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黏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减震控制,基于对其工作机理和阻尼力计算公式的已有研究,建立了安装黏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和能量方程,对安装黏滞阻尼器的单自由度体系和安装黏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单自由度体系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对比,包括:对具有相同阻尼系数的黏滞阻尼器,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控制效果分析和能量分析;对El Centro波作用下具有相同位移控制效果的不同阻尼系数的黏滞阻尼器,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控制效果分析和能量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对位移、速度、阻尼力等响应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安装阻尼系数较小的阻尼器可达到直接安装阻尼系数较大阻尼器相同的减震和耗能效果,且具有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位移不失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带位移放大装置新型阻尼墙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黏滞阻尼器的耗能原理,针对地震时阻尼器位移小的特点,提出一种可提高阻尼器耗能能力的位移放大装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黏滞阻尼墙。针对黏滞阻尼器力学模型,增设放大装置后,得到带放大系数的黏滞阻尼墙力学模型。以12层框架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比较带放大装置的黏滞阻尼墙减震结构与常规阻尼器建筑结构的减震效率。在加速度、层间位移、层间剪力等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方面,基于文中提案采用放大装置的减震结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阻尼器响应放大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介绍该装置的构造及作用机理,推导该装置的恢复力计算公式,给出理论恢复力模型以及位移、速度、力等响应放大的计算公式;推导串联黏滞阻尼器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恢复力计算公式,进行伪静力试验与理论公式的对比。结果表明:装置凸轮式往复运动的特点能够保证串联阻尼器的位移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均不会失效;所具备的响应放大效应能够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可以通过组合使用小吨位阻尼器达到直接安装大吨位阻尼器相同的耗能效果,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建筑、桥梁等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阻尼器作为一种廉价高效的被动减震装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领域,而菱形阻尼器以其特殊的构造,能够在较小阻尼系数下提供给结构较大阻尼比,同时可以在结构水平位移较小时提供阻尼力。研究非线性菱形黏滞阻尼器的力学特性,推导了菱形黏滞阻尼器的等效阻尼比公式,对比阻尼器为结构提供相同附加阻尼比的情况下,黏滞阻尼器和菱形黏滞阻尼器之间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由于放大系数的原因,菱形阻尼器可以以小阻尼系数来提供大阻尼比。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跨半漂浮体系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黏滞阻尼器参数选取与减震效果,以某计算跨径320 m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在动力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黏滞阻尼器减震方案,并基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黏滞阻尼器的参数选取与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半漂浮体系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纵飘振型出现较早,振型参与质量所占比重大,黏滞阻尼器参数选取主要应考虑梁端纵桥向容许位移和阻尼器连接构件所能承受的阻尼力; 对相同的阻尼指数,主梁梁端最大纵桥向位移响应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阻尼器轴力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大; 阻尼指数在0.2~0.4之间变化时,阻尼指数越大,同时满足梁端位移与阻尼力要求的阻尼系数可选范围越大; 设置黏滞阻尼器后,梁端纵桥向位移响应显著减小,拱顶纵桥向位移有所增加,除拱顶处拱肋轴力略有减小外,其余各处轴力、剪力与弯矩均有所增加,但内力响应绝对值不大; 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减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比较位移相关型和速度相关型减震装置的耗能特征,以一座8层RC结构为算例,针对安装金属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器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通过Open Sees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金属阻尼器提供较大刚度,而黏滞阻尼器几乎不提供附加刚度,且提供的附加阻尼比更大。黏滞阻尼器减震效果优于金属阻尼器;位移减震效果优于加速度;多遇地震下减震效果优于罕遇地震下。  相似文献   

7.
以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场地条件相匹配的地震动作为激励,在SAP2000程序中计算了该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并在框架结构模型中分别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器。通过试算确定消能减震装置的参数,使得两种消能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减震率均为40%。在此条件下,对比分析了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基底剪力、柱轴力、塑性铰分布和各层阻尼器的工作状态。分析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增大了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而黏滞阻尼器能够减小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二者均能有效控制楼层的加速度响应,而屈曲约束支撑的位移减震效果更好,但黏滞阻尼器对框架柱内力的减少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市江汉六桥为工程背景,研究黏滞阻尼器对于自锚式悬索桥的减震控制效果。黏滞阻尼器减震效果主要由2大参数控制,即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阻尼器在第I种布置下,不同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组合下该自锚式悬索桥在纵向地震动下的主桥关键节点与主要截面的位移与内力值,得出较优的阻尼器参数组合使得自锚式悬索桥纵向地震动响应得到良好的控制。黏滞阻尼器另采用第II种布置方式,采用相同的参数组合,比较黏滞阻尼器2种布置方式下对于自锚式悬索桥的减震控制,经计算可知,2种布置方式均有一定的减震效果,第I种布置的减震效果明显优于第II种。  相似文献   

9.
针对阻尼墙耗能效率问题提出横向位移放大与纵向多腔放大概念,并以此设计了3种高效耗能黏滞阻尼墙装置,即单腔放大式黏滞阻尼墙(SADW)、多腔放大式黏滞阻尼墙(MADW)和多腔相对放大式黏滞阻尼墙(RADW)。根据3种阻尼墙的构造特点,分析了横向位移放大系统与纵向多腔放大系统的耗能效果,提出了阻尼力及耗能理论计算式。取SADW为代表与普通黏滞阻尼墙(VDW)进行试验对比研究,分析在不同试验工况下SADW的滞回耗能能力。结果表明:SADW的滞回曲线较VDW更加饱满,耗能效果更为显著;将阻尼力-位移试验结果与理论曲线进行了对比,两者基本一致,阻尼力相差6.35%,理论滞回模型能较好模拟试验结果。同时,建立了30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地震时程响应分析,对比VDW和3种高效黏滞阻尼墙对该结构的减震效率,4种减震方案的结构附加阻尼比分别为0.71%、3.38%、6.22%、735%,附加阻尼比放大倍数分别为4.5、7.8、9.0,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3种高效耗能阻尼墙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高层建筑结构,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探讨原结构和设置黏滞阻尼器的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通过进行五种黏滞阻尼器布设方案下结构响应的比较,以不同的控制函数为目标,进而优化黏滞阻尼器的布设位置。结果表明,黏滞阻尼器在保证不增加结构刚度的基础上,通过提供附加阻尼,能有效协助结构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降低了结构的动力响应,起到了很好的减震效果。同时,在考虑黏滞阻尼器的布设位置时,应根据结构的实际动力响应和变形特性综合确定,并且考虑结构的功能需求以获得最佳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讨论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分析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反应谱存在的主要缺陷。对反应谱进行人为的改变,会导致地震动特性的失真。我国规范反应谱的长周期段由于人为的调整,改变了地震动的统计特性,导致加速度反应谱对应的功率谱在长周期段异常,也导致长周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位移偏大。抗震规范所规定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仅与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αmax相关,而与场地类别无关,有悖于软土场地上结构地震反应大于硬土场地上地震反应的一般规律。由加速度谱Sa、拟速度谱S v和位移谱Sd之间的拟谱关系,给出了具有较长周期段(T延长至约10 s)的反应谱建议,可供规范修订时参考。工程算例表明,依据建议的反应谱进行结构的位移验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注定是个令人难忘的年份.2008年的工程机械行业有点"过山车"的感觉,先是一路上升,并创造了历史高峰;2008年上半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5%,其中工程起重机行业同比增长达93.3%,铲运机械同比增长39.2%.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国际通用的CAARC模型进行了多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在模拟风场中响应的试验,分析了结构在不同风速与不同风向角下的顺风向响应与横风向响应变化规律,所得到的结果为高层建筑结构的风振响应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 response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某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基础上,选取反应谱参数生成了反应谱曲线,通过单向输入和组合输入,对斜拉桥进行了反应谱地震响应分析,得出了斜拉桥结构在不同方向地震波激励下的最大响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在进行动力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单向、组合地震动组合进行输入,得到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响应,并总结出不同地震动输入对大跨度结构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8.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但很多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远远滞后于发展水平.在应对强破坏性灾害时,公众的疏散、避难、生存保障和抢险救援都存在不足,城市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不能有效地化解灾难,反而会引发次生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损失,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推进城市应急工程建设既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20.
Prediction of fire detector respon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liable fire detection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fire protection in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oth for the safe evacuation of people and for fire control or extinguishment. Assessment of the necessary detection response requires identification/quantification of: (1) the appropriate fire detector characteristics; (2) the environment generated by the fire: and (3) the fire hazard. In this paper, a generalized response theory for fire detectors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special cases for specific detector types. The fire environment and fire hazard are examined within a defined set of detection criteria and for a selected application to duct fi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