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2.
巷道突水冒顶事故处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煤业集团方庄矿一号井新主井井底车场调车线巷道施工中发生了突水冒顶事故,冒顶区长7.7m,冒顶高度6.5~7.0m,突水量达110m3/h左右.施工单位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采用梯形挡矸的办法施工喷射混凝土止浆墙;利用疏水堵水注浆孔疏水泄压,利用注浆孔注入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形成人造假顶后,再进行注浆堵水;最后在假顶保护下,采用风镐刷扩掘进,并架设U型钢棚支护通过冒顶区的处理方案.方案实施后,快速高效地处理了突水冒顶事故,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焦作煤业集团方庄矿一号井新主井井底车场调车线巷道施工中发生了突水冒顶事故,冒顶区长7.7m,冒顶高度6.5~7.0m,突水量达110m3/h左右。施工单位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采用梯形挡矸的办法施喷射混凝土止浆墙;利用疏水堵水注浆孔疏水泄压,利用注浆孔注入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浆形成人造假顶后,再进行注浆堵水;最后在假顶保护下,采用风镐刷扩掘进,并架设U型钢棚支护通过冒顶区”的处理方案。方案实施后,快速高效地处理了突水冒顶事故,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工作面突水原因分析与快速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东珑山矿业有限公司1113工作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深入剖析了其突水水源及通道,对突水原因进行了总结,确立了动水条件下截流封源的主体堵水思路,选择奥灰系灰岩为主要受注层,采用控压注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快速堵水效果,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东珑山矿业有限公司1113工作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深入剖析了其突水水源及通道,对突水原因进行了总结,确立了动水条件下“截流封源”的主体堵水思路,选择奥灰系灰岩为主要受注层,采用控压注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快速堵水效果,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
7.
止浆墙承压注浆堵水技术在巷道突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止浆墙承压进行注浆,是解决巷道突水的有效手段,止浆墙夹墙的运用,使止浆墙与巷道围岩紧密接触,彻底解决了止浆墙注浆过程中墙体四周跑浆的问题,为止浆墙承压注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思路,同时也对止浆墙及其围岩裂隙起到了加固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马鞭山铁矿风井巷道掘进中,工作面强突水,突水量800m3/h左右,造成淹井后,采用先排后堵的方案治理,无法达到排水目标。后经专家论证,决定采用先堵后排的方案治理。施工时,从地面向井下巷道施工2个钻孔,分别用于构筑挡水墙和注浆充填封堵。施工后,所形成的挡水墙耐压较好,浆液对导水通道充填封堵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2013年6月,矿上顺利将矿井水排掉,矿井顺利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孟巴矿突水事故原因与快速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简称孟巴矿)突水淹井治理实例,据各阶段勘探结果、大井水位降升试验及大型水文观测结果,分析研究了该矿井底车场突水发生的水文地质结构和突水原因与机理,判断突水水源主要来自于煤层顶板砂岩和特厚Ⅵ煤层弱一偏中等含水层,由UDT强含水层北部天窗区顺层补给.对帷幕封堵+突水点注浆、突水点注浆、强排复矿+挡水墙3种治水复矿技术方案进行了优缺点比较,提出了强力排水、突水点附近建立挡水墙、井下钻孔注浆封堵突水点的优选水害治理方案.通过治水工程的有效实施,在4个月内快速恢复了被淹矿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徐庄煤矿4次斜巷运输事故发生的情况,分析了事故原因,总结了事故教训,提出了今后应注意的事项,可供类似条件的矿井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王河煤矿以往的突水资料,在总结突水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水化学及同位素方法对其补给水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充水途径的分析,指出了威胁一1煤安全生产的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和石炭系太原组L1-2灰岩含水层,充水补给来源为南部寒武-奥陶出露山区,主要充水途径为构造裂隙和采动裂隙.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西黑龙矿副斜井在掘进至裂隙发育的向斜轴部时发生涌水,涌水量约120 m3/h,对施工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首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涌水特点,分析判断出涌水水源和涌水通道分别为太原组灰岩水和西沟向斜轴部裂隙发育区;然后针对西沟向斜岩溶裂隙发育,是构造富水带的特点,以"引水孔排水—注浆堵水—预注浆防水"为防治水思路,采用注浆封堵掘进工作面出水点和超前探水、预注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最后采用打检验孔和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的方法对注浆效果进行检验,斜井掘进后仅局部有淋水现象,涌水量3~4 m^3/h,注浆封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放富水区下呆滞的煤炭资源,从矿井突水溃砂发生的四个必要条件分析,采用了物探、钻探和抽水试验等技术对三盘区进行了水文地质补勘,根据勘探结果得出工作面已不具备溃砂条件的结论,排除了工作面面临的溃砂威胁。同时,根据工作面涌水机理提出了“动静态水结合法”的水量预计方法,结合工作面具备的最大排水能力,确定了工作面临界突水水头高度,根据计算结果基岩风化带潜水含水层水头高度低于临界突水高度,解除了工作面面临的突水威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