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锡类散是临床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的口腔用中药散剂。它具有解毒化腐生肌,消肿止痛的作用,但由于其剂型存在问题,口腔用药后很快溶于唾液,药物于病灶部位作用时间短,药效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采用了生物黏附剂,改进药物剂型,将锡类散加人低取代羟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一种生物黏附片——锡类贴片。并在片剂的一面涂乙基纤维素,使药物既有粘附作用又单向释放,延长了药物对病灶的作用时间。本实验主要研究锡类贴片抗炎镇痛,抑菌作用和对口腔溃疡药理药效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酮洛芬是有效的环氧合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的作用。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微球、纳米乳、脂质体等新剂型不仅能提高酮洛芬的生物利用度,部分还可以发挥靶向作用,增加酮洛芬在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对机体的毒性。因此,开发酮洛芬新剂型是增加其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对酮洛芬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熊儒恒  阎俊  谢晶 《食品科学》2023,(13):203-215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调控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相关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二鸟苷酸、双组分调控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3个主要影响细菌初始黏附的调控系统进行综述,并介绍这些调控系统调控细菌初始黏附作用的机制,同时对从控制初始黏附角度保证食品品质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可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危害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乳制品中常见的重要益生菌,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血糖水平等。黏附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其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的基础。L. paracasei作为益生菌吸附于黏膜表面可以延长自身作用于宿主的时间。基于基因组学分析L. paracasei的黏附作用及其对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益生菌的生物屏障机制,对乳酸菌的研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课题以分离自西藏地区传统发酵奶制品的L. paracasei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黏附作用最显著的L. paracasei BS 08,分析其黏附作用相关基因,通过去除菌体表面的黏附素,观察对Caco-2细胞的黏附差异性,并探究目标菌株对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体外构建的唾液包被羟磷灰石模型模拟口腔环境,副干酪乳杆菌L9与口腔致病菌在其表面竞争黏附,以唾液链球菌K12为阳性对照,以致病菌黏附数量、口腔环境pH值、致病菌形成生物膜的厚度3个衡量指标,评估副干酪乳杆菌L9对主要口腔致病菌变异链球菌1.2499和戈氏链球菌1.2496的体外黏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预防组中,副干酪乳杆菌L9在6 h内能有效抑制戈氏链球菌、变异链球菌的黏附(p0.05);治疗组中,副干酪乳杆菌L9在2 h内显著抑制变异链球菌黏附(p0.05);在黏附过程中缓冲液pH值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副干酪乳杆菌L9能够显著降低变异链球菌在羟磷灰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厚度及密度。  相似文献   

6.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分子以各种途径或形式进入机体后,经口腔、胃、肠等消化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比例参数。生物利用度是反映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的重要依据。在医药等领域,纳米药物递送体系是提高活性分子生物利用度非常有效的手段,药物发挥药效时需要从载体中释放才能被充分吸收。在生物活性分子的研发过程中,可通过体外模型和动物体内模型来模拟药物在机体的作用过程,以此推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利用度模型主要包括体外模拟释药模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细胞模型、体内药代动力学模型等。该研究主要对常见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模型构建和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生物利用度模型研究和拓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类植物乳杆菌L-ZS9生物被膜态的黏附能力及形成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武瑞赟  李军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6,37(15):135-143
旨在探究生物被膜态类植物乳杆菌L-ZS9的黏附能力,并确定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体外黏附实验,比较L-ZS9浮游与生物被膜两种状态下的黏附能力。结果表明,被膜态L-ZS9黏附率为浮游态的1.5 倍,且黏附相关基因fbb、ropN和rrf2均上调表达,显示了被膜态的黏附优势。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了培养时间、温度、营养物质、蛋白酶、群体感应自诱导信号分子(autoinducer-2,AI-2)对L-ZS9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L-ZS9于37 ℃培养36 h被膜形成量最多,维持营养物质充足有利于被膜的形成,各营养物质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低pH值和胆盐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不仅抑制初始被膜的形成,且可以破坏成熟的被膜;体积分数0.5%的信号分子AI-2对被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强,并可缓解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生物被膜作为一种细菌菌落存在的形式,在固体组织上普遍存在,对食品产生严重污染。为避免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研究分析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控制,意义重大。生物被膜,是一种细菌群体生存的形态,主要黏附在固体组织表面,形成微生物群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20世纪30年代中期,Costerton J W等对口腔中牙菌斑生物被膜细菌和龋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从生物被膜角度出发,深入了解人体健康、疾  相似文献   

9.
研究pgm、fba、gap过表达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R-1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gm、fba基因的过表达可提高植物乳杆菌LR-1的耐热性、耐酸性和抗胆盐性,这两个基因的过表达促进了该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黏附。gap基因的转录水平对植物乳杆菌LR-1的抗逆性、生物被膜形成和黏附没有显著影响。pgm、fba、gap的上调提高了该菌株tuf、luxS的转录水平。这种增加在过表达pgm、fba的重组菌株中比在过表达gap的重组菌株中高。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gm、fba可与多条途径相关的基因相关联。本研究揭示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在调节植物乳杆菌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新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脉冲给药系统用于哮喘及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冲释药系统是一种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定时释放药物的剂型,可用来治疗某些节律性发作的疾病.脉冲制剂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次数,并避免受体因长时间高血药浓度产生耐药性.本文介绍了脉冲给药系统在哮喘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脉冲释药系统是一种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定时释放药物的剂型,可用来治疗某些节律性发作的疾病。脉冲制剂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次数,并避免受体因长时间高血药浓度产生耐药性。本文介绍了脉冲给药系统在哮喘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杀菌型口腔清新喷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介绍杀菌型口腔清新喷剂的研制,简述了口腔喷剂和杀菌药物的基本组成成分以及这些组分的 功能与相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每年造成千万人食物中毒。黏附于食品加工接触面的生物菌膜是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源头,其对消毒剂具有极强的耐受抵抗作用,可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并导致食品召回。本文在论述细菌黏附辅助体(菌毛和鞭毛)和胞外多聚物对生物菌膜的具体作用及其在mRNA转录层面调控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转录后层面上的非编码小RNA(non-coding small RNA,sRNA)及其对移动性、胞外多聚物等核心mRNA通路的调控机制,并归纳出sRNA调控生物菌膜的4 种作用模式,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以期为拓展研究思路、完善生物菌膜的科学理论和研发针对性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物黏附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物黏附制剂的制备、质量研究方法及近年来生物黏附制剂的开发及发展前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从口腔中分离得到一株唾液链球菌BD3900,在体外试验中发现,该菌具有极强疏水作用(95.8%)和静电作用(表面电荷量≥88.6%)有利于黏附于口腔中,能耐受100μg/mL的溶菌酶,存活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自聚性(15%~20%)及与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的共聚作用,在蔗糖存在时,与变形链球菌共聚率高达64.3%;与变形链球菌共培养时,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为67.1%。说明BD3900是一株具有预防龋齿潜力的口腔益生菌。  相似文献   

16.
生物隔膜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综述了生物隔膜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在药物生产及口腔临床中的应用,为牙周炎等疾病的治疗、牙齿种植及一些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促进了医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新品种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7.
固体制剂中,口腔崩解片(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ODT)是近年投产的一种速释给药剂型。ODT不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即可在口腔内崩解成细颗粒,便于吞咽困难或取水不便时患者服用。  相似文献   

18.
微针作为一种对患者友好的技术,可将药物输送到预期的作用部位,以替代传统的口服和静脉注射剂型,有广大应用前景且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开始涌现微针的研究热潮,在透皮给药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国内目前药企和研究机构还处在积累微针释药经验,探讨工业化制备的可能性的阶段.丝素蛋白制成微针后,有助于疫苗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经皮传递.  相似文献   

19.
固体制剂中,口腔崩解片(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ODT)是近年投产的一种速释给药剂型[1].ODT不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即可在口腔内崩解成细颗粒[2],便于吞咽困难或取水不便时患者服用.  相似文献   

20.
孔祥辉  汪何雅  钱和 《食品科学》2010,31(11):268-272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极大地限制了其生理活性功能的发挥,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药物载体,考虑将其作为番茄红素的产品剂型,提高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率。选取薄膜- 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经体外实验及体内实验研究可知:油溶番茄红素在人工胃液和无胆酸盐的人工肠液中无释放,但在添加胆酸盐的人工肠液中释放率达91%;番茄红素脂质体和番茄红素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释放率低于22%,在添加胆酸盐和无胆酸盐的人工肠液中24h 释放率均达80%~90%。以油溶番茄红素为参照剂型,自制番茄红素脂质体与市售番茄红素微胶囊均具有较长的体内滞后时间和较低的清除率,延长了有效作用时间;自制番茄红素脂质体相对生物利用率为154.42%,大大优于油溶番茄红素,接近市售番茄红素微胶囊(205.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