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孢粉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孢粉数据指示:早白垩世铜钵庙组下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草丛,属于湿润的暖温带气候;铜钵庙组上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草原、灌木丛,属于湿润的南亚热带气候.早白垩世南屯组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属于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早白垩世大磨拐河组一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属于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草原、疏林,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早白垩世伊敏组一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灌草丛.属于湿润的南亚热带气候,伊敏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灌草丛,属于湿润的南亚热带气候,伊敏组三段中下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灌木丛,属湿润的热带气候,伊敏组三段上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灌木丛,属于湿润的热带气候.上述各组段的孢粉古植被和古气候特征可作为海拉尔盆地地层对比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2.
周口拗陷东部中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报道了周口拗陷东部钻井剖面中具有中新世孢粉组合,从其特征中可分为上下二个组合,与其他地区对比可定为早期及中晚期,在此基础上对植被群生长环境进行研究,论述了此段地层沉积时代的古气候及古环境。   相似文献   

3.
安徽南陵盆地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陵盆地双塔群分为四个孢粉组合:(1)双塔群二段化石组合属上新统一下始新统,为稍干的热带、亚热带气候;(2)双塔群三段化石组合属中、上始新统,为略干的南亚热带气候;(3)双塔群四段下部化石组合属下渐新统,为温湿的亚热带气候;(4)双塔群四段上部化石组合属中、上渐新统,为温湿的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4.
酒泉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孢粉是母体植物的生殖细胞。因此,利用孢粉谱能够部分或近似地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本文利用孢粉组合图式代替孢粉谱,探讨了酒泉盆地第三系各岩组的孢粉组合特征,用孢粉组合及植物的生态习性推测了各沉积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分布特征,又用孢粉分异度的变化探讨了各岩组的古环境变化,从而揭示了孢粉植被与古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油气勘探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库车组时代归属与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胜利1井库车组孢粉组合的发现,指示了孢粉组合Carpinipites(鹅耳枥粉属)-Salixipollenites(柳粉属)所在的库车组下部地质时代为中新世;孢粉组合Chenopodipollis(藜粉属)-Artemisiaepollenites(蒿粉属)-Ephedripites(麻黄粉属)所在库车组上部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通过对库车组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进行研究得出:1)库车组早期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植被,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湿润型气候。2)库车组晚期植被类型为蔬林草原-草原型植被,属于暖湿带干旱型气候。说明中国西部内陆型暖温带干旱气候始于库车组晚期。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中缅合作的M区块油气勘探,确定该区块英雄岛含油气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对缅甸英雄岛R-3井2 562~2 844 m井段10个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孢粉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在每个样品中均发现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出85属135种或未定种。该井段的孢粉化石以Momipites和Quercoidites含量丰富,始新世常见分子Sabalpolllenites areolatus断续出现,并见有特征分子Schizaeoisporites eocenicus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命名为Schizaeoisporites eocenicus-Quercoidites-Momipites-Sabalpollenites areolatus组合;对比相同井段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时代,推测当前的孢粉组合时代为中晚始新世。依据孢粉组合面貌,对照我国油气区古近纪—新近纪孢粉序列的数据统计结果,系统研究后所建立的划分孢粉植物类型、气温带和干湿度带的3个模式,并结合本钻井其他孢型化石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中晚始新世地层为近海陆地环境,北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型古气候沉积。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三站地区营城组孢粉化石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提出松辽盆地营城组自下而上应划发为3段,即中基性火山岩及含煤碎屑岩段、酸性火山岩段、含煤碎屑岩及中基性火山岩段。其中酸性火山岩段中的流岩是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岩性。首次在松辽盆地三站地区深层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东南缘九台地区、冯部北安地区营城组孢粉组合对比。孢粉组合中出现了Appendisisporites sp.、Aequitriradites sp.、Pilosisporites sp.、Klukisporites sp.等早白垩世特有或在早白垩世繁盛的分子,特别是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Balme)Potonie的含量高达31.8%,以及没有出现原始被子类花粉这一特征,可将三站地区营城组时代进一步确定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致相当巴列姆期)。据孢粉化石所属母体植物的生态特征,推测该区营城组沉积时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但南方干旱气候对本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苏北盆地盐城组样品进行分析观察,对孢粉组合、介形类、古脊椎动物化石及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指出盐城组沉积期全盆地均为陆上洪水环境。盐一段沉积期山地发育,为湿润多雨的北亚热带气候;盐二段沉积期发育广阔的冲积平原,为偏温湿的北北亚热带气候。对探讨苏北盆地上第三系盐城组沉积环境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及地化资料的分布特征,对其古气候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古气候变化可分为两个干热→温湿→干热的旋回,这一结论与利用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解释出的两个二级层序的旋回变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气候的旋回性变化导致湖平面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进而影响层序的发育。每个旋回内气候的干热→温湿→干热的变化影响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发育,同时也控制着体系域内沉积物的堆积方式及沉积相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白音查干凹陷古生态及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介形类化石群的成分、产状与丰度、个体形态特征及孢粉组合特征等多方面对白音查干凹陷的古生态及古气候进行了探讨,认为阿尔善组沉积期为白音查干凹陷中生代断陷湖盆发育初期,湖盆地形高差大,物源丰富,生物不发育,气候为较干燥的热带—亚热带型;腾格尔组沉积期,湖盆面积扩大,水体加深,生物活动加强,气候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型;都红木组沉积期,湖盆范围进一步扩大,水深进一步增加,水体盐度适于生物生长,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气候逐步转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型,其中都二段沉积期为该凹陷湖盆发育的最鼎盛时期;赛汉塔拉组时期,盆地回返,湖盆逐渐消亡,生物不发育,气候转为干燥的热带—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1.
将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植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由早到晚为:Onychiopsis-Ginkgosibirica组合,代表层位为冀北地区和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Acanthopteris-Ginkgocoriacea组合,代表层位为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RuffordiaDryopterites组合,代表层位为阜新盆地阜新组(水泉段除外)等;Ctenislyrata-Chilinia组合,代表层位为阜新盆地阜新组水泉段、蛟河盆地杉松组;早期被子植物组合,代表层位为延吉盆地大拉子组和松辽盆地泉头组。各组合的地质时期为:梁赞期到凡兰吟期,凡兰吟期至欧特里夫早期,欧特里夫晚期至巴雷姆期,阿普特期至阿尔比早期,阿尔比中、晚期。参28(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石炭系本溪组具有良好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潜力。沉积环境是控制天然气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系本溪组重点全井段连续岩心为基础,通过对泥页岩地层矿物组成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研究区本溪组泥页岩地层古沉积水体环境特征,探讨沉积相类型对泥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本溪组古沉积水体盐度自下而上先减小后增大,为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本溪组氧化—还原敏感参数自下而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整体反映出本溪组为缺氧—还原环境;古水深(Rb/Zr)研究表明,本溪组古水深自下而上由较小变大再逐渐变小,呈周期性变化;CaO/(Al2O3+MgO)、CIA等古气候指标反映了本溪组自下而上温度逐渐降低,风化程度逐渐减小,其中湖田段、畔沟段、晋祠段均为炎热潮湿气候。通过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泥页岩矿物组成、岩性组合、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本溪组泥页岩主要沉积类型为潮间带—潟湖沉积,且泥坪—潟湖混合沉积为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的有利沉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溪组全段地层沉积模式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湖田段为风化淤化体系下的沼泽沉积,而畔沟段、晋祠段均为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分别为潮坪—潟湖—障壁岛混合沉积与潮坪—潟湖—障壁岛—沼泽混合沉积。  相似文献   

13.
雪峰山西侧秭归—五峰段海相层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雪峰山西侧地区秭归—五峰段海相层系发育4套优质烃源岩,包括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介于0.21%~9.77%之间,其中水井沱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大于等于1.99%,最大为9.77%,是研究区最好的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蛤蟆井段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8.23%和3.66×10-3μm2,是研究区内最好的储集层.根据研究区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层系生、储、盖层的发育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海相层系成藏组合类型(下组合2个,上组合1个).震旦系—下寒武统石牌组油气组合在研究区内保存完整,并可形成下生上储型和上生下储型2个次级生储组合类型;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集层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非常规油气的兴起引发了细粒沉积岩研究的热潮,然而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岩心、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AMICS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为依据,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划分为层状细粒长英沉积岩相、块状细粒混积岩相、纹层状细粒混积岩相、纹层状白云岩相和块状白云岩相等5种岩相类型,详细分析每种岩相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理。不同岩相按照一定次序叠置构成4类典型岩相组合,在气候干湿度、水体性质和物源供给强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分别对应强陆源输入沉积模式、季节性气候沉积模式、半干旱季节性气候沉积模式和持续干旱沉积模式。通过岩相组合划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孔二段沉积时期沧东凹陷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Ek2(4)~Ek2(3)季节性气候阶段、Ek2(2)潮湿气候阶段与Ek2(1)干旱-潮湿转换阶段。研究成果可以为沧东凹陷页岩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水西沟群的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吐哈盆地丘东洼陷及周缘露头剖面水西沟群的研究,厘定了八道湾组的含义,首次将其划分为2个岩性段;在柯柯亚剖面中识别出三工河组,并将其划分为2个岩性段。结合前人资料,建立了水西沟群的生物地层层序,其中包括3个孢粉组合、2个古植物组合、1个昆虫组合和1个叶肢介组合;在阐述了各生物化石组合的组成、分布和组合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其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及其对比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庆外围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扩大勘探领域,运用古生物资料对大庆外围盆地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外围盆地株罗纪-早白垩世早期发育的地层有早侏罗世海拉尔盆地的东宫组,中侏罗世三江盆地的绥滨断陷的绥滨组,晚侏罗世三江盆地的东荣组,虎林盆地的裴德组,七虎林组,早白垩世早期鸡西盆地,三江盆地的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虎林盆地的下云山组,上云山组,在这些组中除晚株罗世东荣组,裴德组,七虎林组外,其它各组都产有比较丰富的孢粉化石,未发现孢粉化石的层位,依据植物化石,得出早株罗世东营组为潮湿的暖温带气候,中侏罗世绥滨组为潮湿的北亚热带气候,晚侏罗世为潮湿的暖温带气候,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下云山组为潮湿的北亚热带气候,城子河组、上云山组为潮湿的中亚热带气候,穆棱组为潮湿的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球化学、测井和沉积相等资料开展了渤中凹陷的优质烃源岩分析。结合区域地震解释,对渤中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刻画,并探讨了气候、构造作用下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受气候控制的咸化环境与受构造控制的快速沉降环境所形成的优质烃源岩具有不同的富集特征。在咸化环境控制下,沙河街组一段优质烃源岩的分布面积占洼陷面积的81.9 % ,呈广覆式分布;在构造沉降控制下,平面上,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的洼陷沉降速率与优质烃源岩所占洼陷面积的比例呈明显正相关,纵向上,湖泊的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富集程度。在气候形成的咸化环境和构造快速沉降的控制下,渤中凹陷及邻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条件可分为3类:以咸化水体为主导、以构造沉降为主导以及咸化水体-构造沉降共同控制。在潮湿气候和构造沉降速率较低的情况下,不发育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Core samples from Well 33/9-3, Norwegian North Sea, have been analysed sedimentologically, palynologically and micro-paleontologically. The cores cover the Toarcian Drake Member of the Dunlin Formation, and nearly the whole thickness of the Middle Jurassic Brent Formation.
The Drake Member is characterized by pro-deltaic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Brent Formation, five members are recognized (from below): the Broom, Rannoch and Etive Members represent distributary mouth bar facies; while the Ness and Tarbert Members are recognized as interdistributary bay fill sequenc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kerogen assemblages is controlled by the changing energy regimes of the different depositional facies. Terrestrial plant débris are dominant throughout the studied interval. Marine palynomorphs are present in the Drake Member an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room Member. The development of rich, arenaceous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in the Drake Member are interpreted as a response to shallow, pro-deltaic conditions. Calcareous foraminifera constitute only a small, accessorial part of these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