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施工技术》2021,50(20)
BIM融合信息技术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发展迅速,但在智慧工地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此,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分析BIM技术在建筑工地的应用情况,综述BIM融合信息技术在智慧工地中的应用、可实现的功能及解决的工程问题。结果表明:BIM融合信息技术在异形构件施工、进度协同优化、风险管控、数字信息处理等方面有良好的可行性,并可实现智慧工地在质量、进度、安全、物资、商务等方面的管理。最后,针对BIM融合信息技术在数据转换与共享、探索实践及应用指标化总结等方面提出问题与建议,以期为智慧工地的实现做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工地建设中的安全和管理问题,近年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在示范和规模化建设,大大提升了工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根据智慧工地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工地平台架构,实现建造施工全过程的难点超前感知、信息全面覆盖,提升建造施工的现场安全能级及管理效率,为智慧工地推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加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智慧工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从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数字孪生技术对智慧工地实现的帮助入手,梳理当前环境下建筑业发展方向及智慧工地的架构方案,分析探讨以数字孪生实现智慧工地的核心技术——BIM及多项前沿技术,对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架构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工程建设的可视化、动态管理和综合应用模式的推广,促进工程管理的协同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工程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面临高能耗、重污染、管理粗放、劳动力及人才欠缺等多重阻碍,智慧工地正逐步成为建筑企业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施工现场主要因素、智慧工地技术集成等角度分析智慧工地研究进展,对国内智慧工地现存问题与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在包含感知层、传输层及应用层的智慧工地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增加跨部门协同层,形成优化后的智慧工地管理框架,旨在提升智慧工地管理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管理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动态性、流动性等特点,导致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一旦发生现场安全事故,将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基于智慧工地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相融合,推动房建项目安全管理智能化、智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管理特点,从智慧工地建设出发,提出了智慧工地系统在人、机、料、法、环和危大工程重点监控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经研究表明,基于智慧工地理念的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管理系统,可实现工地现场安全管理一体化、集成化、智慧化,有效预防和控制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管理风险,提高房建项目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信息技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本文结合深圳市智慧工地建设及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和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构想,希望为监督机构推进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随着建筑业的逐渐发展升级,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方式也逐渐出现了弊病,原有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要求。因此智慧工地平台应运而生,不仅极大地改善施工管理环境,还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针对智慧工地平台的建设,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智慧工地系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杜绝各种违规操作的一些应用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设施工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国家提出了智慧工地的理念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但是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智慧工地的发展,分析经济、环境、人员、管理、技术这五类因素对智慧工地建设的影响机理,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出20个影响智慧工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应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智能设备购买安装使用成本、政府激励扶持政策、标准规范完善度、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制度完善度、管理平台集成化程度对智慧工地建设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智慧工地在国内的建设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牛俊勇 《居业》2021,(3):95-96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无疑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尽管我国的建筑需求逐步得到了满足,但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建筑施工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因此为了行业的绿色发展,建筑工地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环保监测和除尘技术,该项技术结合工地的特殊环境,采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网络等技术实时监测工地的环境情况和粉尘传播情况,极大的降低了因施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其能够在工地中得到更合理的应用,本文对工地环保监测与除尘技术进行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10.
朱奇桓  欧阳燕红 《山西建筑》2007,33(31):210-210,257
对香港地区的建筑工地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平安卡制度方面的研究及我国内地工地管理适用性分析,最后对平安卡制度的推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平安卡推广的基本程序,以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内地工地管理的无序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智慧工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提高甘肃省智慧工地建设水平,基于建筑企业的视角,从施工现场管理5 个关键要素和维度梳理了甘肃省智慧工地建设制约因素,识别出制约甘肃省智慧工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应用DEMATEL 和ISM 方法构建模型,通过模型厘清智慧工地建设各制约因素间的层级关系,并确定出关键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甘肃省智慧工地建设水平的应对措施及发展路径,为推动甘肃省智慧工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筑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劳动力依赖小、环境影响小的装配式建筑开始受到关注。然而,装配式建筑对信息管理的要求高,传统信息管理手段难以满足装配式建筑的需求。因此,基于智慧工地理论,集成BIM、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出装配式建筑信息管理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模型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环节的具体应用。装配式建筑信息管理模型为智慧工地理论提供了实际的应用框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 4 个阶段提供了高效的信息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智慧工地系统” 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其因应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参考 WSR 方法论与信息敏感性理论建立“智慧工地系统” 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 CSA-BP 神经网络算法,该方法通过乌鸦搜索算法(CSA)弥补BP 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及收敛速度慢等缺陷,建立了实施风险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广西某码头油库项目进行实例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其可行性较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根据模型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及措施,为“智慧工地系统” 的推广与实施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胡卫东 《城市建筑》2014,(23):109-109
近年来,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相当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在建筑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建筑施工中现场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孔德朝 《城市建筑》2014,(6):128-128
建筑行业对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分析我国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城市化发展需要和应对各种城市发展问题,国内外很多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就此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必要性、建设进程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我国智慧城市未来研究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标准、发展路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国荣 《山西建筑》2012,(35):282-283
针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了说明,就标准化工地的建设和推广提出了一些看法,从而促进建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企业管理、行业监管和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潘成典 《城市建筑》2014,(21):126-126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管理工作之一。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安全管理的要点。同时提出了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策略,以供相关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智慧建设及其支持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实际,基于智慧城市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提出智慧建设的基本概念,阐述智慧建设的主要特性,构建智慧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体系,简要描述智慧建设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智慧建设将有效地解决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手段、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无法适应现代工程项目需要等问题,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