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弯头漏磁无损检测仪进行了研究,运用漏磁检测原理,采用固定的磁化器对弯头进行整体磁化,检测探头沿弯头外表面扫描运动并结合空间位置测量编码器实现漏磁信号的高精度定位和空间相关处理,解决了弯头表面漏磁场信号复杂、缺陷检测信号信噪比低的难题,为铁磁性管道弯头的无损探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涛  张国光  郭锐 《无损探伤》2009,33(6):22-23
在管道漏磁(MFL)检测中,缺陷的识别和评价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漏磁检测技术,轴向励磁和周向励磁,本文介绍了周向励磁漏磁检测技术,它对于检测和评价轴向导向缺陷具有潜在优势。利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周向磁化器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对此时的管壁缺陷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周向励磁方式下产生的漏磁信号与缺陷深度、缺陷周向宽度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管道漏磁检测及其缺陷漏磁场的仿真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各种漏磁场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之后,选择了有限元法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叙述了漏磁检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漏磁管道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建立了管道漏磁检测中缺陷漏磁场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别研究了缺陷漏磁信号特点、缺陷的几何尺寸与漏磁信号的关系、以及材料壁厚等对漏磁信号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对多磁化单元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和试验仿真,发现多个磁化单元会造成磁场的叠加,磁化单元数量的增加会使缺陷处漏磁场增强,并且中间磁化单位的增加量要大于两侧。缺陷的几何尺寸影响漏磁场的分布,在一定缺陷直径范围内,缺陷深度与漏磁场信号强度呈近似线性关系。无论被测管道壁厚如何变化,相同几何参数的缺陷漏磁场轴向分量变化趋势仍然相同。适当选取提离值,将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漏磁场信号。  相似文献   

4.
螺旋焊缝噘嘴错边缺陷三轴漏磁信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部管道螺旋焊缝的未焊透、未融合等缺陷严重威胁着管网的安全运行.为了解决此类缺陷检测难题,在东北原油管道开展了三轴高清漏磁内检测技术试验.原试验分析结果认为噘嘴和错边等缺陷是导致螺旋焊缝信号异常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判断漏磁检测技术不能检测出导致螺旋焊缝开裂的主要缺陷.通过对漏磁检测技术原理和信号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理论推理和试验验证等方法,提出噘嘴和错边等几何缺陷不是导致螺旋焊缝缺陷信号异常的主要因素.更新了业界对三轴高清漏磁检测螺旋焊缝缺陷的认识,拓宽了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中压力管道的运行特点,根据漏磁检测原理开展了管道外漏磁检测。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双励磁结构管道外漏磁检测模型,得到了半球形缺陷漏磁场的空间分布特性。然后研究了缺陷体积、管道壁厚、气隙厚度、两磁化结构张开角度等因素对缺陷漏磁信号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均表明,缺陷漏磁场磁通密度随缺陷体积的增大而增大,随管道壁厚和气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缺陷漏磁场磁通密度轴向分量随着磁化装置张开角度的增加而变小。试验所用的漏磁检测装置能够有效地识别半球形缺陷,并能够对半球形缺陷进行量化和定位。  相似文献   

6.
针对管道漏磁内检测的缺陷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分析的方法对漏磁检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一系列可视化的漏磁检测曲线,便于图像的识别。利用Delphi编程软件,在识别环形焊缝时,产生一条竖直的线来定位环形焊缝;在识别螺旋焊缝时,以圆点的形式产生斜线来定位螺旋焊缝,实现了焊缝的自动识别功能;在识别缺陷时,以三角形标记出缺陷的位置。对不同的漏磁检测数据进行了多次的识别,表明此方法对焊缝及缺陷识别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管道缺陷的特征参数与漏磁信号的关系,研究显示管道缺陷的深度和长度分别与漏磁信号的幅值和宽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将实际漏磁信号预处理以消除传感器提离值不同带来的影响,然后用已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了管道缺陷的定量识别,识别结果的误差〈10%,完全满足实际检测要求。分别用加权平均和自适应加权平均两种方法将轴向和径向漏磁信号进行信号级融合,融合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缺陷定量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加权平均法更优。  相似文献   

8.
苏林  成文峰  刘保余  徐杰  宋威 《焊接》2020,(3):10-16
文中基于漏磁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对油气管道环焊缝常见的缺陷类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进行分析。选取管壁厚为9 mm、直径为529 mm的L415管线钢,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错边、咬边和凹坑等管道环焊缝缺陷磁化后产生的漏磁场特征信号进行模拟仿真,得到了描述漏磁场特征的磁通密度分布曲线,与试验测试的漏磁信号特征是一致的。通过改变不同缺陷的大小,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管道不同缺陷形式和尺寸下的漏磁场分布规律,为管道缺陷漏磁信号特征识别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脉冲漏磁检测技术检测钢板缺陷,实现钢板表面和背面缺陷的区分。利用设计的钢板脉冲漏磁检测系统,提取了钢板表面和背面缺陷的信号,分析在脉冲信号激励下的缺陷漏磁信号特征。根据信号电压峰值和电压谷值同步曲线区分缺陷,编写了基于Labview的检测程序,实现了钢板表面和背面缺陷检测和区分。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设计的脉冲漏磁检测系统,对刻有矩形槽的钢板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脉冲漏磁检测技术,利用电压信号峰值和谷值同步采样曲线,可对钢板表面和背面缺陷进行检测和区分。  相似文献   

10.
针对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储罐角焊缝不易检测的特点,使用漏磁检测技术对储罐角焊缝裂纹进行检测。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角焊缝裂纹缺陷的分析模型,得到了角焊缝裂纹缺陷漏磁场的空间分布,提取出了角焊缝裂纹缺陷的漏磁信号,分析了角焊缝裂纹缺陷影响漏磁信号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储罐角焊缝裂纹缺陷进行了漏磁检测试验,对得到的漏磁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有限元分析提取的漏磁信号结果相符,证明了所建立的检测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静态浸泡腐蚀和动电位极化两种方法,研究了Mo2C对Ti(C,N)基金属陶瓷在NaOH溶液中腐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C,N)基金属陶瓷的耐蚀性明显优于WC-Co硬质合金;添加Mo2C可以大幅度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的机械性能,硬度从91.2到94.0 HRA和抗弯强度从930到1 350 MPa,但会降低金属陶瓷的耐蚀性能;由于Mo2C的加入,会使金属陶瓷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出现两个钝化区,但是两个钝化区域的电流均未达到真正的钝化电流(10-5A/cm2),因而这些钝化现象均为伪钝化;在经动电位极化后的试样表面,粘结相Ni和白色的内环相均会被腐蚀,其中内环相为富Mo的(Mo,Ti)(C,N)固溶体,其耐腐蚀性较未溶的Ti(C,N)芯更差。随着Mo2C添加量的提高,内环形相的厚度随之会增加,从而降低了Ti(C,N)基金属陶瓷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定量研究AZ31镁合金在225~400°C往复挤压大变形过程中的晶粒细化。结果表明:在225°C往复挤压3道次即获得了超细晶AZ31镁合金。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变形组织的平均位相差和大角度晶界的比例逐渐增加。在3道次的AZ31组织中,只发现少量的{1 012}孪晶,位错滑移是主要的变形机制。施密特因子计算表明,在225~350°C变形时,锥面滑移系{1011}1 120被大量激活。而在400°C变形时,基面滑移系{0001}1 120被大量激活。亚晶界的详细分析为连续动态再结晶在镁合金大变形过程中晶粒细化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体保护钨极氩弧焊(GTAW)、焊条电弧焊(SMAW)和埋弧焊(SAW)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对接头组织进行观察,采用数点法计算铁素体相的含量,测定接头的耐点蚀和耐CO2应力腐蚀性能,研究焊接方法对接头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方法影响焊缝组织形态及铁素体含量。GTAW焊缝由不规则的条状组织和两相交织分布的块状组织组成,而SMAW和SAW焊缝为方位不一的条状组织和少量的块状组织。GTAW和SMAW焊缝的铁素体含量为35%~55%,而SAW的不足20%。接头的耐蚀性与铁素体相比例密切相关,GTAW、SMAW和SAW的耐蚀性依次降低。从铁素体相比例和耐蚀性角度考虑,GTAW和SMAW能够获得满意的焊接接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历年来某条埋地管道腐蚀速率变化较大的特点,运用具有适用性广,预测准确率高等优点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及灰色GM(1,1)模型对其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建立的GM(1,1)模型经拟合精度检验(C=0.1340,P=1.00),模型判为优,预测精度高,能达到预测要求。最后,验证了灰色GM(1,1)模型用于埋地管道腐蚀趋势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奥氏体焊缝中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和微观组织结构的不同,奥氏体焊缝的超声波检测是非常困难的。超声波在奥氏体焊缝中会沿金属结晶方向发生偏转,并在焊缝边界上发生散射。过去十年来,人们开发了多种模拟各向异性材料中声波传播的仿真工具。本文则以常规超声波检测方法为基础,将声线跟踪法和弹性动力学有限积分技术(EI、IT)相结合,应用于含晶间应力腐蚀裂纹的厚壁奥氏体焊缝中,其结果显示声线跟踪法和弹性动力学有限积分技术(肼)结合应用,有助于超声波检测参数的选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场指纹检测技术(FSM技术)在番禺油田海管中的应用,研究安装部位(海管材料为X65)在服役腐蚀环境下的腐蚀趋势,并提出了系统维护和海管腐蚀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适合于焊接Ni-Cr-Mo系合金的药芯焊丝(一种是金属型无渣药芯焊丝,另一种是造渣型的药芯焊丝)焊接后熔敷金属的耐蚀性。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熔敷金属的金相组织进行了研究,熔敷金属的组织主要由奥氏体基体和析出相组成,晶粒比较均匀,尺寸为20—50μm。在堆焊过程中.相当于对合金进行了敏化处理,很容易析出TCP(topologically close—packed)相,这就造成了晶界和基体的合金元素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从而容易产生晶间腐蚀。通过ASTMG28晶间腐蚀试验,结果表明,熔敷金属的耐腐蚀性与母材Hastelloy C-276合金相当,对其晶间腐蚀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表明在氧化性的腐蚀介质中,富含Mo的TCP相易被腐蚀。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已证明电磁波对公众健康会带来危害。然而,最近的相关建材与电磁波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磁产品上。生态环境更强调新产品的开发和无害环境。这些研究没有涉及健康保健、生活材料方面,尤其是那些大块高透明材料。因此,尝试向Sn基粉末中添加Ni和Mg而使材料具有电磁屏蔽性能。因其低费用的优势,建材使用此类三元系材料,即Sn?Al?Ni(SAN),Sn?Al?Mn(SAM)。研究了采用表面包覆方法时,粉末尺寸、Ni与Mn的比例、烟囱效应、孔隙度和厚度对材料屏蔽性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氧化镍/氢氧化镍比容量高,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是国际上重点研究的一种新型赝电容电极材料。制约其应用的关键是其在大倍率充放电条件的电容性能。综述了大倍率高性能氧化镍/氢氧化镍超级电容薄膜电极材料工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阳极电压振荡处理工艺,在镍片上获得了在电流密度为20mA/cm2时,比电容高达560mF/cm2,循环寿命超过10万次的高性能氢氧化镍超级电容薄膜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20.
提出并研究了Na2CO3逐滴法化学氧化合成聚间苯二胺的新方法。总有机碳(TOC)的测定结果显示,采用NaOH逐滴法合成的聚间苯二胺在酸性溶液中的TOC达到120.9 mg/L,而采用Na2CO3逐滴法合成的聚间苯二胺在酸性溶液中的TOC小于8 mg/L,明显低于前者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20 mg/L),更适合于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增加Na2CO3的浓度可使聚间苯二胺的氧化态降低,产率提高到84%,并且对Cr(VI)的脱除性能有明显改善。聚间苯二胺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可达666.8 mg/g,远高于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其他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