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内油藏分类标准将渗透率介于1×10-3μm2和10×10-3μm2的油藏划分为特低渗透油藏,而大庆油田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表明,这类油藏的见水时间及开发效果仍存在差异,除渗透率级别外,储层裂缝发育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根据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63个区块地质特征,以裂缝参数为首要分类指标,基质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孔喉比、可动流体饱和度和黏度为主要分类指标,结合开发难易程度将特低渗透油藏分为4类,确定了各类油藏主要参数的分类界限,为进一步研究特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特征及开发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大庆油田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精细水驱挖潜的需求,常采用油藏分类界限的方法对投产初期的区块进行合理分类。对于多个分类参数介于不同分类结果的特低渗透区块,该方法却加剧了划分结果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已有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分类界限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参数聚类分析、动静态一致性检验与综合评判分级相结合的油藏分类方法,明确了两大类、四小类区块的分类评价标准,并对各区块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个别区块分类参数介于不同分类结果造成的分类困难等问题,实现了63个已开发特低渗透区块的合理分类,并且具有计算简便、精确度高的特点,为大庆油田新投产特低渗透区块的高效精细分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低丰度、低产油藏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中高含水区块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注水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难度大;特低渗透裂缝发育区块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控水稳油难度大;超低渗透裂缝不发育区块启动压力梯度大,注水受效程度低,开发调整提高有效动用程度难度大.为此,借鉴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思路和方法,结合长垣外围已开发油田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特点及开发调整实践,研究形成了包括低渗透油藏分类评价、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描述、井网加密调整、注采系统调整及微生物驱油和蒸汽驱油在内的综合调整技术,为外围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已有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体系中未考虑流体渗流特征、流体性质、经济效益等因素,不适用于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且权重计算方法过于单一,导致权重值不合理,评判结果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考虑特低渗透油藏条件和渗流特征,结合开发技术政策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引入启动压力梯度、压敏效应、原油黏度、吨油操作成本等指标,建立9大系统,共46个指标,形成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利用隶属度区间分布计算方法和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A区块综合评价结果为“中”,结合评价结果,实施补孔、转注、压裂,改善管理方式、优化投入等措施,截至2018年底,区块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由1.27%上升至1.35%,压力保持水平由62%上升至68%,水驱控制程度由58.6%上升至79.7%,投入产出比由1.00∶1.17提高至1.00∶1.21。该研究成果可为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开发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难以准确评价的问题,引入即时含水采出比、有效驱动系数、多向连通比例等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同时运用模糊多级综合理论,建立了基于隶属度区间分布函数的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精确反映了区块符合"好、中、差"等级的概率,能有效指导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挖潜措施的选择。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朝阳沟油田朝89区块,2013年实施缝网压裂和油水井对应改造措施后,区块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能量保持水平由69.00%提高至80.32%,吸水厚度比例由44.00%提高至71.30%,有效驱动系数由79.45%提高至88.32%。研究成果对指导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动态指标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特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特点,引入注水见效周期、水平段产液率新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的9个评价指标。基于直井与水平井开发的动态差异性以及特低渗油藏与常规油藏开发的不同点,采用类比分析、水平井等效评价、虚拟开发等综合方法,初步给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分类评价指标。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等价、因果、过程等关系,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关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构建了水平井开发的综合评价体系。实际油田应用效果表明新体系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朝阳沟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搞好油藏的注采系统调整,是高效开发低特低渗透油田的重要措施。朝阳沟油田是大庆长垣外围油田中开发规模最大的低特低渗透油田,根据油藏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的预测,结合现场试验资料和生产成果,对朝阳沟油田不同类型储集层注水方式的调整方法、效果、时机和水驱控制程度界限值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裂缝较发育的储集层适于进行线性注水调整,储集层裂缝不发育及砂体零散分布、断层较多的区块适于进行不规则点状注水调整。进行注采系统调整,能够有效提高低特低渗透储集层的水驱控制程度,通过调整压力场变化,改变注水驱油的液流方向,提高了注入水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朝阳沟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所取得的成果对其它低特低渗透油田的合理开发有参考价值。图6参2(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8.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方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裂缝系统对于低渗透油藏的经济开发极其重要,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一直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生产中的重点问题.以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为基础,利用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推导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产量递减方程.分析发现此类油藏产量递减符合指数递减规律,递减指数受多种因素控制,且无水采油期和低含水期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大庆油区榆树林特低渗透油田东16井区中,无论是单井还是整个区块,其产量递减都符合指数递减.  相似文献   

9.
针对注入水的水质影响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结合物理模拟实验,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不同注入水水质条件下,特低渗透油藏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注入水的水质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在一定的水质处理条件下,可以通过减小注采井距或压裂措施,地低渗透油藏的动用程度,为特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混相难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实现CO_2近混相驱的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总结了CO_2近混相驱的生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特低渗透扶杨油层能够实现CO_2近混相驱,目标区块的注入能力强、产量高,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同类油层水驱区块;储层流动单元是影响油井受效程度的主要因素,裂缝和储层物性好的高渗条带是CO_2黏性指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展CO_2驱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自2004年开始综合含水率超过了90%,进入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油田开发特点、开发规律与中高含水期有着较大的差别。根据大庆长垣油田的开发经验,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对特高含水期的开发规律、开发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明确了特高含水期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指明了主要开发调整技术措施,为寻求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控含水、降递减的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类指导超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开发,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综合考虑超低渗透油藏的地质与开发特点,对油藏参数开展相关性分析,优选出7项参数作为油藏分类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长庆油田90个超低渗透区块进行分析,提取出4个主因子,进而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并根据判别分析法获得各类油藏的判别公式,最终将90个油藏区块划分为3类,对其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分类方法能有效区分各类超低渗透油藏区块的开发特征,分类结果与实际开发特征相吻合。该研究能够为超低渗透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分类依据,正确指导超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   

13.
超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排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低渗油藏往往方向性裂缝发育,菱形反九点井网放大了裂缝方向的井距,从而延缓主向井见水时间,但如果排距不合理仍会导致主侧向油井见效差异大,严重影响油井开发效果。因此,在流管法确定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油井见水时间的基础上,依据边井与角井见水时间相等时,注入水能够最大程度达到均衡驱替效果的原则,提出了确定超低渗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排距的新方法,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同时能够适应超低渗油藏较强的各向异性,并选取了鄂尔多斯盆地长6某油藏进行实例应用。将该方法计算结果和油田调整井实际开发效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可靠性高。试验区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的合理排距应为90~93 m,在目前140 m排距下无法建立完善的驱替系统,从而导致了油井不见效。研究成果能够为试验区油藏以及同类型油田菱形反九点井网设计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萨北开发区北二东西块二类油层三元驱开发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二东西块二类油层是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区块,目前处于三元主段塞注入阶段,区块综合含水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应用油藏工程理论,结合区块开发地质特点,通过精细地质解剖、剩余油分布、生产动态分析及精细过程管理,开展了注剂前深度调剖、规模分注、体系优化及个性化跟踪调整等工作,对各类工作及区块整体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与同类区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区块综合含水率与注剂前相比下降6.8百分点,单井日增油3.9 t,增油达到1.29倍,明显高于其他同类区块。总结出区块分类井见效特征,明确了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深化了油藏开发规律认识,为其他三元驱区块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伤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特低渗砂岩储集层在开发中遇到的矛盾,对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地层伤害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相应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取长庆油田耿43井区和白马中区特低渗透岩心为实验样本,对敏感性、贾敏性、水锁效应以及水质伤害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特低渗透储层地层伤害程度一般规律及其与渗透率大小的关系,提出避免储层敏感性伤害及改善水质的措施。该研究结果对类似油田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了特低渗透储层岩样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利用建立的恒压法油水测定公式测定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描述了特低渗透储层样品的不同压力梯度对渗流特征的影响。这将为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提供理论实验依据,对合理开发特低渗透油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空间上中低水洗部位与优势渗流通道交互分布,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如何识别和治理优势渗流通道是目前聚驱后油层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一类油层某区块为例,通过定义有效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界限,结合动态资料识别并验证优势渗流通道,描述其动态特征,与大庆长垣油田其他开发区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特征基本一致。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及动态特征的差异性,明确调整方向,采取黏度优化、分层、堵水、调剖等治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现场应用效果,为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与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际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后的动态开展效果预测研究,可为油田开发规划提供调整依据。通过对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前后开发动态变化分析,确定了加密增产效果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建立的反映实际油藏特点的典型数值模型,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综合研究了不同因素变化对井网加密后增产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反映特低渗透油藏特点的、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井网加密调整增产效果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在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的实际应用表明,预测精度较高,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建立的以“增产倍数”来表征油藏加密调整后的增产效果的方法,可为特低渗透油藏加密调整效果预测提供参考,并为此类油藏的开发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注水难以建立有效驱替、裂缝-基质间渗吸作用强等问题,运用室内渗吸实验和相似理论,在分析超低渗透油藏动态渗吸驱油机理的基础上,得到动态渗吸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实验室数据应用到油田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低渗透油藏动态渗吸的主要因素包括润湿性、注入速度、裂缝密度、吞吐周期等。其中,润湿性是渗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岩石亲水性越强,渗透率越高,裂缝越多,动态渗吸效果越好;适合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注水速度为0.1 mL/min;合理吞吐周期为2~3个,优化闷井时间为30 d左右。矿场试验表明,鄂尔多斯盆地A油田5口水平井进行体积压裂并利用动态渗吸采油后,平均含水下降20个百分点,5口水平井累计增油2 145 t,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对超低渗透油田生产方案的制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