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筑物BIM和实景三维模型分别是建筑和地理信息领域两种三维模型,二者融合后的模型除了可展示建筑物自身内部细节,还可以分析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智慧城市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与支撑。二者融合的难点表现在建筑物几何信息融合、建筑物子组件语义信息的整合,以及空间位置的配准等方面。设计了二者融合的框架,选取IFC模型作为融合前的源模型,3DTitles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模型,论述了融合流程和方法,包括:1) 重构BIM模型,根据建筑物构建类型,重构成子BIM模型; 2) 模型几何信息转换,采用中间交换格式法,选取obj和glTF格式实现交换; 3) 模型空间位置配准,先选取不同模型建筑物上的同名点,然后采用SVD算法计算配准参数完成配准; 4) 子组件语义信息映射,根据实景三维模型文件格式要求重新组织建筑物构建的语义信息。选取南京市某楼群开展了实验,验证了该融合方法,展示了此楼群BIM模型和实景三维模型的融合结果。总体上所论述的融合方法,除了可实现建筑物BIM与实景三维模型语义、几何和位置融合,在操作上除了需要手工选取同名点配准外,其他步骤均可通过程序自动实现,从而快速建立室内外一体化的建筑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武汉大学水工试验所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述了BIM技术应用于历史遗产保护的基本原理与必要性,采用比较研究法提出了水工所各构件的BIM族规划,接着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构建水工所砖墙与斗栱模型,探索了各构件之间的驱动关系与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建立了针对历史建筑的族模板,并在建筑施工管理上加以运用,以期为历史建筑保护的BIM...  相似文献   

3.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历史建筑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明  张帅帅  张翔 《城市勘测》2020,(1):102-104
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实景三维模型以其灵活机动、数据丰富、生动形象等优点,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测绘领域,文章通过历史建筑普查的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技术具体的工作流程,检测了生产成果的精度,阐述了该技术在历史建筑普查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为学科主线,以计算机技术为理论工具,以多年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成果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侧重采用数据分析手段,以研究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与方法为目的,设计面向历史建筑的BIM信息集成平台,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BIM数据仓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为城市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设计的早期阶段,建筑师常常选择可视化的三维设计软件来表达创意,这些软件具有简便的创建各种自由形体的功能。这时的模型通常在尺寸上是粗略的。得到创意之后,通过对模型在真实环境中的性能分析来确定更准确的局部定位,这些概念设计时的信息能够完整的传递从而进一步完成施工图设计,这些就体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核心价值。本文将通过三个部分来讨论如何利用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0的Conceptual Design实现可视化模型,参数化调整到施工图转换的过程。第一部分参数化模型的设计和调整将探索形体的建立,如何在软件中实现实时可视以及定性定量的调整。第二部分有理化表面处理将探索对自由曲面分割生成网格,通过对网格的个性化定制获取三维构件组成的表面嵌板。第三部分将调整完成后的形体模型转化为建筑构件模型,从而完成施工图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基于SMART3D的实景三维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航空摄影获取地面图片越来越快捷与方便,加上街景工厂与Smart3D等实景三维建模软件的成熟推出,使得实景三维这些年的热度越来越高。本文阐述了在获取无人机拍摄数据基础上,运用Smart3D进行实景三维建模方法,以及目前使用生产中所涉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绯 《砖瓦》2022,(7):59-62
梳理概括BIM技术理论与相关特点,引出BIM技术中本体化的概念。通过分析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信息模型构建基础,探索装配式建筑造价信息概念模型的构造路径,建立基于本体的装配式建筑造价信息模型。  相似文献   

8.
王宏 《四川建材》2019,(8):142-143
目前,如何实现有效地安全管理,从根本上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建筑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以BIM技术在我国施工建设中的应用情况为切入点,基于对BIM技术支持下的实景建模技术的特点加以概括,围绕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应用展开了讨论,以期为广大同行者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10.
李冰  杨晓凡 《河南建材》2021,(5):161-163
目前,我国建设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要对某些现存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工作,以便重新利用.建筑的原真性体现出的是建筑的时间属性.文章对建筑的原真性与城市具有的独特记忆展开了讨论,并且对现在的历史建筑的破坏修复改造进行了研究,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保留历史痕迹提供了一定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历史保护建筑改造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历史保护建筑改造的难点,并研究总结了BIM技术应用在历史保护建筑中实施的技术路线,将BIM技术引入到历史保护建筑改造工作中。本文对历史保护建筑中BIM技术应用进行了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在遵照现行的生产管理方式下如何全面提升BIM技术在历史保护建筑改造应用中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传统CAD图纸进行土方工程量计算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计算的土方量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实际施工中项目管理人员大多是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制定土方调配方案,该方法不能够满足大型复杂项目的土方调配。因此在准确计算土方量的基础上满足挖填平衡、全局最优的原则建立土方调配模型,制定土方调配方案至关重要。本文依托某机场项目为其提供最优化的土方调配方案,主要介绍基于三维实景和BIM模型土方工程量准确算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运筹学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计算土方调配方案,通过某机场的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IM服务商的角度,结合多年从事技术支持的经验,从BIM概念、BIM现状与发展、BIM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协同设计与协同作业、服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BIM在设计院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满吉芳 《重庆建筑》2021,20(1):21-23
火神山、雷神山项目的顺利完成,体现了中国人民超强的技术能力和责任担当,同时也展现了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优势.该文在分析疫情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BIM技术在火神山、雷神山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推动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的措施,为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建筑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高.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具有成本低、效率快、安全系数高等优势,更能满足当前城市建筑建设要求和人们的需求,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筑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BIM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其在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BIM三维立体模型,有助于促使设计优化、提前发现差错和碰撞,从而减少施工中的失误和风险,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和造价.主要对BIM技术在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及优势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推进二者有效结合、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效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使用逆向工程方法纪录历史建筑文物,将点云(Point-Clouds)数据转换成3D计算机模型、剖面图、外观线档图,以数字模型记录提供史料长期记录、长时间对比之依据.本研究具有开发反向建构过程、整合几何体与物表影像二属性数据、数字化模式建立等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项目的运维阶段内引入BIM技术,对于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总结了传统的运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引入融合BIM技术在项目运维阶段中可以高效地解决在运维阶段内信息管理、设备管理等问题,推动了BIM技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交通建筑向着性能绿色化、功能复合化发展,其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绿色交通建筑面临的挑战对设计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理念到方法上的设计创新成为绿色交通建筑发展中必须突破的一个难题。该文针对传统的交通建筑设计方法无法满足当代绿色交通建筑的发展,提出基于BIM技术的绿色交通建筑设计创新体系,从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出绿色交通建筑在设计方法和操作上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疫情时期见证了BIM技术和装配 式建筑模式结合的重要性,装配式建筑“设 计、施工、运维”“建筑、结构、机电、装 修”“技术、管理、市场”三个一体化共同基 于BIM技术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的信息共享 与协同,构成智慧建造平台,是未来推动建 筑产业高速、高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 支撑。根据项目BIM数据信息于各端口间的 无损传递、线上实时调取、轻量化操作等特 性,在BIM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核心功能下,以 不同阶段中BIM技术的应用过程为基础,探 索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正向设 计中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分别提出BIM技术 在三个一体化背景下的工作要点及针对亟待 解决的技术瓶颈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