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是公路、市政桥梁常采用的主要桥型,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计算分析,有利于对桥梁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确保桥梁施工过程安全。本文通过对一跨径组合为55 m+100 m+55 m进行计算分析,对桥梁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持久状况构件的应力、短暂状况构件的应力、结构预拱度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鲁朝汉  张龙 《安徽建筑》2012,19(3):150-152,145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以结构受力性能好、变形小、伸缩缝少、行车平顺舒适、养护工程量小、抗震能力强等而成为最富有竞争力的主要桥型之一。设计以清潭沟大桥为背景进行设计,跨径选择为30m,总长为270m,总宽为9m。梁上部横向布置3片箱梁,下部布置双柱式桥墩。计算采用桥梁博士。首先,根据相关规范拟定截面尺寸;然后,布置预应力钢束,利用桥梁博士建模计算;最后,输出箱梁的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弯强度、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剪强度和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强度验算。  相似文献   

3.
通过桥梁上部结构主梁和下部结构桥墩的结构受力分析,计算了某城市立交桥匝道桥的承载能力,验算了主梁在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应力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截面强度,分析了下部结构墩身和桩基的承载能力。计算表明,该匝道桥的设计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贾立术  庄淼 《山西建筑》2007,33(23):322-323
结合工程实例,对桥梁恒载、车道荷载、温度次内力、基础沉降次内力、预应力次内力进行分析和控制内力组合,并对桥梁进行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分析和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对在役预应力桥梁进行加固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桥梁主要受力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和稳定安全度仿真分析方法,以泸州长江二桥为例,应用桥梁结核仿真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结构效应分析计算,给出了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应力分布状态和结构稳定安全度精确分析结果,提供了一种确保施工阶段各受力构件稳定安全的技术方法,为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支座是桥梁结构的重要承重及传力构件,因此支座各构件的应力状态关系到整个桥梁结构的安全。为分析大跨度桥梁球形支座锚固区的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支座高强螺栓、锚碇钢棒及周边混凝土进行空间实体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选用8节点实体单元Solid45进行建模,分别采用节点耦合法与接触单元法模拟各构件之间的约束关系。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单元法能够更为准确的模拟各构件之间的约束关系,所得到的应力计算结果更为合理;球形支座在设计荷载作用下,锚固区高强螺栓及钢棒的应力水平均在容许范围之内;锚固区周边混凝土承受较大的主压应力与主拉应力,其中最大主压应力数值在容许范围之内,主拉应力数值高于容许应力,存在潜在开裂危险,应增加该区域配筋率以提高构件极限抗拉强度。文中详细分析了球形支座锚固区各构件的应力情况,对今后该区域的应力计算及桥梁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泉州市站前大桥为2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介绍了站前大桥的设计技术标准、外形及预应力构造,简述了悬臂浇筑施工分段情况。重点介绍了主桥工程构造的正截面承载能力、长期荷载组合下正截面应力分析和持久状况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挠度分析等静力计算分析。简单介绍了对桥梁的抗震分析和稳定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从桥梁上部结构主梁和下部结构桥墩的结构受力 ,分析城市立交桥匝道的承载能力 ,详细验算主梁在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应力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截面强度 ,以及下部结构墩身和桩基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唐军 《山西建筑》2014,(31):196-197
以已施工完成的太原市南中环快速路高架桥(36+56+36)m连续箱梁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建立其计算模型,按不同工况计算该桥在恒载和恒载+活载作用下的桥梁力学性能,包括上部结构纵向和横向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桥梁截面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0.
邓勇 《山西建筑》2014,(7):169-171
采用桥梁专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某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上部结构建立桥梁实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内力计算分析,得出了不同荷载效应作用下桥梁的内力数据,同时对不同荷载效应按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内力组合,绘出内力包络图,从而为大跨度预应力连续梁桥的配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岳强 《四川建筑》2012,32(5):154-155,158
针对亚洲最大跨度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牛角坪特大桥(100+192+100)m连续刚构,计算分析了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对桥梁刚度的影响,总结了保证桥梁刚度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燕斌 《云南建材》2011,(15):111-112
本文以某预应力混凝土Y墩刚构桥为例,对其主梁受力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及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分析验算。验算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主梁满足规范要求,主梁设计合理。该设计分析过程可为同类型桥梁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梁与索梁结构由普通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两种构件组成,将预应力作为等效荷载作用进行结构内力分析与构件截面设计时,需要计算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通过七个正截面内力计算简图推证:只需计算一个综合弯矩,再计入预压轴力对截面的作用,即可建立适合预应力复杂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截面计算公式,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钢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因预应力作用与外荷载对结构构件作用的方向相反,使构件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绝对值变小,使结构可以承担更大荷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7)
以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理论、有限元法、随机振动、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为理论基础,对灵石县工农桥的荷载试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对比表明:桥梁结构主要构件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整体刚度较好,整体工作性能被评为"较好"状态。桥梁上部结构整体工作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体外预应力加固连续刚构桥受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三股线5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对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桥梁博士Dr.Bridge 3.0建立该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验算加固前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极限抗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极限抗力及抗裂,最后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该桥梁的荷载试验。试验表明:加固后跨中挠度降低23.7mm,合拢段顶板应变降低97.5με,底板应变降低62.5με且挠度及应力校验系数均在理论范围内,说明桥梁加固后刚度和应力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加固方案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旧桥上部结构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较难通过理论计算确定的问题,结合桥梁荷载试验及外观检查等方法来计算上部结构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从而为桥梁加固提供可靠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正在施工的太原市学府街高架桥(40+56+40)m变截面连续箱梁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建立其计算模型,按不同工况计算了该桥在恒载和恒载+活载作用下的桥梁力学性能,包括上部结构纵向和横向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箱梁截面拉、压应力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桥梁的实际工作状况,对其承载能力作出评定,依据现场检测结果,进行理论计算分析,采用等效荷载试验模拟桥梁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状态,并依据实际检测结果对其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评价桥跨结构在使用荷载下的工作性能,预测桥梁运营的状况,为桥梁维修、加固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作用下中等跨径RC连续梁桥系统易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等跨径混凝土连续梁桥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桥梁结构形式,地震作用下该类桥梁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桥墩、桥台和支座位置。以一典型多跨连续梁桥为例,考虑材料强度和上部结构容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运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建立了10个桥梁样本。根据场地类型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取100条地震波来模拟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并与10个桥梁样本随机组合。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后得到结构的响应,并分别定义了各构件的四种极限破坏状态,采用传统可靠度概率方法形成了桥墩、桥台和支座的易损性曲线,并运用联合失效概率方法研究了结构的系统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桥梁的支座比墩柱、桥台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尤其是桥台处活动支座;采用一阶界限法和二阶界限法计算的结构系统失效概率均大于各构件破坏概率,显然用结构系统易损性来评估桥梁抗震性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结构变形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无粘结预应力(包括体内无粘结和体外无粘结)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逐步广泛起来。分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主要困难,在于构件的截面强度和构件整体变形耦合。论文建立了基于结构变形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分析方法,从而使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的计算得到协调和统一,也使考虑结构的边界约束条件及加载方式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的影响成为可能。通过与国内外140根试验梁的对比,(包括作者在清华大学进行的六根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连续梁、框架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既与试验结果大面积符合,又能反映结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