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妇诗在《诗经.国风》和《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中的思妇形象特点不同,从而思妇这一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内涵。《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传达出质朴无华的美,《故事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美。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司马迁首言在前,孔颖达怀疑在后。宋之后,争议遂起,延至近代。今人夏传才先生断日:孔子是否删诗,“在没有发掘出新史料的情况下,哪怕再争论八百年,也是搞不清楚的”。以此止息纷争。话虽不错,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我认为,在没有发掘出新史料的情况下,可以从《左传》入手,来考察孔子是否删诗。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人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第一次把"人生"这一主题引进诗的领域,体现了深沉的生命意识。东汉末年残酷的社会现实推动着生命意识萌发时代的到来,《古诗十九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跟"人"紧密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游子的羁旅行役之情、思妇的闺怨哀思及其情感实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汉末下层失意文人仕途坎坷、遭际不公,人生如寄、岁月易逝和爱而不得、离愁别绪的三种情怀以及相关审美意象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中蕴涵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6.
从被读者和诗坛接受的角度,阐述了《古诗十九首》在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时期人们接受《古诗十九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章对刘禹锡《竹枝词》(一首)的六种英译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进行评价,探讨其优劣得失,并评出一首最佳诗译,以说明译事之难。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9.
有关《汉铙歌十八曲》的研究,历代学者已做了不少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魏源的《诗比兴笺》就是其中重要的著作之一。仔细解读《诗比兴笺》,发现其对前代或同时代作者多有借鉴,特别是对庄述祖的《汉铙歌句解》不仅有批判、继承,更有摹拟和超越,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风格抒写了东汉后期士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代表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将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诗中所用意象的特点,从而去把握诗歌中蕴涵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有“诗鬼”之称的中唐诗人李贺所创作的《马诗二十三首》以骏马良驹自喻,寄寓了他肯定自我才识的自信、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对无人赏识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辜正坤英译的《元曲一百五十首》填补了我国翻译史上的一项空白。其译作字斟酌句,自然流畅,艺术地再现了元曲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和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13.
1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5.
梅际郇,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其居所先后有"念石斋"、"沃有知阁"和"小梅盦"。诗集《念石斋诗》,1936年铅印,五卷二册,附录《念石斋古乐府》《念石斋诗余》,杨庶堪序。代表作有《吴游杂述》《杂忆》《华月篇》《身世八首》和《古诗十九首》。学术、诗词之外,他兼擅书法、对联。  相似文献   

16.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梅际郇,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其居所先后有念石斋、沃有知阁和小梅盦。诗集《念石斋诗》,1936年铅印,五卷二册,附录《念石斋古乐府》《念石斋诗余》,杨庶堪序。代表作有《吴游杂述》《杂忆》《华月篇》《身世八首》和《古诗十九首》。学术、诗词之外,他兼擅书法、对联。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李白、崔颢《黄鹤楼》诗案本末,认为肯定诗案的观点缺乏有力的依据,质疑诗案的观点值得重视。提出否定诗案的5个视点及澄清诗案的4点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载述的饮食活动往往与祭祀、农事、亲私故旧、习射及投壶、使臣行聘、犒师慰军等关系密切,这些饮食活动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当时中国饮食文化复杂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在一些特定的宴饮活动中,人们通过吟诗的方式表情达意,这些在宴饮过程中吟唱的宴饮诗,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有的现象,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阮籍的《咏怀诗》中深隐着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希望与绝望交叉的情绪结构。这种情绪结构不仅表现在“飞鸟”与“路”等常见的意象中,也贯彻在阮诗的绝大部分意象与绝大部分篇目的整体结构里。这种情绪结构的形成缘于变态政治的压抑,缘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