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地震属性技术在现河地区滑塌浊积岩油藏勘探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罗红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2(3):224-227
地震属性综合研究技术可以实现对地层、岩性等特征的识别与综合描述.滑塌浊积岩岩性油藏是现河地区重要的岩性油藏勘探目标之一,勘探潜力巨大.本文在地震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塌浊积岩的分布特征和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将滑塌浊积岩划分为三角洲滑塌浊积岩和远岸深水浊积扇两种成因类型.在综合研究滑塌浊积岩的地震响应和地震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勘探程度下的滑塌浊积岩岩性油藏的勘探思路和应用的技术系列,重点讨论了不同勘探阶段所使用的地震属性种类,钻井结果表明上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赵卫平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6,(2):213-220
深水浊积水道和浊积扇是西非尼日尔三角洲A油田最发育的沉积相,也是最有利的砂岩储层。该类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预测方法精度较低。将地震属性和储层物性参数建立神经网络关系,对储层参数进行定量预测,该方法较常规的井间插值有很多优势,精度更高,且能把地震属性的信息反映到储层描述中。该方法在A油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类似油田储层预测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雅倜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24,(1):103-112
浊积岩油藏作为一种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本文以滨县凸起东坡沙三段浊积岩为例,针对东营凹陷浊积岩油气藏“埋藏深、个体小、厚度薄和含灰质”等特点,对其形成条件、地质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介绍了针对浊积岩油藏的储层预测描述方法、技术,使用多参数联合岩性识别技术有效区分浊积砂岩与含灰质砂岩、灰质泥岩;另外,研究设计基于深度学习孔隙度物性预测方法,有效开展浊积岩储层预测。该技术在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地区的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部分目标经钻井证实,结果预测吻合率达86%,对滨县地区及其他地区浊积岩砂岩储层预测具有借鉴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属性技术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震属性进行油气检测应用较广,通常利用某种地震属性与油气之间的关系去预测储层.理论证明地震波通过含气储层时频谱要发生衰减,因此利用地震资料频谱衰减信息进行含气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对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含气储层处的地震资料频谱衰减进行研究,寻找谱衰减属性预测含气储层的方法,阐明了利用谱衰减属性预测含气储层的机制,并利用该方法计算实际资料,并与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震属性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地震属性技术的特点和专业术语 ,阐述了同相轴属性和数据体属性参数的提取方法 .利用实例说明了该技术在识别断层及其它构造、解释煤层厚度变化、预测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等的具体应用情况 .认为在煤田地震勘探中 ,利用地震属性信息有助于解释人员了解地下构造、地层和岩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董立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10,32(1)
导致深层勘探与开发程度低的因素很多,其中储层问题是主要技术瓶颈,对深部储层开展多种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深部储层预测的难题,以车镇凹陷深水浊积扇为例,建立了一套以储层段岩性组合为出发点,确定其优势地震响应,并根据优势地震响应进行储层预测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出了一套深层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桂林地区碳酸盐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生物化合组合特征的系统研究证实,泥盆系上统三里组台盆相中,存在着两种钙屑浊积岩:一种是高密度流钙屑浊积岩,一种为低密度流钙屑浊积岩。这两种钙屑浊积岩的物源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和上斜坡的碳酸盐沉积物。 相似文献
8.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J22井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祥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2):12-15
J22井区地质条件优越,在充分利用地质、测井、录井等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模型正演、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沙三中3砂组储层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结合精细构造研究,指出了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落实了勘探井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隐蔽性油气藏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浊积岩油气藏勘探已经成为现阶段的油气储量与产量的增长点之一。以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为指导,对滨南油区沙三段浊积岩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各种物探技术对储层进行了预测,摸索出一套适合该油藏勘探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沉积相、测井地质学、地震信息储层预测等方法和技术,结合地震、测井信息及地质资料,建立地震相、测井相和沉积相的关系,摸清砂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是建立预测岩性圈闭模型,指导油田勘探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新发现莱10-斜7、莱2南、广2南等5个岩性圈闭,提供可钻探井位4口,完成探井2口,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2×104t。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中的油气被开采,储层的性质或储层参数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非一致性重复采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及测井资料,结合工区内的地质特征,从5大类地震属性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地震属性特征进行交会分析对比优选,利用K-L变换进行属性优化组合,最终基于优选出的基础地震属性以及监测地震属性分析对比,并结合工区累积产油量来预测目的层的含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由于油气预探阶段钻井相对较少,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能弥补此阶段钻、测井资料不足的劣势,其在储集性能评价和含油气性评价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新疆某地区风城组云质岩储层进行识别,并通过已钻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对该地区储层预测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观察、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测井相分析和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分析,对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上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中区上克拉玛依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S5^2-2单层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三角洲前缘泥等微相为主;S5^2-1到S5^1-1单层、S4砂组和S1砂组各单层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溢岸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以段六拨油田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微相以及储层的岩性、空间展布、物性特征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储层建模的原理及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模型的过程,并在该油藏的沉积、储层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油田的构造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王艳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2):5-7,48
通过对NB油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重新落实了该构造下降盘的构造特征,并对该区块的沉积和储层特征进行了重点分析,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和属性提取等技术手段对有利储层进行预测。油田断下盘侏罗系油气藏主要受构造控制,而白垩系油气藏主要受岩性控制。通过对下降盘油气藏特征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为NB油田外围的滚动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在实际生产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盆地内其它油田的勘探开发也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塔中岩溶储层地震反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震反射强弱及反射形态的差异,将地震反射类型划分为串珠状反射、片状反射、杂乱反射和弱反射,并对串珠状反射和片状反射进行细分.总结塔中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地震反射特征与岩溶储层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每种地震反射类型所对应地质特征的差异,归纳形成四种地震反射类型的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不同孔隙结构砂砾岩储层水驱油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克拉玛依油田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储层按孔隙结构特征分为四类:Ⅰ类孔隙结构储层结构成熟度较高,低渗岩心孔喉分布曲线呈单峰偏粗态,驱油效率为62%;Ⅱ类孔隙结构储层孔喉分布曲线呈多峰或多峰偏粗态,驱油效率为50.5%;Ⅲ类孔隙结构储层孔喉分布曲线呈多峰偏细态,驱油效率为42.54%;Ⅳ... 相似文献
18.
甘谷驿油田特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注水区域受益油井的地层亏空、注水利用率和水驱指数的评价,分析受益井的综合含水变化特点,计算出受益油井的储量动用程度,并对比注水区域受益油井和非受益油井的压力保持水平及综合递减率。 相似文献
19.
文安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斜坡的中段,从该区域已有油气成藏研究来看,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等各种类型的隐蔽油藏在该区均有发育。地震反演对储层砂体在空间横向上的分布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发现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手段,井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在岩石物性差异较大的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该地区通过约束稀疏脉冲反演(CSSI)研究进行储层预测,对该工区内隐蔽油气藏的发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独山子油田沙湾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顺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9-12
根据最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首次分析了研究区沙湾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储层主要为辫状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类型分析,认为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是不同沉积环境的不同岩性、碳酸盐含量以及成岩作用,其中沉积环境起主导作用,控制着储集砂体的发育与分布,而后两者在局部地区对储集砂体物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