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纤维原料在串联式生物反应器中协同酶解发酵乳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廉价的纤维素原料代替粮食发酵生产乳酸,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在串联式生物反应器中,将纤维原料酶水解与固定化乳酸杆菌发酵相耦联,纤维素的酶解产物葡萄糖被有效转化成乳酸,纤维素对乳酸的转化率和乳酸产率分别为70.3%和0.713g?(L?h)?1。在酶解体系中添加纤维二糖酶可以提高酶解得率。将酶解罐、固定化纤二糖酶柱和固定化细胞柱相串联,可有效消除纤维二糖积累所造成的反馈抑制作用,纤维素对乳酸的转化率和乳酸产率分别提高到90.6%和0.986g?(L?h)?1。串联式生物反应器性能稳定,在重复分批发酵工艺中,连续10批纤维素对乳酸的转化率平均为89.6%。采用分批添料工艺,纤维底物的终浓度可增加到200g?L?1,发酵终点的乳酸浓度达105.2g?L?1,乳酸产率为1.315g?(L?h)?1。对等量底物而言,反应时间明显缩短,同时纤维素酶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
马挺  李国强  李剑  李珊珊  李红  梁凤来  刘如林 《化工学报》2006,57(11):2705-2713
从孤岛油田油浸土壤中筛选得到能降解二苯并噻吩(DBT)的红平红球菌DS-3, 对其进行了固定化研究.选取海藻酸钠(SA〖DK〗)-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固定化载体, 以1 mmol·L-1二甲基亚砜培养菌体, 固定化最佳操作条件为4℃交联, 8%PVA和2%SA混合, 细胞在胶液中的浓度为0.1 g·ml-1, 氯化钙含量为2%,此时固定化细胞不但具有良好的脱硫性能, 而且脱硫重复性好, 其寿命可以达到250 h以上.固定化细胞在3次循环后能使模拟柴油中的DBT含量从0.5 mmol·L-1降至0.011 mmol·L-1, 总脱硫率达到93%, 平均脱硫效率约为0.225 mg DBT· (g DCW)-1·h-1.同样条件下能将精制柴油的硫含量由340 mg·L-1降到42 mg·L-1, 总脱硫率为87.64%.DS-3能利用醇类、饱和的C8~C15脂肪烃, 但不能利用环烷烃、芳香烃、小于C8或大于C15的脂肪烃, DS-3优先利用碳源的顺序是乙醇、葡萄糖和烷烃.脱硫前后的精制柴油经GC-FID分析证实, 固定化细胞对C—S键具特异性, 不降低柴油的热值.  相似文献   

3.
以富含纤维二糖酶的黑曲霉酶曲协同降解纤维素水解液,利用油脂微生物转化纤维素水解液生产微生物油脂.研究结果表明,酶曲中的纤维二糖酶可以将纤维素水解液中存在的纤维二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而油脂酵母Cryptococus curuatus03又能将葡萄糖迅速转化成微生物油脂储存在体内.cryptococcus curvatus 03利用纤维素水解液(总还原糖质量浓度为31.5 g/L).经过4次补糖,细胞生物量为49.3 g/L,油脂含量达到60.1%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4.
丙酮酸分批发酵的供氧控制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寅  陈坚  伦世仪 《化工学报》2002,53(12):1227-1232
以一株光滑球拟酵母的多重维生素营养缺陷型为研究菌株,考察了分批发酵中不同体积传氧系数(KLa)对其产丙酮酸性能的影响.高KLa(450 h-1)下,丙酮酸产率较高(0.797 g·g-1),但葡萄糖消耗速度较慢(1.14 g·L-1·h-1);低KLa(200 h-1)下,葡萄糖消耗速度快(1.97 g·L-1·h-1),然而丙酮酸产率(0.483 g·g-1)却明显下降.根据发酵过程主要参数和碳流分配的变化特性提出了发酵前16h控制KLa为450h-1、16h后控制KLa为200 h-1的分阶段供氧控制模式,结果实现了高产量(69.4 g·L-1)、高产率(0.636 g·g-1)和高葡萄糖消耗速度(1.95g·L-1·h-1)的相对统一,丙酮酸生产强度(1.24g·L-1·h-1)比控制KLa恒定为450、300和200h-1的过程分别提高了36%、23%和31%.实验数据表明,供氧良好状态下细胞产丙酮酸性能出现的差异可能是由维生素处于亚适量水平时酵解产生的NADH去路不同,导致细胞处于不同的能量水平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温控载体pHsh将编码甘油脱水酶的基因dhaB和编码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的基因yqhD串联构建重组质粒pHsh-dhaB-yqhD, 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得到新型产1,3-丙二醇重组大肠杆菌JM109(pHsh-dhaB-yqhD), 并对影响该重组菌发酵的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菌转化甘油合成1,3-丙二醇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甘油60 g·L-1、酵母膏5.0 g·L-1、维生素B12 0.05 g·L-1以及KH2PO4 7.5 g·L-1; 以此培养基在5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 1,3-丙二醇产量、转化率和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3.26 g·L-1、72.2 %和1.55 g·L-1·h-1.  相似文献   

6.
米曲霉菌体的固定化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液相培养基中将米曲霉菌体培养成直径为 1~ 2mm的菌球 ,以甲醛为交联剂、明胶为活性保护剂对其进行固定化研究 .在正交实验L16(45)的基础上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得到了较优的固定化条件 :菌体与固定液的用量比 (固液比 ) 1∶8,固定液中含明胶 5 g·L-1、甲醛 5 g·L-1,固定化时间为 1.5h .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米曲霉菌体比酶活为 15 0 0U ,比酶活保留率 83% .对固定化米曲霉菌体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表明 ,其最适反应温度和 pH值分别为 6 3℃和 8.0 ,与游离菌体相比最适反应条件范围变宽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用其连续拆分N -乙酰 -DL -丙氨酸 ,半衰期为 77天 ,具有较高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漆酶对二氯酚的脱氯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活性炭吸附与海藻酸钙凝胶包埋相结合的方法使Coriolus versicolor漆酶固定化.利用固定化漆酶对2,4-二氯酚进行脱氯反应,其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40℃.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反应的pH值和温度范围更宽,其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使用柱式固定化酶反应器处理2,4-二氯酚,在批式反应工艺条件下,当底物浓度为1 mmol•L-1、反应3~5 h, 2,4-二氯酚的去除率可达99.5%以上(脱除的氯离子浓度达0.5 mmol•L-1).连续8批反应的结果表明:固定化漆酶性能稳定、催化效率高,在环境污染废水治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大豆秸秆酶水解及L-乳酸发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忠  汪群慧  姜兆华 《化工学报》2004,55(11):1849-1852
用纤维素酶对氨预处理后的大豆秸秆进行酶水解,利用纤维素酶的作用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继而研究了用干酪乳杆菌及清酒乳杆菌进行L-乳酸发酵,通过微生物发酵将生成的可溶性糖转化为用于生产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的聚乳酸塑料的原料乳酸,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5%的大豆秸秆经酶水解后,还原糖浓度为242.25 mg•g-1,纤维素糖化率为51.22%.清酒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该两种混合菌种发酵酶解液所得L-乳酸的转化率分别为 48.27%、56.42%和71.05%.  相似文献   

9.
采用酸解与酶解处理秸秆并对菌株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以软X射线诱变选育乙酸及乳酸代谢阻断突变株,并围绕HMP与EMP流量比调控H还原力以及围绕木酮糖激酶实施五、六碳糖共代谢调控。结果表明200 g秸秆水解得57 g葡萄糖和11 g木糖,出发株代谢流量显示丁二酸、乳酸及乙酸流量分别为2.547、0.726、0.611 mmol•g-1•h-1。乳酸脱氢酶突变株HF-1代谢分析显示,其乳酸流量降至0.0296 mmol•g-1•h-1,氟乙酸抗性突变株HF-2的代谢分析显示,其乙酸流量降至0.100 mmol•g-1•h-1,丁二酸流量有所下降。H还原力代谢平衡调控显示,少量柠檬酸盐的添加使HMP与EMP流量比从1.389∶0.389增至1.684∶0.330时,间接促进丁二酸代谢流量从3.005 mmol•g-1•h-1增至3.468 mmol•g-1•h-1。酶活调控显示,碳酸镁取代碳酸钙作为中和剂促使木酮糖激酶酶活从76 U•mg-1增至560 U•mg-1,进而使木糖代谢流量从0.0444 mmol•g-1•h-1增至0.453 mmol•g-1•h-1,最终五、六碳糖共代谢产丁二酸达68.7 g•L-1。  相似文献   

10.
苏凤宜  邢新会 《化工学报》2008,59(10):2589-2595
使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实现了对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QAS)在水溶液中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准确测量及其在CMC以下的浓度定量。用该法测得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水中的CMC分别为12~13 mmol·L-1和0.70~096 mmol·L-1,与电导率法、表面张力法和芘荧光法的检测值相近。对DTAB和CTAB的检测下限分别是011 mmol·L-1和1.7 μmol·L-1,定量范围分别为0.11~9.73 mmol·L-1(0.034~3.0 g·L-1)和1.7 μmol·L-1~0.27 mmol·L-1(6.2×10-4~0.1 g·L-1)。结果表明,使用FITC荧光探针检测QAS具有安全、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Ru/CNT催化纤维二糖加氢制备山梨醇的机理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纤维素的转化,研究了以钌碳纳米管(Ru/CNT)为催化剂,纤维素模型分子纤维二糖催化加氢制备山梨醇的反应。通过对反应产物的分析,考察了纤维二糖转化生成山梨醇的反应机理,建立了纤维二糖催化加氢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纤维二糖催化加氢反应各步的反应数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其中,纤维二糖水解活化能为147.1 KJ·mol-1;纤维二糖部分加氢活化能为73.8 KJ·mol-1。纤维二糖催化加氢反应模型的建立,为纤维素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TiO2纳米管/UV/O3对腐殖酸的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留明  季民  王秀朵  赵乐军  陆彬 《化工学报》2009,60(9):2215-2220
用自制的TiO2纳米管(TNTs)作为催化剂,对腐殖酸进行TNTs/UV/O3工艺降解研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光催化、臭氧化的协同作用及催化剂煅烧温度的影响,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和臭氧投加量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建立了新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光催化和臭氧化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催化剂最佳煅烧温度为400℃,腐殖酸的TOC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反应,模型显示当原水pH值为7.35,TNTs投加量0.806g·L-1,O3投加量0.49g·h-1时TNTs/UV/O3对腐殖酸TOC的降解取得最佳反应速率,当反应温度T为25℃时,最佳k为0.8095mg·L-1·min-1,当反应温度T为30℃时,最佳k为0.8231mg·L-1·min-1.试验结果和模型结果对比得出试验值基本符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甘蔗糖蜜半连续发酵生产琥珀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晋军  郑璞  孙志浩  倪晔  刘宇鹏 《化工学报》2008,59(6):1490-1495
为获得较高的琥珀酸发酵产量和生产强度,对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CGMCC1593两级双流半连续发酵甘蔗糖蜜生产琥珀酸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一级罐初始总糖浓度、补加培养基体积分数和批次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的优化,琥珀酸产量较分批发酵36 h提高12.9%,与补料分批发酵结果接近;生产强度较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分别提高111%和114%。  相似文献   

14.
刘永强  刘德华  苏琼 《化工学报》2003,54(2):259-263
引 言耐高渗酵母发酵生产甘油是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研究的[1] ,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间歇工艺方面 ,而连续化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操作方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早在 2 0世纪 60年代 ,Dawson[2 ] 就对Saccharomycesrou  相似文献   

15.
不同碳源类型对活性污泥PHA贮存及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经乙酸钠驯化培养的具有吸放磷功能的活性污泥,考察了不同碳源类型对厌氧底物贮存和转化的影响,碳源包括乙酸/丙酸=1/2、乙酸/丙酸=2/1、丙酸、甲醇、乙醇、葡萄糖、淀粉及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以乙酸和丙酸为碳源时,系统的底物贮存量较大,其中进水乙酸/丙酸=1/2条件下系统内PHA及PHB含量最多,为6.0mmolC.L-1及4.25mmolC.L-1,而乙酸/丙酸=2/1条件下PHV含量最多,为3.69mmolC.L-1。系统可以利用甲醇、乙醇、葡萄糖、淀粉及生活污水作为碳源物质进行底物贮存,贮存物以PHB为主,但贮存量较乙酸及丙酸低。以乙酸及丙酸为碳源时,磷的释放量随着丙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丙酸为单一碳源条件下,磷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为16.53mg.L-1。以淀粉及生活污水为碳源时释磷量小,为3.56mg.L-1与6.75mg.L-1,而甲醇、乙醇及葡萄糖为碳源时考察的活性污泥没有表现明显的释磷特性。  相似文献   

16.
陈国  赵亚囡  黄和  姚善泾 《化工学报》2006,57(12):2933-2937
引 言 1,3-丙二醇是合成新型聚酯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的单体.近几年,利用微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  相似文献   

17.
搅拌与混合对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透明质酸的流变学特性以及搅拌和混合对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质酸溶液属于典型的非牛顿凯松流体;搅拌转速和透明质酸浓度对气液传氧速率有很大影响;在较高的搅拌速率下发酵时可以得到较高的透明质酸产量,650 r·min-1时透明质酸产量为4.1 g·L-1,产率系数为0.08 g·g-1;用有效搅拌模型分析发酵过程发现,只有在高搅拌转速时发酵体系才处于全部混合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