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空间上中低水洗部位与优势渗流通道交互分布,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如何识别和治理优势渗流通道是目前聚驱后油层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一类油层某区块为例,通过定义有效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界限,结合动态资料识别并验证优势渗流通道,描述其动态特征,与大庆长垣油田其他开发区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特征基本一致。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及动态特征的差异性,明确调整方向,采取黏度优化、分层、堵水、调剖等治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现场应用效果,为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与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优势通道的发育导致大量注入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变差,做好优势通道的定量描述是高含水期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为此,基于油田开发资料运用渗流理论建立了优势通道的定量描述方法。在正常储层与优势通道并联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注水井无效循环水模型、等价原则和体积类比公式得到优势通道的体积,并计算优势通道内流体的渗流速度,进而考虑高速非达西流现象,推导建立了一注一采模式下优势通道渗透率的计算模型。基于此,利用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实现井组内注采方向的数据劈分,实现各方向优势通道的定量描述。将新计算方法应用于海上X油田,描述结果与动态分析情况非常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并据此选用粒径较大的试剂开展调驱试验,调驱后区块日增油近60 m~3,含水率下降10%,起到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研究成果为高含水期油田优势通道的识别与治理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经历了数十年的生产,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该阶段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存在,导致油田的开发投资、成本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大大降低。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是减小其对油田开发不利影响的关键,是调堵改造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快速准确识别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优势渗流通道与油田动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判别砂岩油藏水驱优势渗流通道的思路方法,运用通信信号模型通过动态生产数据快速、准确地判别优势渗流通道。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原油田某区块,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相符。该方法与传统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相比,方便快捷,简单有效,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油田开发常规动、静态资料定量计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孔隙半径、渗透率及孔隙体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A区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储层物性参数,平均孔隙半径为11.54μm,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7μm,相对误差仅为0.6%;平均渗透率为1.398μm2,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34μm2,相对误仅差为2.5%;单井平均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体积3.66×104 m3。研究成果可以为聚合物驱后油藏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注采方案个性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层压力、聚合物波及范围及前缘变化监测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地层流体渗流特点,考虑聚合物黏度、吸附、剪切变稀等多种物化现象,建立油水两相四组分聚合物驱流动模型,基于非结构PEBI网格进行全隐式数值求解,形成聚合物驱数值试井方法,并研制聚驱数值试井解释软件。以A1井和B1井为例,应用压力恢复测试的数值试井解释结果,考察了聚合物驱的波及范围及聚驱前缘推进情况,识别了注采井组之间优势通道发育状况。该方法在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区块应用200多井次,取得较好的效果。应用实例表明,聚驱数值试井解释软件能正确反映地层压力及流体渗流情况,准确判断聚合物波及范围及前缘推进、地层大孔道分布、井间连通状况,可以为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生产制度优化和措施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聚驱后采用热采方法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区块中已有3个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区块综合含水已达到或接近98%,但区块采出程度只有50%左右,剩余潜力仍然很大.常规的挖潜措施在聚驱后并不能起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开展了采用热采方法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在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和岩石、原油热物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聚驱后热采对相对渗透率、原油流度及驱油效率的作用,确定了聚驱后蒸汽驱的合理注采参数,为聚驱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该项目通过借鉴大庆萨中开发区1996年注聚的北一二排西、北一区中块和断东中块三个工业区块聚驱全过程现场动静态资料,根据区块注入全过程动态变化反映划分了聚驱开发阶段,分析与对比了不同聚驱开发阶段动态指标变化,找出了在不同聚驱阶段各项动态指标变化特点,研究了影响区块聚驱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类型井对聚驱增油效果的影响,对注聚区块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形成了一套较全面、完备的注聚区块开发效果评价方法。这些方法的建立与使用对其他工业区聚驱效果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项目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辽河坳陷齐40区块稠油油藏在汽驱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汽驱优势通道,应用储集层静态描述和开发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渗透率、有效厚度、沉积微相、变异系数、夹层频率等汽驱优势通道的地质评价参数。根据开发动态特征确定优势通道砂体并提取样本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各参数权重,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划分2类汽驱优势通道并确定其参数值,由此建立了汽驱优势通道的地质分类与模糊评价标准,进而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法评价和预测汽驱优势通道的空间展布。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客观和准确,可为汽驱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452区经过几年聚驱开发后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改善区块的聚驱开发效果,研究了区块内大孔道分布状况,对注聚前后大孔道进行对比,结合动态资料,精细研究低效无效循环层形成原因,并提出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河南油田主力产油区块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 ,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常规的驱替效果已不理想 ,根据不同区块地质及油藏特点探求新的提高采收率途径十分必要。文中介绍了聚驱后表面活性剂驱、液晶驱、微生物和微波采油等方法 ,并对各种方法在河南油田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根据各种方法所适应的地层条件 ,对不同区块采用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喇嘛甸油田水驱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高度零散,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导致无效注采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亟需研究无效循环精细识别方法,落实无效循环分布状况,为无效循环治理提供指导。以油田水驱北西块一区为例,应用多学科手段开展无效循环识别研究,在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完善分层注采量劈分方法的基础上,以累计注水倍数、累计产液倍数为主要判定参数,结合数值模拟成果,分析在无效循环形成后相应累计注采倍数的界定值,实现无效循环定量识别,为指导水驱控水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讨并提出了烃浓度与电压值间的关系公式,可适应线性、近线性、非线性关系,所求出的K_i值可准确地衡量色谱鉴定器质量的好坏,为气测软件质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探讨了相应的气测标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分析研究气测井气体组分数据和试油后获得的油气密度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论证了气体组分与油气密度密切相关,并回归出了相关式,由此可以用气测组分数据在钻井期间实时定量预测储层油气密度,从而提高了气测资料在计算油气产量、地质储量、编制开发方案方面的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剩余地质储量大,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油田保持稳产的主要开发对象,其较低的渗透率、较强的非均质性及较高的黏土含量等储层物性条件,给常规线性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的经济有效实施带来一定挑战。为此,以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表面活性剂(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无碱二元体系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适用性。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二元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并能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范围内(0.03%~0.3%)与大庆原油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此外,该二元体系还表现出较好的老化稳定性能、抗吸附性能、乳化性能及注入传导性能。通过采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并确定了体系配方中的聚合物质量浓度、用量及段塞组合方式,室内条件下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聚驱后残留的聚合物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存在着影响。通过工业化注聚区块和取心井岩样资料,分析了油层中残留聚合物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残留聚合物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及聚合物残留量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驱后仍有60%的聚合物残留在地下,强水洗段残留聚合物较少,中弱水洗段较多;后续水驱段塞越小,岩心中残留的聚合物越多,对聚驱后二元复合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辅助作用越强,聚合物协同二元体系更好地封堵了高渗层,由此扩大了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了聚驱后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聚合物驱油机理和驱油剂黏度大小与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间关系,在"等黏"和"等浓"条件下测试了聚合物和甘油溶液增黏性、流变性、黏弹性和渗流特性,并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上开展了"等黏"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驱替效果以及它们注入先后顺序对驱替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浓度增大,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黏度都增加,但聚合物增黏能力远强于甘油。随剪切速率增加,甘油溶液视黏度保持恒定,聚合物溶液视黏度降低,表明前者为牛顿流体,后者为非牛顿流体。在"等黏"条件下,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相差不大,但残余阻力系数相差很大,表明甘油在多孔介质内滞留能力很差。在"等黏"条件下,"先聚合物后甘油"比"先甘油后聚合物"注入方式增油效果好,表明驱油剂在高渗透层内滞留由此引起渗流阻力增加、全井注入压力升高是促使液流转向中低渗透层的动力源泉,也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和聚驱过程中发生"剖面反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吸水指数是衡量注水井注入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渗流理论出发,根据油藏工程原理,以五点法井网为例,建立了无因次吸水指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结合矿场实际,确定了喇萨杏油田不同含水阶段理论吸水指数和实际吸水指数的变化规律,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应用小井距实际资料计算的吸水指数结果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为油田的合理配产、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致密储层基质块衰竭开采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岩心尺度对单个因素影响的敏感度。结果显示:(1)在岩心长度较短时,原油最终采出程度随原油黏度、岩心渗透率等因素的变化不明显。(2)对渗透率相同的岩心而言,岩心长度越大,原油最终采出程度越低,说明随着岩心长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的差异发挥了作用,原油黏度、岩心渗透率等因素对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3)针对长岩心,将不同变量组合起来进行正交试验分析,通过极差分析法得出了长岩心采出程度的影响因素排序为:压力长度渗透率时间黏度。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微生物白云岩沉淀作用机制的研究拓宽了沉积学中"白云岩问题"研究的视角。硫酸盐还原反应、产甲烷作用、有机分子水解等一系列可促进沉淀白云石的微生物代谢机制的发现,延伸了微生物白云石(岩)形成模式;有关可溶解硫化物催化白云石沉淀的研究,不但强调了硫酸盐还原反应机制,也为重新认识硫酸盐还原反应促进白云石沉淀机理提供了新线索。在现代环境中,微生物席内的原生白云石沉淀的发现,将微生物过程引入地表环境原生白云石沉淀作用和机理的研究,可能为寻找地层记录中的微生物白云石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工作手段和思考途径。然而更加复杂的白云岩地层记录说明,运用微生物白云石去解释复杂的地质记录还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衰减方程进行求导,然后再积分的方法,推导得到了衰减方程参数之间的关系:6=dc。由此提出了一种求解方程参数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采用近似法确定衰减方程参数的不足,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精确的特点。经实际算例验证表明,方法是有效、可靠的,易于被油气藏工作者掌握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