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充填物测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洞是碳酸盐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缝洞充填物的识别对评价油气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解决缝洞充填物与常规测井响应之间的非线性问题,BP神经网络法具有突出的优势。为此,通过结合成像测井和岩心资料,将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充填物划分为泥质充填、砂质充填和结晶碳酸盐岩充填3类类型;分析不同充填类型的缝洞测井响应特征,选取敏感性较强的泥质含量、裂缝孔隙度、中子比、密度比和深侧向电阻率等5个参数,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充填物的识别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实际井资料进行了处理评价,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小型缝洞及其充填物测井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是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藏为主的古生界海相大油田,洞穴和其周缘的裂缝是其主要储集空间。由于数量众多,小型缝洞成为缝洞型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小型缝洞可以在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上识别,但在非取心和非成像测井段还不能有效识别,影响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利用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标定常规测井信息,优选出5个洞穴敏感参数和3个裂缝敏感参数,建立了塔河油田小型缝洞归一化加权识别函数,并利用DEN-VshRLLD-Vsh交会图版识别出了洞穴充填物类型:碎屑充填物、垮塌角砾岩和化学充填物。识别效果与岩心及FMI成像对比,洞穴符合率超过81%,裂缝符合率超过82%,洞穴充填物识别成功率超过84%,基本满足了小型缝洞识别要求。利用此方法对塔河油田117口井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该方法也适用于洞高在0.5 m以上的缝洞及充填物识别,并提高了识别精度,为精细研究古岩溶缝洞型储层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普光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局部发育裂缝;裂缝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非常弱小,裂缝识别困难。储层类型的分类以及按照储集类型选择不同的裂缝识别方法建立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解释模型,有望提高裂缝识别率以及储层解释精度。根据孔洞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在储集和渗滤中所起的作用,将普光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孔洞型、缝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与致密型等4种类型。利用常规测井特征以及变换特征,借助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储层类型的模型。得到模型参数后对储集类型进行识别,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奥陶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受岩溶作用影响发育洞穴、孔洞和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洞穴中充填不同物质。多种储集空间和充填物组合形成多种缝洞体类型,导致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复杂,识别类型难度大。依据露头、岩心和井壁成像测井等信息,确定了6种缝洞体类型,分别为未充填洞穴型、砂泥充填洞穴型、角砾充填洞穴型、方解石充填洞穴型、缝洞型和裂缝型。结合不同类型缝洞体之间岩性和物性差异,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缝洞体的双侧向、自然伽马、声波、中子、密度测井响应特征及分布规律。将测井响应两两组合建立交会图,优选出9个识别缝洞体类型敏感的测井响应交会图版,结合决策树方法,形成逐级识别缝洞体类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塔河油田实际井资料进行处理解释,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录井对比,符合率均大于85%。该识别方法减少不同类型缝洞体常规测井响应之间相互混淆的影响,有助于发挥每个常规测井响应的作用,提高识别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多期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要的储集空间是溶蚀的孔、洞、缝,具低孔、各向异性强、非均质性强三大特点,储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与砂岩油藏有很大的差别.以岩心标定为基础,总结了成像测井可识别的主要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种类型储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分析了影响储层判别的各种假储层现象及识别方法.在岩心、成像测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综合概率模型、双孔介质模型,实现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常规测井资料定量评价,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测井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类型多样,是未来油田开发的重要潜在目标,但储集空间复杂多变,导致常规测井响应特征混杂不清,储集类型识别难度大。根据钻录井特征、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测井信息交会优选了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的敏感测井信息,利用多元逐步判别原理,建立了小尺度缝洞类型判别函数方程;通过确定各类储集体母体后验概率识别界限,形成了概率约束下的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识别方法。结果显示,小尺度缝洞储层可划分为5类,分别为未充填溶洞型、砂泥砾充填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溶孔-孔隙型;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密度是区分各类缝洞储层的最敏感的测井信号;这5类小尺度缝洞储层的临界概率识别界限分别为0.98,0.98,0.60,0.60和0.60。研究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溶洞型储层大量发育,但单井和平面间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4区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较6区更为发育,垂向上呈现两期岩溶特征。小尺度缝洞识别方法体现了“逐级识别”思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多重测井信息的混淆,能有效提高缝洞识别效果,为深入认识油田小尺度缝洞发育规律及开发潜力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塔中东部地区良里塔格组良二段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发育,储层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较强。在岩心和成像测井上可以比较清楚地识别出各种储层类型,但对于缺乏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的井段难以有效识别,影响了储层预测与评价。为了解决此问题,结合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划分了4种储层类型和2种非储层类型,储层类型包括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非储层类型包括泥质充填型和致密型;依据这些类型标定常规测井信息,通过因子分析对优选出的6个测井参数提取了3个主因子,并分别解释为孔洞因子、裂缝因子和含泥因子;最后计算出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交会图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各种储层和非储层类型。利用此方法对XX井进行储层识别,识别结果与岩心、成像测井资料吻合度高,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塔中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繁多且非均质性较强,使得储层的储、渗机理和特性复杂化,给测井资料的储层识别和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对该区不同类型储层的特点及其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有机结合的综合判别方法识别孔、洞、缝储层,并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较以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储集空间非常复杂,如何识别和评价相互连通具有一个油藏特征的缝洞单元,是该类油藏基础性储层地质工作的难题。通过岩溶地质分带、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结构和岩溶缝洞充填物成因规律研究,提出了四步法识别缝洞单元的方法,即确定缝洞成因结构及缝洞单元边界、查明缝洞充填物类型和分布、静态分析缝洞充填物和洞缘储集物性、动态分析缝洞单元内井间连通性。这个四步法识别缝洞单元本身就是对其进行的综合评价,然后还要对缝洞单元进行产油潜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区若干缝洞单元的应用,取得了重新认识缝洞形成和充填过程、动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阿姆河右岸东区发育逆冲断裂缝洞型储集层,储层类型复杂多样,有效储层的识别成为影响该类储层勘探开发的首要问题.利用声波远探测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体储层评价中的优势,结合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阵列声波测井等近井带测井方法,确定该区主要存在缝洞型、裂缝型、孔缝型3种储集空间类型,并从中选择与产气量相关的敏感因子构建储层物性综合指数,建立多尺度储层空间类型定量评价方法,解决有效储层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对水侵差异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气藏因储层孔隙、溶洞、裂缝的尺度和分布密度不同易产生多样化的非均质性,使得气藏水侵规律的差异性较大。为了深入认识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气藏水侵的影响,进而对气藏水侵动态进行预判,基于全直径岩心数字化处理分析改进了定量描述孔、洞、缝搭配关系的方法,根据逾渗理论分析图版建立了评价微裂缝对储层渗流能力贡献的新方法,并通过开展气藏实际压力、温度条件下气水渗流及流固耦合应力敏感实验,获得气水相对渗透率和岩石压缩系数数据,据此分析不同类型裂缝、溶洞对气藏水侵的影响,结合四川盆地典型碳酸盐岩气藏水侵特征建立了不同储渗类型储层水侵影响差异化特征的预判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在广义上均属三重介质,裂缝发育使气藏水侵影响显现快,而溶洞均匀发育使水侵影响显现相对较慢;(2)微裂缝发育是特低孔隙度储层具备视均质中高渗透能力的必要条件,对应的水侵规律与沿大裂缝水窜或网状小裂缝发育带水侵明显不同;(3)水区储层孔隙度应力敏感是地层水侵能量的主要来源,异常高压气藏在开采初期这一特征更加突出。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四川盆地多个碳酸盐岩气藏的水体能量评估、水侵影响预测及治水措施有效性预判,为复杂气藏水侵影响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导向,同时也深化了对水侵差异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产能方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孔洞缝发育,非均质性严重,渗流规律复杂,气体流态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气体渗流模型的重要基础。为此,开展了基岩孔隙型、裂缝型、溶蚀孔洞型3种不同储层特征岩样的渗流特征与应力敏感物理模拟实验,得到了不同储层特征岩样对应的流态特征与应力敏感特征;通过研究其影响程度,获取了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模型和高速非达西渗流系数模型,最终建立起了考虑应力敏感与高速非达西系数的二项式气体渗流模型和产能方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气藏产能计算时孔隙型储层若只考虑应力敏感,由此引起的产能损失幅度在30%左右;②溶蚀孔洞型储层若只考虑高速非达西效应,由此引起的产能损失幅度在20%左右;③裂缝型储层需要综合考虑应力敏感和高速非达西效应,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的产能损失在40%左右。上述规律性认识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丽华 《石油学报》1982,3(1):19-22
华北任丘油田震旦亚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在扫描电镜下微孔隙及微裂隙有以下几种:原生微孔隙包括晶间微孔隙和藻内微孔隙。次生孔隙(溶孔)包括伴随有充填物的溶孔以及不伴随有充填物的溶孔。裂缝孔隙包括成岩缝、构造缝、溶解缝。此地层孔隙裂缝发育且相互连通,储集性能良好,并形成高产油流。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气藏不仅容易产生裂缝,而且溶洞也发育得非常普遍。裂缝-溶洞型气藏的流体滤失与普通均质气藏的滤失存在明显的差异,均质气藏滤失主要由基质和流体性能参数确定,而缝洞型气藏滤失受裂缝和溶洞控制。现有的滤失计算模型是针对均质储层而建立的,不能用于缝洞型气藏压裂液的滤失计算。文章基于缝洞型储层的滤失特征,提出了由两类连通性差的孔隙介质和连通性好的裂缝介质组成的三重介质物理模型来描述缝洞型气藏压裂液滤失,建立了一套新的计算缝洞型气藏压裂液滤失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并进行了示例计算。文章的建模思路与模型解法可推广应用于解决多重介质的滤失及渗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常规气藏产能方程难以准确评价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产能的问题,利用Ka-zemi模型简化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渗流模型,根据气体在裂缝与基质层中的不同流动状态,将双重介质复杂渗流分解为基质层线性渗流与水平裂缝径向渗流,建立了综合考虑裂缝渗透率、裂缝开度、裂缝条数及窜流系数的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稳态产能方程,...  相似文献   

1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溶孔、裂缝、溶洞共存,尺度差异大,流动复杂,既有渗流、裂缝流,又有洞穴流,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已不适用此类复杂介质中的流动问题,为了研究此类油藏的开发机理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洞穴流与裂缝流和渗流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用有限体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离散,用自适应方法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形成了缝洞型油藏的数值模拟软件.对塔河油田一个井组剖面和一个缝洞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揭示了此类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洞顶剩余油、边角剩余油、阁楼油、底层剩余油、绕流油和充填溶洞剩余油,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证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是正确的,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对天然岩心进行剪切造缝和多轮次气水互驱实验,研究了地下储气库气水过渡带在注采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分析了裂缝合气空间贡献率以及储气库含气空间动用效果。结果表明:裂缝模型的相渗曲线近似于"X"形,多次气水互驱后相渗曲线基本没有变化,基质岩心模型相渗曲线经多次气水互驱后气水两相共渗区间变窄,共渗点降低;微裂缝对储层含气空间贡献率较高,微裂缝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徽裂缝不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因此,在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过程中可以在徽裂缝不发育储层布置生产井,同时通过控制边底水运移范围降低注入气损失,从而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以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中,要想获取裂缝在井点不同空间位置的产状较困难,裂缝精细描述存在不准确性,这些均影响了对气藏渗流通道的刻画,制约了边水气藏的科学、均衡开发。以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照片、FMI成像测井、叠前地震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不连续性检测以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大斜度井、水平井裂缝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定量表征了裂缝产状、开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再结合所获取裂缝参数建立多尺度非结构化网格离散裂缝模型,明确了气藏高、低渗区域分布,优势水侵通道和水侵方式。结果表明:在磨溪龙王庙组气藏离散裂缝模型中,大尺度和中小尺度裂缝均较发育,高渗区呈连片状广泛分布;发育于气藏外围4个方向的9条边水水侵的高渗通道,表现为沿裂缝水窜型和沿溶蚀孔洞均匀推进型2种水侵方式。该方法及研究结果对同类特大型超压有水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裂缝精细描述、水侵优势通道刻画和水侵模式建立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大型溶洞、溶孔及多尺度裂缝发育,储集体形态不规则、尺度差异大、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大型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为渗流通道,油水分布复杂。目前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的缝洞型储集体静态雕刻方法对油井地质储量评价的误差较大,且该静态方法无法评价其他油井参数和储层参数。利用油井实际生产数据,基于产量不稳定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运用动态数据评价油井动态储量及其他储层参数和油井参数的新方法,即:将大尺度溶洞储集体模型视为大型溶洞与周围小尺度孔洞缝组成的多重介质复合模型,大型溶洞内的流体流动等效为自由流,周围复杂小尺度孔洞缝内流体流动等效为达西渗流,进而建立渗流-自由流耦合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获得缝洞体中油井的产量不稳定分析曲线,并进行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同时,经过规整化处理,构建归一化的Blasingame典型曲线图版,并通过图版的拟合最终建立储集体油井参数和储层参数的评价方法和流程。通过塔里木油田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获得的储集体各项参数可评价油井生产动态及指导油藏下一步的合理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20.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的主力产层,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综合岩心、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提出了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研究的多方法表征适用方案。研究认为,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的分布规律与岩性、区域应力变化、构造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塔中北斜坡上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受断裂控制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