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基本的数值量度解释密度的多种含义和量度方法,在厘清了建筑密度的相关内容和参照指标之后,指出需要将多种建筑密度指标结合成一种整体性的评价方法,用于描述、评价与预测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密度状态,以及所产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形式,从而为建筑和规划密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也为建筑与城市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选择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2.
浅谈城市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惠无央 《山西建筑》2005,31(18):30-32
探讨了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导致的结果,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分析了城市是一种动态性形态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城市形态结构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伟 《城市规划》2004,28(12):23-27
城市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通过研究大连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城市形态内涵及发展特征,并从战略高度提出大连未来的城市形态结构模式和功能定位,从而为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于城市形态的量化研究讨论逐渐增多,但对于历史街区形态的研究多为形态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城市研究范围较大,其形态量化方法对于历史街区不具有适用性.本文基于空间矩阵理论,运用容积率、覆盖率、平均层数和空地率四个普及描述城市空间的密度指标以及街巷密度作为研究变量,获取指标分布特征以及形态肌理类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总结密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是当前以及未来人们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目标。利用分形理论对城市形态进行研究,可以将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均纳入到生态性系统中加以规划。  相似文献   

6.
姜妍  宋亮  徐永战 《城市建筑》2014,(20):388-389
生态城市是当前以及未来人们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目标。利用分形理论对城市形态进行研究,可以将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均纳入到生态性系统中加以规划。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形态与城市外部空间微气候之间进行关联性研究,提炼了城市肌理形态、城市肌理体量单元等概念,及热舒适度、风舒适度和呼吸性能3个舒适性指标,同时为城市肌理优化提出了街区整合度、建筑群离散度、建筑朝向指标和体型系数3组指标,为城市街道空间优化提出了街道贴线率和街阔整合度2组表述指标,并提出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近代中山城市跨越式的发展历程中山古称"香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日香山。"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之处,扼珠江水系出口咽喉,面对浩瀚的大海,是古代始于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自古以来就与海上交往和对外贸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山具有非常丰厚的人文积淀,从唐代建镇至今,已逾1250年,由宋代立县建城算起,也有860载。从宋代开始,香山就是商品的集散地。明清时期,特别是16世纪葡萄牙人人踞澳门后,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澳门与属县地区之间的贸易就更加频繁,香山逐渐成为中外贸易、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生产模式,商品性生产日趋加强,为近代香山商业贸易和商人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光绪二十二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宏大而混乱的近代史,也拉开了近代中山城市剧变的大幕。鸦片战争后香山出现了大规模的"出洋潮",在海外香山华侨与家乡的互动中,香山侨乡社会初步形  相似文献   

9.
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界面密度是用于表征街道界面围合程度的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城市实例,发现街道界面密度与街区建筑密度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街区建筑密度与街廓尺度存在近似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街道实例,发现街道的密度表征比尺度表征更为有效。结合分析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认为小尺度街廓是形成优秀街道空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曲冰 《新建筑》2023,(2):120-125
形态分区是分析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开展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研究基础和依据。相比多数西方城市,我国大量老城街区拥有更加复杂多变的立体形态肌理。研究旨在探索尚未被论证的形态肌理背后的相似性特征。通过挖掘和分析街区立体形态特征数据,首先以南京老城街区样本为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经过簇群特征的定量解析发现,南京老城样本显现出5个大类及若干亚类的形态簇群结构特征。而在进一步探索城市中心区立体形态肌理时,同样观察到15个国际城市样本存在簇群关系。从而证实复杂的街区立体形态肌理背后存在“形态相似性”。以期为验证和对比街区形态簇群背后大量非物质要素结构的相似性或异质性、探索城市立体形态簇群结构的功能效应,以及中观尺度下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调整与管控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火车站与城市现代化:论斯图加特21世纪工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瑾 《世界建筑》1998,(4):40-42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全球都期待着进一步和平与合作。供养巴黎-布达佩斯全欧高速铁路计划的契机,斯图加特市政府和德国火车客运公司联合投资集资近50亿马克,提出了以21世纪工程为题的城市规划和火车站设计竞赛,共同开发城区内铁路地下改线后空余用地约109hm^2。火车站在城市结构中被重新赋予重要的价值,对于这样大规模的内城改建工程,德国政府采取了全方位论证,分期实施,提高市民参与高度一系列措施,既扩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衔接组织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铁路客运站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出五种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的站点布局衔接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服务的乘客总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最优化函数,结合算例用单纯形法求出每个时间段内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为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火车站综合体与城市催化——以上海南站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城市视角分析并论证了将火车站作为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发展趋势,结合对上海火车南站的分析,从车站本身聚集、疏导人流,城市多功能整合,创造积极公共空间和促进协同开发多方面探讨了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应重视车站综合体建设对城市产生的催化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薛林平  石玉 《华中建筑》2012,(3):163-169
火车站作为近代中国新出现的重要建筑类型,因其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中西合璧、不拘一格的建筑风貌。这些火车站往往设计优秀、价值颇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主义的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该文以天津静海站为例,首先通过广泛查阅史料和现场调查,梳理其由规划到建设的建筑设计过程;其次,列举大量同期德国本土建筑及山东德式建筑实例对比归纳其建筑设计语言,试图其探索风格背后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北站对规划衔接、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设计思考出发,探讨城市中心区域车站采用尽端式车站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通过对句法轴线集成度、集成核和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可总结出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准确判定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空间句法,对徐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年~2009年,徐州城市空间形态扩张速度较快、强...  相似文献   

17.
北京站、北京西站行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地下交通枢纽的安全是我国公共安全设防的重点目标之一,而地铁换乘站和火车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2008~2009年我们对地铁换乘站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本文通过对北京站、北京西站行人的摄像观测和数据统计,共采集了116小时的视频资料,获得数据样本39112条,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多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行人疏散设计的基础数据,为安全疏散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绿色安全理念的高铁客站疏散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坚  曹笛 《南方建筑》2010,(5):28-31
论文针对我国当前高铁客运系统的运营特点,提出了建构绿色、安全的防灾体系理念。并从绿色防灾的角度,分析了客站空间特征与防灾难点、旅客应急心理与避灾行为特点等内容,进而提出了绿色高效的性能化疏散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交通流线的站前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发展,城市中一些老旧的火车站广场在空间和功能上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集散和现代交通枢纽设施的需求。文章通过对成都火车北站站前广场周边交通流线、人流量及环境状况的分析,归纳出其存在的多种问题,并尝试性的运用景观手段去探讨解决广场的交通流线问题,营造出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环境舒适的火车站广场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使之真正成为城市的会客厅。  相似文献   

20.
慨述我国铁路客站由较单一的铁路站点功能转变为城市综合客运的换乘中心角色转变的整体特征,介绍当代西方铁路客站的发展经验,并分析制约我国当代铁路客站发挥城市综合换乘功能的冈素,指出基于城市综合换乘的我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应把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