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该技术基于IEEE802.16空中接口,而WiMAX是IEEE802.16技术在市场推广中采用的名称。IEEE802.16标准的空中接口包括IEEE802.16d(802.16-2004)和IEEE802.16e(802.16-2005)两个空中接口规范,前者是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规范(频段:10GHz-66GHzN〈11GHZ),[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LTE相对3G技术,名为“演进”,实为“革命”,3GPP产业界在经过三年多全力以赴的LTE技术研发后,UMTS的技术基础已大部分被替换。而且,LTE已经具有相当明显的4G技术特征,只要在其基础上再作适当增强,就可以满足IMT—Advanced的需求。因此,LTE—Advanced应该不会再一次成为“革命”,而一定会作为在LTE基础上的平滑演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无线移动通讯不断发展,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段时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都需要进行通讯,未来无线通讯一般都基于高速数字多媒体业务上开展,使得系统的传输速度更加快速,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对服务的提升有一个全新的保障。当前这些技术已经融合更多的技术,尤其是在广播网、移动网以及互联网上,这些网络会组成一个通讯网,并且紧密的链接在一起。本文基于无线移动通讯LTE以及Advanced进行深入探究,提升通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