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乡土建筑是彰显乡村活力和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则是破除唯风貌论建筑的内涵关键.面对近年来的各项乡村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经济发展和村落文明保护发生明显博弈,致使乡村历史遗存破坏、乡村文脉瓦解.设计聚焦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更新优化设计,从村域视角和营造技艺微观尺度,植入地域性文脉,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以济南市郑家窝坡古村落为具体落脚点进行了规划试点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深入,使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风貌以及乡土建筑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与迭代.乡村风貌和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冲突与博弈,遗存下来的传统乡土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新农居的设计关系着乡土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乡村活力的激发.本文从生态模式、地域文化价值、建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建筑人类学与传统营造法交叉的视角,对黔东南州传统苗族村落——大树脚村的建筑及建筑空间的文化做出阐述。通过田野调查、工匠访谈及笔者自身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重点阐述了大树脚村的营造技艺,包括祖传造屋方法的匠语解读、建筑术语分析、水分计算及营造工具介绍等,并以此为线索结合周边苗族村落、汉族村落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异同及分析其可能的源流,初步探究苗族乡土建筑及其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4.
周超 《建筑与文化》2021,(5):112-1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过去同质化的商业开发行为导致村落个性缺失、历史文脉中断现象不断上演,而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应留住"乡愁".文章以苏南①石公村环境与景观改造为例,从区域整体层面规划设计,到对建筑庭院细节整治、村落周边环境、公共交往空间、水体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景观整治改造的同时注重彰显地域文脉,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和传统大木工匠为研究对象,对课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主体——传统乡土建筑和传统大木工匠为研究出发点,应用类型学和人类学等方法,尝试对该地域传统乡土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解析,并将其与《营造法式》、《鲁般营造正式》和《营造法原》等文献作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历史渊源,加深对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以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基于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的指导需求,探讨了该地域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研究成果,为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川渝地区乡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在环境选择、材料运用、营造方式等方面展现了突出的环保特性,对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脉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建立和完善基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川渝乡土建筑营造技术优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剖析了川渝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的绿色特征、优化意义及优化路径,利用AHP分析法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设计导则,突出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等重要指标,提出了一套基于绿色建筑标准的关于功能提升和结构安全性能提升的改造更新策略。以将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融入乡土建筑实际营造过程,提升其环保性能,为乡村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闽北流传至今的大木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与闽北多位大木掌墨师在施工现场跟踪记录,对闽北大木作的营造意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营造观念、篙尺技艺、榫卯技艺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匠技口诀、匠习手风。为进一步区划乡土建筑谱系、闽北地区的乡土建筑修缮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对传统村落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乡村文化正在严重消失,村庄犹存而活力不再。文章拟通过云水谣通美庄园概念性规划设计实践,挖掘整合云水谣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精神营造,延续传统村落文脉,探索传统村落活力再造的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本文以空间营造的角度,以时间序列,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演变与场所营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在今天,民居营造技艺依然有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当代价值,并将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谈谈对民居营造技艺特性的认识,以及如何结合现代教育体制,在当代条件下保护和传承这种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的继承并切合当代需要加以发展,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先需要对民居营造技艺的特性有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朱国庆  赵勇 《华中建筑》2010,28(4):32-35
该文从三峡的相关概念入手,总结了"后三峡"时期乡土建筑复兴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以湖北兴山"昭君文化园"设计创作为例,探讨乡土建筑如何围绕历史文脉进行地域性营造,指出只有同整个"后三峡"文化联系起来,从乡土文化的整体环境着眼才能找到合适的营造途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佟士枢 《建筑师》2019,(4):86-94
以武陵山区与江西地区乡土建筑存有共性为起点,考察武陵山区乡土建筑营造用尺状况,并通过区内与周边尺系、尺法的交叉比对,结合江西填湖广移民线路分析该区域营造用尺的尺系与尺法,为厘清该区域内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系统源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当下乡土建筑保护更新中的地域文脉丢失危机,通过文献综述进行湖南传统地域文脉的构成分析和传承价值,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以原址保护、易地迁移、改造修复阐述乡土建筑的保护策略,从解构与重构、抽象与隐喻、适应与协调的角度表达乡土建筑的更新模式,意图在于引起对传统地域文脉传承的重视,为当代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寻求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吸纳了许多乡村人口,使得乡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乡土建筑的废弃问题非常普遍。而乡土建筑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重要作用与价值,其建造技艺亟待研究和记录。本文简单梳理了乡土建筑的有关概念,并简述了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的"美丽乡村"更新计划,详细研究、解析、总结该地民居的建造体系,突显了田野调查的考据实证价值及建筑人类学价值。并依据总结的建造体系对该村的一处已荒废地块进行了尝试性的更新设计以验证建造体系的适应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诠释了乡土建筑,展望了乡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传承和实践     
正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浓厚的民间与民族气息。而传统聚落是由一定范围的乡土建筑与居住者共同形成的生活场。随着时间的变化,村落与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乡土建筑是乡土性在其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而乡土聚落则是地区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因此乡土建筑与聚落的保护传承和实践利用对于保持我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文脉的延续至关重要。本期的主题为传承和实践。内容包含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与文  相似文献   

19.
穿斗式木结构民居是川渝地区典型的建筑类型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文章通过对川渝地区传统穿斗木民居的实地调研测绘,归纳分析其内在的选址布局、生态理念、建筑风貌和营造技艺.为我国传统木结构、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极强的文化传承价值,也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近年来,快速的乡村建设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特征消失,文脉断裂.文章以银圳古村为例,从"文化资源挖掘和提炼—文化要素重构和整合—文化景观传承和再生"三个层次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理念.通过文化和景观的结合,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