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江 《新建筑》2013,(1):33-38
1953年,多位重要的建筑师为了武汉三校(即后来的华中工学院)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聚首于喻家山南麓,其中柳士英与夏昌世的设计理念相左,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上世纪20~30年代他们分别在日本和德国习得了建筑学,但在回到中国之后的几十年里,又逐渐发展出各自的建筑理念.在两位先生屋顶形式之争中,华中工学院最早一批建筑很快便建威了,并成为新中国建筑史中弥足珍贵的遗产.通过这一段钩沉,讲述了两位建筑师从习得的建筑学到人生的建筑学的转变过程,从而认为有必要重新理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及其作品,应辩证看待习得的建筑学与人生的建筑学共同构成的复杂建筑生涯.  相似文献   

2.
裴钊 《时代建筑》2012,(4):32-35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于西方,也来自于本土。文章以范式转型为基本视角,以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建筑师所接受的建筑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美国以及中国之间的建筑教育传播过程的解读,分析布扎建筑教育的内涵和原理,以及这一过程对于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它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2021,38(10):91-96
0 引言 2021年9月26日,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支持下,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致敬百年经典——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北京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院召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共同主持了会议,此前9月16日专家们考察了由第一代建筑师贝寿同、沈理源、杨锡镠主持设计的欧美同学会、中国少儿剧院、北京体育馆项目, 9月 26日研讨会期间,"致敬百年经典——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北京实践"展览和 2021 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项目一并展出.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大多是留学西方专攻建筑学的"海归派"。上世纪初,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回国,二三十年代又有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当时中国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开创事业。范文照就是上世纪初海归建筑师中杰出的一位。范文照(1893-1979),广东顺德人,现代建筑师,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1913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思想启蒙以及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1919年  相似文献   

6.
因中西方对建筑理解的不同,第一代建筑师进行了艰难的转译,让中国建筑体系从无到有。但直到今天,建筑学还未完成本土化,只是把传统的形式换成现代的形式而已,这与建筑学术体系的不完善有关。如何看待深受西方影响的建筑体系,以及建筑学如何解决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问题,都需要对当前的建筑体系进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7.
<正>杰出的四川建筑师刘家琨在上世纪末崭露头角。他于198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建筑学学位,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科班出身的第一代中国建筑人。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院,后来向设计院提出申请,被派去新疆和西藏做了几个项目。这两个自治区风格迥异,地方特色鲜明。20世纪90年代初,刘家琨不仅是活跃的建筑师,还是创作了好几部小说的作家,其中就有1996年的反乌托邦寓言小说《明月构想》。这部小说可被视为后现代博尔赫斯式幻想,  相似文献   

8.
UED招贤纳士     
正如果你热爱建筑学对传播充满热情并有较强的编辑、策划执行能力,那么,UED杂志社欢迎你的加入!应聘致电:万小姐18600687065ABOUT UED《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是中国建筑界第一本专业、时尚的建筑杂志,关注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深度挖掘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捕捉建筑界的热点方向和话题。它是中国第四代建筑媒体代表,志在提高  相似文献   

9.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0.
探究1910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1.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登上中国建筑舞台,就掀起“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讨论与实践热潮。在接受西方先进建筑思想、先进建筑技术的同时,如何继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成为几代建筑师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关于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这场持久的讨论与探索在1930年代、1950年代与1980年代形成三个高潮期,大体说来,进入八十年代,在理论上主张走纯国际式道路与强调建筑民族风格的争论,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最为杰出的一批代表,如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童寯、陈植等,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他们在归国之后,积极活跃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文章介绍了"基石——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讲述了他们在宾大建筑系求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展现了这批中国留学生回归祖国后的卓越业绩,并且尝试解读他们杰出的原因,及其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虹 《华中建筑》2012,(7):169-173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是岭南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一项重要公共建筑,同时也是他留学归国后的第一个作品,它的设计思路和“中国固有式”思潮相符合,也带有西洋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影响。该文试图从建造细节,形式比例和内在观念等方面考察此案例,发掘和揭示林克明建筑理念的特点。以及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实践中的共同观念。  相似文献   

14.
建筑教育家谭垣逝世著名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教授谭坦先生不幸于1996年4月9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谭老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建筑教育家。少年时代,为了改变祖国的面貌而只身漂洋过海,发奋攻读建筑学。1929年获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建筑学士及硕士学位,同年...  相似文献   

15.
精品书屋     
北京十大建筑设计 本书回望20世纪的北京现代建筑,从历史与经典、记实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视角出发,奉献给建筑师及建筑学人。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介绍90年代十大建筑设计创作构思,刊出了主要建筑师的访谈,介绍了获提名荣誉的20个项目;第二篇记载了80年代十大建筑的成就与20个提名奖作品的特色与风采;第三篇是特定历史时期的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第四篇刊出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揭晓后的部分花絮。 征订号:T0106 定价:118.00 出版单位;天津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现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马岩松早已是广为人知的中国青年建筑师中翘楚。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师从著名国际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2年,因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浮游之岛"而名声在外,2006年更因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而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  相似文献   

17.
灯塔的故事     
汤桦 《建筑师》2019,(4):18-18
<正>在一个曙光微弱混沌的年代,一本正确的杂志就像一盏明灯,为混沌的空间建立坐标。《建筑师》就是一盏升起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建筑学的明灯。隐约记得那一年是大学二年级——1979年,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建筑师》创刊号。在这之前,除了《建筑学报》作为官方的主流杂志以外,图书馆仅有少数西文的建筑类杂志,Architecture Review,Architectural Record,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通过展览将其建筑理念传播给主流社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城市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两次建筑展,不仅成功地将先锋建筑师推向大师之列,更预测了近20年建筑范式的转变。之后的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和21世纪初的一系列艺术展,则重新定义了建筑、城市与艺术的跨界关系。作者通过阐述过去近10年来在中国的几次个人参展和策展经历,思考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策展对建筑学和城市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实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彬 《新建筑》1999,(4):22
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于1999年6月2326日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建协首次在亚澳地区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大会学术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学”,旨在全面回顾总结20世纪建筑学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展望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趋势。6月23日上午,第20届世...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和上海两地成功举办的"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引发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布扎"传统的各种探讨。在重新评估"布扎"的影响时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布扎"原本是一所美术学校。它究竟是有名无实——只是建筑学的寄身之所,还是名副其实——赋予建筑学某种特质?若是后者,那么美术又是以何种方式来影响建筑教育?此外,这样的讨论对于我们当今的建筑教育又有何特别的意义?文章尝试就这些议题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