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期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断层断至T06地震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不能作为断层是否在构造反转期发生活动的判断依据。而反转期构造变形使伸展期地层受断层影响形成断层扩展反转褶皱变形,表现为反转期前后断层上下两盘地层变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确定反转期断层是否发生活动,进一步可厘定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根据油源断层是否断穿伸展期地层进一步划分为隐伏型和穿透型两种油源断层,这两种油源断层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付广  高倩 《特种油气藏》2010,17(4):15-17
通过解剖肇41—州58区块葡萄花油层,对其与油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平面上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PI4和PI5小层,具有上油下水分布特征,各断块间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主要受到2个因素控制,青一段烃源岩区控制着油成藏与分布,油源断裂附近也是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区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也主要受到2个因素控制,扶杨油层的分布控制油的成藏与分布,而油源断裂附近同样是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油区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运移至葡萄花油层中,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在断裂密集带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的关系,对松辽盆地升西一徐家围子向斜区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有继承性,断层发育数量大致相等,均为受近东西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只是展布方向略有变化;扶杨油层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成因为断裂密集带两侧较内部的正向构造距上覆青一段源岩近,且圈闭面积相对较大;葡萄花油层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成因为断裂密集带内部正向构造距下伏青一段源岩近,且圈闭面积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及模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油源区内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存在4个差异。①油来源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直接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而油源区外油直接来自下伏扶杨油层。②油运移条件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运移动力有浮力和超压,运移距离短,途中损耗量小;而油源区外油运移动力仅有浮力,运移距离长,途中损耗量大。③油运聚成藏过程和模式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油源区外油成藏过程及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中已聚集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部葡萄花油层调整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④油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过程及分布主要受油源断裂分布控制;而油源区外油成藏分布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区和油源断裂分布的共同控制。正是上述4个差异,造成油源区葡萄花油层油明显较油源区外富集。  相似文献   

5.
针对松辽盆地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不清的难题,利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疏导体系、油水关系、油藏类型以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原油主要来自西部的三肇凹陷和东部朝阳沟阶地局部地区青一段,还有一部分来自下伏扶杨油层;区内断裂可以分为油源断裂、疏导断裂和封闭断裂,其中疏导断裂在研究区中广泛分布;西北砂体主要为内前缘河道砂,东南部主要为外前缘席状砂,西北部砂体的储集性和物性好于东南部。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油源断裂和砂体共同控制,成藏模式主要有“近源成藏”模式和“上倾成藏”模式两种。对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下一步葡萄花油层确定勘探目标和储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认清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的方法,对油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东地区葡萄花油藏主要受到圈闭、储层及断裂侧向遮挡3个因素的控制,即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为油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河道砂和主体席状砂为油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体,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控制油富集程度;葡萄花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运移至上覆葡萄花油层中,然后沿北北西向席状砂体侧向运移,被太东地区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的反向断裂遮挡,形成断层一岩性油藏或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南部黑帝庙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与嫩一段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分析认为:有效烃源岩厚度、地层剩余压力及断裂活动在平面分布的差异,导致长岭凹陷南北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查干泡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地层存在巨大的超压,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在姚一段成藏;黑帝庙地区青一段原油不具备进入姚一段的运移通道,而嫩一段地层压力足以驱动油气沿断层发生下排。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大面积连续稳定分布的页岩油层中科学高效地寻找油气成藏有利区,断层的影响及作用不可忽视。古龙页岩油层顶底板断层两侧地层以泥岩和页岩为主,油气难以穿过断层进行大规模的侧向运移,因此从断层分类、分布及应力场入手,通过计算不同断层在烃源岩排烃期和现今的滑动稳定性来分析断层的垂向封闭性。结果表明:在没有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多数断层在垂向上基本都是封闭的,在构造活动期间断层封闭性与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密切相关;顶底板断层多数呈近南北向展布,与现今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垂向封闭性较好,生成的油气不易排出;在大规模排烃的明水组沉积末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断裂走向近于平行,约半数断层不稳定,垂向封闭性较差,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上部的葡萄花、萨尔图油层或者下部的扶杨油层;现今相对稳定的断裂带附近和距离断裂带较远的区域受断层影响较小,有利于页岩油的保存,稳定性差的断裂带附近不利于页岩油的保存;排烃期稳定性好的断裂带附近不利于油气的排出,是有利目标区,排烃期稳定性差的断裂带附近部分油气已经排出,不是有利目标区。断裂和伴生的裂缝能提升页岩油层的储集物性,有利于后期开发建...  相似文献   

9.
黑帝庙次凹葡萄花油层是目前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对其油源条件、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进行了研究。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黑帝庙次凹葡萄花油层的油气主要来自嫩一段烃源岩。通过分析来自嫩一段烃源岩的油气进入葡萄花油层的成藏机理,认为嫩一段油气"倒灌"运移进入葡萄花油层须同时具备2个基本条件:嫩一段烃源岩内存在超压和嫩江组沉积早期发育连通嫩一段烃源岩与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油气在其内部超压作用下,通过断层向下运移至姚一段葡萄花油层。嫩江组沉积早期发育的断层的活动期与嫩一段生、排烃高峰期的良好匹配,成为来自嫩一段烃源岩的油气在黑帝庙次凹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嫩一段烃源岩内部超压、断层输导体系及姚一段砂体分布的控制,形成新生古储一断层输导一岩性圈闭的成藏模式,具备形成断层一岩性及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通过油源断层厘定、关键时期断层活动性分析及封闭性计算,探讨了东营凹陷青西地区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EW向、SN向与NW—SE向3组断裂,不同断裂体系相互切割,形成了研究区复杂断块型圈闭。研究区主要发育7条油源断裂,均为近EW向断裂;油源断裂控制了平面上油气的宏观分布,其中①,④,⑤号断裂控制辛镇构造的油气分布,⑤,⑥,⑦号断裂为永安镇构造输导油气,新立村地区油气主要依靠②,③,⑤号断裂输导;纵向上,断层的封闭能力控制了油气的差异富集,油气主要富集于砂泥对接同时断裂泥比率SGR大于40%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分形几何定量评价克拉2气田裂缝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断层与构造裂缝存在的关系,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处理断裂系统,并结合测井解释结果建立分维值大小与裂缝密度的对应关系,对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白云岩段、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第二、第三岩性段顶面断层进行分形统计,建立井点断层分维值与裂缝线密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井间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断层分维值随着断层密度、延伸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井点处断层分维统计值与测井解释得到的裂缝线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平面上,裂缝发育受背斜形态影响明显,靠近背斜轴部、断层分维值大于1.25的区域最有利于裂缝发育;A3井附近,3个储层段裂缝发育密度偏大,部分裂缝可能穿透了中间的隔层,造成附近气井出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分形几何定量评价裂缝对勘探开发方案部署有指导意义,可以用来对油气田裂缝性储层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深部来源气分布的主要地区,也是深源气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为了分析控制深源气运移的主要地质因素,文章计算了该地区T2、T3、T4三个反射层不同区域内断层体系的盒维数和信息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区域的断层体系具有明显的自相似分形特性,分形维数基本分布在1.2~1.8之间。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内的断层体系分形维数大小和深源气田(藏)的关系,发现断层体系分维高值区与深源气气田(藏)的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断层体系在该区深源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分形维数值大小反映了断层体系空间分布的复杂程度,分形维数越大,断裂及其伴生的小断层和裂缝就越多,对油气二次运移就越有利,因此分维值高低可以作为反映深源气二次运移条件相对优劣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合分析,明确了珠一坳陷存在3种类型断层:早期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和晚期断层,提出了断层演化的3个阶段:断陷期、宁静期和活化期,论证了长期活动断层及大部分晚期断层是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油源断层,进而建议在新近系寻找油气藏应重视长期活动断层和晚期断层发育区,而在古近系寻找油气藏应重视早期断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层的断面形态及其与成熟烃源岩段的接触面积是油气运移能力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对油源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刻画断面三维形态展布及其与成熟烃源岩的接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这两个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油源断层油气运移能力的大小,并结合测井资料对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识别,建立了LD油田油气运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6条油源断层的油气运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在整个油田范围内含油层段有24个油气充注点,且充注能力不同,控制了不同断块储量丰度的差异;油源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在断层两盘存在横向不对称性,在下降盘附近的裂缝更为发育,孔渗得到改善,从而导致这些充注点的油气在下降盘发生明显的分流作用。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模式,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体系分形特征与油气藏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分形理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区的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断裂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对于断裂体系而言,分形维数越大,则断裂分布越不均匀,断裂越发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的性质及走向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正断裂以NW向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0.5623)大于NE向正断裂的分维数(0.5611)。逆断裂则以NE向断裂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1.1356)大于NW向逆断裂的分维数(0.9880)。在有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640)大于无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7630)。而在有逆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540)更是远远大于有正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1460)。  相似文献   

16.
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断块、断鼻、断背斜、岩性上倾尖灭和断层-岩性等油藏。油水分布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的规律,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成藏模式的研究表明,该区具有“源内倒灌运移”、“源外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两种模式:即油源区内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并排出的油在青山口组古超压的动力作用下,以沟通油源和下部扶余油层砂体以及圈闭的源断裂为路径,向下“倒灌”进入了圈闭成藏;第二种模式是西侧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先“倒灌”到扶余油层后,沿着连通齐家-古龙凹陷和杏北地区的砂体和断层等通道,向东进入杏北地区。该区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油源、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及反向正断层的控制。首先青山口组的超压是倒灌运移的关键,充足的油源是成藏基础,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提供了倒灌运移的通道。最后指出了断砂匹配较好的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是本区勘探的重点,下降盘对油聚集起到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深层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对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21 000 km二维地震和近3 000 km2三维地震进行深层断裂体系的系统解译研究。研究表明,深层断裂具有以下3个特征:(1)控制沉积盖层构造变形;(2)纵向上规模大,下部断入基底,上部断入飞仙关组,同时伴有花状断裂产生;(3)深、浅层断裂特征明显不同,深层断裂角度陡,以走滑断裂为主,浅层断裂角度相对较缓,以逆断层为主。在大川中地区共解释断裂172条,断裂平面延伸长度3~79 km不等。深层断裂平面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和分带性,威远-资阳-遂宁-大足一带,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巴中-仪陇-广安一带,以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平昌-达州一带,以近南北向为主。深层断裂对该区沉积相带和有利沉积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可以沟通低孔隙和致密储层,有效改善储层物性,提高油气产能。深层断裂可以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同时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有效沟通烃源岩和储集层,控制异源型烃源体系的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发育,但断裂控制油气成藏的规律不太清楚.通过重新解释该地区地震剖面,分析了5条主要断裂:狮子沟断裂、Ⅰ号断裂、Ⅱ号断裂、油砂山断裂、Ⅺ号断裂,研究了断裂级次、构造样式、活动强度和演化过程,以及通过分析英雄岭南带油藏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Ⅰ号、Ⅱ...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分析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柴达木盆地19个油气田典型油气藏的详细解剖,油气藏具有6个特点:①油气层厚度薄,油气藏面积总体偏小;②油气藏油层物性相对较差;③古近系、新近系原油成熟度总体偏低;④油气藏类型丰富,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均有发育;⑤以断层类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明显;⑥油气藏晚期破坏比较严重。在对油气藏特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①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散,大油田少;②近源古构造最富集油气;③在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应注意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④深入研究断层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