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柴西阿尔金斜坡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西起七个泉构造、东至牛鼻子梁构造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_3 xg^1$)至新近系狮子沟组($N_2 s$)连井剖面沉积体系演化分析表明:①阿尔金斜坡地区从$E_3 xg^1$ 至$N_2 s$ 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②总体上发育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E_3 xg^1$ 沉积早期为退积旋回,中、晚期则主要为进积旋回;③各个沉积体系开始出现进积旋回的时间不一致,其中,月3 井区从E3xg2 沉积中期开始就持续出现进积旋回,而西岔沟构造则在$N_2 s$ 沉积早期才开始出现进积旋回,月1 井区没有出现进积旋回;④牛参1 井区在$N_2$sy 下部至$N_2 s$ 发育退积旋回。阿尔金斜坡区的沉积体系发育与演化特征充分反映了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多期性、阶段性、局部性和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对莺歌海盆地第四系-上新统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气源岩生烃潜力、成藏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生物气以甲烷和氮气为主,干燥系数高达0.99,甲烷碳同位素轻(-74.7‰~-55.72‰),但氢同位素偏重;认为该区第四纪-上新世快速沉积造就了甲烷形成的有利地质环境,该套气源岩平均有机碳含量约0.4%,平均产甲烷潜量达278 m3/t(有机碳),显示出较大的生气潜力;烃源岩内部不连续砂体比较发育;盖层厚度大、渗透性差且饱和高矿化度地层水,使得其排替压力明显小于下伏砂岩,对气层产生了有效的封盖作用。因此,该区上新统-第四系具有适合于生物气的生成、运聚成藏的地质-地化条件,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新近纪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构造反转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中生界顶面上、下分布地层的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生界之上接受的新生代最老的地层为新近纪的红粘土,这种红粘土分布广泛,厚度较大,自西向东分别覆盖于下白垩统、中侏罗统安定组及直罗组、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由此推断,盆地东部由晚侏罗世以来的持续隆起转变为坳陷接受沉积的时间为新近纪红粘土开始沉积的时间。由其底部的磁性地层测年可知,其反转时间约为距今8Ma。而裂变径迹测试分析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在距今8Ma左右发生了逆冲抬升,由中生代以来的持续坳陷反转为逆冲抬升并遭受剥蚀。故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在新近纪均发生了构造反转。此次的构造反转对盆地内油、气流体矿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江羽教授等撰写的专著《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演化与高原早期构造隆升》,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伊通盆地新近纪以来的反转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郯庐断裂带于新近纪以来呈现强烈的挤压和逆冲活动,使伊通盆地相应地遭受了挤压而反转,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地层被强烈抬升和剥蚀并形成逆冲断层、断褶带及断隆带等一系列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在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具有显著差异性:在盆地西北缘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该带可能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具备良好成藏条件,油气勘探重点应在褶皱带浅层和逆冲断层下盘;在盆地东南缘尖山和万昌等构造带则形成拱张性断隆带,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应该寻找深层和构造带斜坡部位的油气藏。反转构造的成因主要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作用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挤压作用,还与盆缘刚性块体隆升及侧向挤压作用有关,盆缘刚性块体的分布位置及隆升强度对盆地反转构造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反转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汉盆地印支—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四次大的构造运动,从而形成前印支期的地台型广海盆地、印支期间的前陆湖沼盆地和晚燕山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叠置的“三层楼”构造格局。江汉盆地构造的复杂演化过程表明,江汉盆地具有改造盆地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该区的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动态演化的复杂性。构造演化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与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从而赋予江汉盆地平原海相地层油气运聚时间长、跨度大而且聚集规律复杂的特点。根据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推测具有早期生烃早期成藏、早期生烃晚期成藏、晚期生烃晚期成藏和次生混源成藏4种成藏模式。同时,油气勘探的难易程度也受控于构造演化,早期生烃早期成藏模式油藏的有利发育区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在东坪构造上钻探东坪1井,于古新统-始新统路乐河组砂砾岩中钻获工业气流,证实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存在油气资源。为寻找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重点区块,利用最新处理的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剖析了该区的地质结构,将鼻状构造带自造山带向盆地中央方向划分为4个部分(依次为山前高位断阶带,中部斜坡区,低位扭动隆起区和深部凹陷区),这4个部分彼此分开,却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构造应力场变化情况,将鼻状构造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以下3期:①喜马拉雅早期(K-N1末),由于构造反转及右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Ⅰ期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深凹陷与古隆起的展布;②喜马拉雅中期(N21-N23),阿尔金断裂转为左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Ⅱ期北东向断裂,发育低位扭动隆起;③喜马拉雅晚期(N23末-Q),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逆冲推覆,形成Ⅲ期平行于山前的叠瓦逆冲断层,并产生高位断阶及中部斜坡。最后,通过对生储盖组合和成藏条件的分析,指出该区高位断阶带和低位扭动隆起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12.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一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分析了深井资料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恢复了滨里海巨型台向斜东南部的构造发展史,阐明了古构造对盐下层含油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构造枢纽带及其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差异升降运动和周缘造山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枢纽带。枢纽带的形成与隆起、斜坡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根据枢纽带的形成特点及其发育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隆起翘倾型枢纽带、斜坡反转型枢纽带和斜坡-隆起复合型枢纽带。塔里木盆地构造枢纽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枢纽带邻近烃源区,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礁滩型储集层发育,圈闭以潜山、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相对于凹陷或烃源区,枢纽带处于高部位,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相对隆起高部位,其又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免遭破坏。因此,不管是对于油气的捕捉还是保存,枢纽带都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枢纽带油气分布具明显的复式油气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陆梁隆起是一个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海西运动晚期的石炭纪—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其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2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2套含油气组合:深层下组合成藏遵循"源控论",近源成藏,沿梁富集,主要成藏控制要素为不整合与岩相;中浅层侏罗系与白垩系均为次生油气藏,多沿梁、沿油源断裂聚集,受构造与油源断裂控制。燕山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起改造与再分配作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高成熟的油气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区域性不整合和火山岩是否发育,是基岩型油气藏形成必备条件。今后勘探方向:深层下组合为夏盐凸起西北环带、石西凸起、滴北凸起;中浅层组合为石西-莫北凸起结合部、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滴南凸起断裂带前缘、滴北凸起断裂带前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新旧地震数据的对比和校正,应用盆地分析及盆山耦合的思想对和什托洛盖盆地及其周边进行构造解析;并应用平衡剖面技术了解盆地构造演化,得到以下认识:①和什托洛盖盆地是一个位于主逆冲带上盘的扭动-挤压型次生盆地,它起源于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微板块、准噶尔微板块的相互碰撞与错动;②盆地早期演化从属于准噶尔地体,基底双重构造活动应早于晚三叠世,在此之前其作为准噶尔盆地的边界与内部是连通的;③盖层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发育期(T 3 –J 1 b)、快速沉积期(J 1 s–J 2 t)、整体沉降时期(K)和边界断裂复活时期(E–Q),其中侏罗纪为盆地的主要成盆期,也是构造变形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胶莱盆地的盆地样式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胶莱盆地为右行非对称性菱形拉分盆地,其西部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和东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Y主剪切断裂,南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北部北东东-东南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其次级盆地具有与之相似的几何学特征。胶莱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特征是:莱阳组沉积期为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是主要的生油岩形成期;莱阳组沉积期末-青山组沉积期初为脉动式左行转换挤压阶段;青山组沉积期为后裂谷阶段,构造裂缝为青山组主要油气储渗空间。青山组沉积期末-王氏组沉积期初为脉动脉左行转换挤压阶段;王氏组沉积期为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为早期的莱阳组生油岩主要生烃期;新生代为盆地消亡阶段。 相似文献
20.
ZHANG Yi-na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
铲式反转断层系指伸展盆地中控制半地堑系统的主控断裂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随着压应力递增,铲式断层系统中的倾向滑动可渐次形成反转-鱼叉状构造、上盘交截冲断层、下盘捷径冲断层、向后破裂下盘捷径冲断层叠瓦扇、向后破裂交截冲断层、向前破裂后冲断层叠瓦扇、后冲断层与下盘捷径冲断层扇形构造和脊部塌陷上突构造等。由其形成的各种冲断系统及相关背斜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上,生储运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成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