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本文制备了两种单分散八面体模型孔剂,一种是含碘10mol%的碘均匀分布碘溴化银乳剂,另一种是内核含碘20mol%的碘溴化银,外壳为溴化银的核壳乳剂。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表面硫加金和硫加金加铱敏化。用简单腐蚀技术研究上述乳剂的内部影像空间分布的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敏化程度的增加,表面敏度逐渐增大;随着腐蚀的深入,内部敏度逐渐减少。核壳乳剂的表面和内部敏度均大于碘均匀分布颗粒乳剂。核壳乳剂的内部影像在颗粒內部先逐渐减少,在一定深度以后又逐渐上升,内部影像分布出现“低谷”,且“低谷”程度与表面敏化程度有关。Sabatier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较明显的Sabatier效应的乳剂颗粒既要有足够的表面敏度,也要有足够的内部敏度,且两者要匹配。同时提出了产生Sabatier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硫敏化中心中的银原子簇的增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一定电位范围内的氧化还原缓冲液处理单分散立方溴化银乳剂颗粒表面上的硫敏化中心和由曝光生成的潜影中心,考察银原子簇的漂白和再生后的曝光效应曲线。实验结果再一次确认硫敏化中心中存在的银原子簇对硫敏化起重要作用,而且敏化效果也与银原子簇的含量有关。为此,提出硫敏化中心是由硫化银簇与银簇组成,它们在潜影形成的过程中各起不同的作用,但都有利于提高潜影的生成效率,因而共同产生敏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硫氰酸金溶液对硫敏化的立方体溴化银乳剂分别进行潜影加强和过敏化处理,并与硫加金敏化的乳剂进行感光性能的比较。硫敏化的乳剂经过潜影加强处理,感光度有明显提高,表明金具有促进乳剂颗粒显影的作用。另一方面,硫敏化的乳剂经过潜影加强处理,感光度虽有提高,仍达不到硫加金敏化的效果,而硫敏化的乳剂经过过敏化处理能达到甚至超过硫加金敏化的效果。这暗示着金对于硫加金敏化乳剂颗粒在曝光过程中潜影的形成是有贡献的。 本文采用Dember效应测量了乳剂的离子电导率,并进行了信号衰减速率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硫加金敏化的乳剂颗粒的离子电导率和一级衰减参数与硫敏化的乳剂颗粒的相比有减小的趋势。硫敏化的乳剂经过金盐溶液过敏化处理后,乳剂颗粒的离子电导率和一级衰减参数明显减小,从而验证了金盐法过敏化效应是由于增加了颗粒环境中的银离子浓度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AgBrⅠ核壳乳剂的还原敏化与硫加金敏化的协同增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微机控制的双注仪和二次乳化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在AgBrⅠ核内进行不同程度还原增感的溴碘化银/溴化银核壳乳剂.对这些乳剂感光性能的研究表明:1)颗粒内部经还原敏化或Ag2掺杂的乳剂表现出明显的增感效应,颗粒内碘离子的存在并不影响Ag2的增感作用;2)在对乳剂进行了颗粒表面的硫加金增感以后,在一定的DMAB用量下,观察到显著的颗粒内部还原增感和表面硫加金增感的协同增感效应,使乳剂的感光度有了成倍的增长.以上协同增感效应的结果再次说明,颗粒内部的还原敏化中心与颗粒表面的硫加金敏化中心具有两种不同的增感机理,前者捕获空穴,后者捕获电子,两者都有利于提高潜影的形成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受阻显影和电镜方法,对比了显影灰雾与乳剂灰雾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乳剂灰雾是由于在乳剂制备过程中形成的灰雾中心而引起的,这种灰雾中心在显影过程中的行为与潜影中心一样,显影在少数中心开始,最后生成丝团状银。显影灰雾的形成则经过成核和生长两个不同的阶段:藉显影物分子与乳剂颗粒表面的碰撞而生成银核,一旦稳定的银核生成,随后就能以较快的速率继续生长。因此在一般显影的条件下,显影灰雾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显影引发期。成核在颗粒表面的许多部位发生,同时生长,最后生成紧密的银块。溴化钾和季铵盐对成核速率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了乳剂颗粒表面负电荷在显影成核阶段中的作用。未敏化乳剂的显影灰雾中心在颗粒表面上的分布是随机的,而硫敏化乳剂的显影灰雾中心则优先在八面体的棱上生成。  相似文献   

6.
铱盐在AgBr乳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NH_4)_3IrCl_6(Ⅲ)和(NH_4)IrCl_6(Ⅳ)分别对立方体AgBr乳剂颗粒表面和内部进行敏化,用表面显影和内部显影的方法,对铱盐在乳剂颗粒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经铱表敏的AgBr乳剂表面感光度增加,而铱内敏的AgBr乳剂表面感光度降低,内部感光度增加;铱内敏并经灰化的乳剂在曝光后能形成直接正像。这是因为经化学灰化的铱内敏乳剂在曝光后,光生电子被乳剂颗粒内部的铱中心捕获而形成内潜影,光空穴则破坏颗粒表面的灰化中心,使其不能显影。因此,我们认为铱在乳剂颗粒内部起着电子陷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在曝光前后用苯并三氮唑溶液对未增感的和硫增感的立方体溴化银乳剂涂层的处理方法,考察了苯并三氮唑在溴化银成像过程的两个阶段:曝光潜影的形成阶段和潜影中心得以放大的显影阶段的作用。有意义地发现苯并三氮唑对硫增感溴化银乳剂有明显的过增感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未增感的立方体溴化银乳剂涂层,在曝光前吸附了苯并三氮唑后会抑制潜影的形成,但曝光后吸附了苯并三氮唑对显影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2)对于硫增感的立方体溴化银乳剂涂层,曝光前用苯并三氮唑溶液处理后,产生显著的过增感效应,相对感光度可提高4倍左右,在曝光后用苯并三氮唑溶液处理,随着苯并三氮唑浓度的增加对显影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3)对于硫增感的溴化银涂层,先经过388mV的氧化还原缓冲液处理,再经苯并三氮唑溶液处理过的样片的感光度都要较未经绥冲液处理的提高4倍左右,这说明苯并三氮唑对硫增感乳剂产生的过增感效应只与硫敏化中心内(Ag2S)n的存在有关,与(Ag)m是否存在无关。  相似文献   

8.
硫增感的敏化中心和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文采用Reinders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的方法研究硫敏化的立方体卤化银微晶的敏化中心和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Reinders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的方法,不仅可用于研究潜影中心,也可用于研究敏化中心;2)本实验条件下的硫化银敏化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约略负于-220m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值是介于-220mV与-190mV之间(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3)潜影中心  相似文献   

9.
碘溴化银乳剂薄片颗粒的潜影分散与碘离子在颗粒中的分布有关。本文用交叉光楔曝光技术测定了由次潜影造成的潜影分散,并根据所测出的潜影分散度和乳剂的表面感光度,对内、表敏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碘离子分布在颗粒边缘的乳剂,其表面潜影分散度要比碘离子均匀分布的颗粒更甚,后者且表现出内、表敏度竞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显影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感光乳剂颗粒中两类不同大小的杂质中心在氧化剂作用下的行为。结果表明,经氧化处理后,有较大一类中心的乳剂颗粒形成潜影的能力大大减弱,而有较小一类中心的乳剂颗粒在未曝光的情况下显影的速度有所增长。本文将这两种现象均归因于杂质中心为氧化剂所氧化,并且认为,有较小一类中心的乳剂颗粒经氧化处理后,其显影速度之所以增长,是由于杂质中心遭受破坏以后,颗粒周围的明胶囊上原先为杂质中心所遮蔽的缺口暴露,从而使乳剂颗粒在该部位失去了明胶的保护作用,以致在显影液中得以较快地还原。上述现象在未敏化、硫敏化以及硫加金敏化的情况下都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1.
继前文的潜影形成模型,对化学增感乳剂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如下:(1)硫增感引入大的浅陷阱,可增加敏度与改善低照互易律失效;其空穴陷阱的作用则不是很有效。(2)金增感除了减小可显影中心的尺寸和增加抗氧化能力外,还应有另外的增感机理。Ag_2经金强化可以部分地转化为可显影中心。(3)还原增感斑与尺寸相同的曝光产生的银斑性质相同,曝光时大部分还原增感斑被破坏掉了,只有极少数有机会长大。还原增感斑的两个重要作用:提高了形成潜影的概率;消耗空穴或光解溴,使颗粒中的净剩电子增多。二者对潜影形成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已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报道[1~7],然而关于中空立方体颗粒乳剂的基本性能及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主要制备了中空立方体AgBr(Cl)乳剂,应用表面显影、化学增感方法,并与立方体AgBr和实心立方体AgBr(Cl)乳剂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中空卤化银微晶的结构和感光性能的关系,证明中空立方体颗粒乳剂的感光性能优于立方体颗粒乳剂.1 实验部分11 中空立方体溴氯化银乳剂的制备在一个装有高速搅拌装置的乳剂锅中,加入一定量预先制备出的立方体氯化银乳剂作核,在60℃、pAg值为70时,将硝酸银溶液和…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卤化银微晶已在新开发的各种高质量感光材料中得到应用。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文献中又出现新型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的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一种表面有许多小孔及凹坑的中空卤化银T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感光性能。由于其独特的孔洞结构,使位错、缺陷增加,填隙银离子浓度增加和电子陷阱增多,潜影形成效率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乳剂感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曝光前,短时间微波照射可以提高溴碘化银感光胶片感光度。一段时间微波照射后,溴碘化银胶片感光度增感幅度不大。而且,微波照射溴碘化银乳剂,其碘的位置和含量与胶片最后的增感大小有关。曝光后,微波照射可以使潜影衰退。  相似文献   

15.
制备铱内敏乳剂时,乳剂颗粒表面和内部都生成了灰化中心,并且灰化中心优先在颗粒内部生成。实验结果表明,灰化剂分子可能与乳剂颗粒表面的Ag~+作用生成单个的Ag原子,随后这些单个的Ag原子分解成Ag~+和电子,电子进入卤化银晶体的导带。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灰化剂分子提供的电子象光电子一样进入了卤化银晶体的导带,电子进入导带后,容易被敏化中心或晶体缺陷捕获而形成灰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