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晋东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3,34(2):53-55
综述了甲醇制汽油(MTG)工艺的机理、流程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从国内甲醇进口现状、汽油需求、油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沿海地区发展甲醇制汽油在技术和经济上均可行,具有发展前景,但要防范甲醇进口的不确定性和甲醇制烯烃路线竞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煤制天然气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天然气资源短缺的现实与开发煤制天然气的可行性。介绍了煤制天然气的技术与经济问题。指出合理生产布局与开发的必要性。建议对直接甲烷化、甲烷化催化剂及多联产产业加强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空分、气化、变换、净化、甲烷化等间接煤制天然气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该技术在工厂大型化、厂址选择及管网建设、二氧化碳排放及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5,(8)
运用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方法,对我国煤制气产业的优势、劣势、外界环境的机会与所面临的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煤制气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煤制天然气项目是目前国内煤化工行业发展的重点,美国大平原公司是全世界唯一的已稳定运行的商业化煤制天然气工厂。从美国大平原的建设背景、选址、技术选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国内几个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内容,简要分析了国内煤制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前景和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利用选煤厂的粒煤、粉煤、煤泥等,依据生产能力2000万t/a选煤厂的洗选数据和不同粒径煤的煤质数据,结合不同煤炭气化技术对粒度和煤质的要求进行研究。提出采用不同的气化组合方式利用选煤产品,即将碎煤加压气化和粉煤加压气化相结合,利用掺混的粉煤、矸石和煤泥作为化工项目动力站的原料。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气化单元的系列配置和动力站原料分配,可以充分利用选煤产品,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经过分析提出了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煤炭的利用方案、主工艺技术路线选择及调峰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邵志忠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22)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我国煤化工面临着发展形式的重大变革。梯阶利用煤矿资源,发展煤制天然气,生产热值较大、相对环保的代用天然气(SNG)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我国煤制天然气水平依旧处于初级阶段,有诸多的困难。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和政策,结合目前我国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面对的困境,提出自己想法,讨论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为了核算煤炭地下气化制液化天然气(UCG-LNG)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年产液化天然气2亿m3的UCG-LNG项目为例,计算了项目的总投资额,以及工程费用和天然气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各项占比,并分析了项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项目总投资约18.7亿元,总投资的88.3%为工程费用,而在工程费用中,空分设备、煤气净化设备以及天然气液化设备的总费用占比高达69.5%;在天然气销售价格为3.21元/m3时,整个项目的税前内部收益率(IRR)为10.90%,投资回收期为9.85 a(含3 a建设期),经济上可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天然气销售价格对项目IRR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从反应原理、工艺流程、工业化应用情况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托普索及大连化物所煤制天然气工艺,并对两种工艺技术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我国合成纤维进口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我国合成纤维进口形势 ,找出合纤进口的主要特点、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 ,对提高我国合纤工业和合纤产品的竞争力提出了设想 ,应提高合纤原料供应能力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鼓励合纤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了中煤龙化化工公司煤制气、甲醇和天然气装置的实际产能情况,并对装置运行现状进行描述和评价,提出了提高装置运行效率以及增加企业效益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5,(8)
在煤制天然气出厂价等于增量气价的假设下,计算不同油价对应竞争煤价的结果显示,煤制天然气项目具有一定的抗低油价冲击能力;相比其他与油价相关性更强的煤化工产品,煤制天然气项目受油价波动的直接影响更小;相比进口气和其他非常规气,煤制天然气竞争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合成氨煤制气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目前国内合成氨煤制气原料的结构情况和生产现状,当前煤制气技术进展及前景展望,指出了采用先进的煤制气技术对现有合成氨装置进行改造,是氮肥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化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