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集中空调水系统总能效与冷负荷率、室外干球温度、冷却塔风机风量、冷水流量和冷却水流量的五元二次经验模型,得到了当负荷率和干球温度动态变化时,使制冷系统总能效最高的风机风量、冷水流量和冷却水流量,从而得到了冷却塔风机、冷却水泵、冷水泵和制冷主机的功率调节方案.结果表明,协同变流量控制能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总能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数据中心水侧自然冷却技术形式及影响水侧自然冷却技术应用潜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作为水侧自然冷却设备的应用方案,并结合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的超低PUE的特殊要求及风冷服务器和液冷服务器的散热特性要求,分析基于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作为散热冷源的经济性。采用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作为水侧自然冷却设备使用,因其出水温度较冷却塔低,故在同一种冷源架构形式下,相对于冷却塔,其自然冷却时间更长,经济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搭建自己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在数据中心尤为重要,其能耗占比也非常高,目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普遍存在腐蚀、局部结垢等问题,导致制冷设备换热效率低下,能耗急剧增加。本文通过对某大型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工业互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出水智控管理系统和预防性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现有系统进行云化改造,利用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实时诊断,通过自动控制水稳剂的投加浓度和排污等措施,有效快速及时解决制冷系统的水质等问题引发的腐蚀、局部结垢等问题,提高制冷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有效保障数据中心业务应用数据存储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数据中心机房制冷系统,探索制冷系统的应急措施。主要对比分析了自然散热法、冰块法以及干冰法3种数据中心机房制冷系统应急预案。经分析,距离干冰源较近或者自备干冰制造设备的数据中心,可以采用干冰散热法作为机房制冷系统的主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兰州某数据中心应用冷却塔自然供冷的工程实例,通过对冷却塔自然供冷系统运行期间供回水温度以及典型机房温度场的测试,分析探讨了冷却塔自然供冷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机房的供冷需求,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据中心功率密度的增加,其散热量越来越大,对应能源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大。在现有的数据中心中,绝大多数的能量消耗在制冷系统中。因此,制冷系统的节能在整个数据中心的节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文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设置了一个数据中心模型,并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假设,分别列举了我国五个气候分区典型城市的数据中心能耗,根据相应气象参数进行了对比节能分析。  相似文献   

7.
数据中心在制冷上的能耗依然能够占到其总能耗的50%,降低制冷能耗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典型数据中心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空气侧自然冷却模式下环境送风温度范围,并探究了全国省会城市利用空气侧自然冷却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某数据中心为模拟仿真对象,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冷却系统中的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冻泵、冷却泵、湖水泵、板式换热器等模块,对数据中心三种不同运行模式的能耗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湖水进行自然冷却的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为1.23。在采用湖水源作为自然冷源的情况下,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制冷和冷却塔供冷,该数据中心的能耗分别减少了38.6%和34.7%。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从服务器芯片到冷水环路,再从制冷剂环路到冷却塔环路的热量传递路径。使用压电泵驱动的芯片水冷系统将服务器散发的热量集中导出,再通过重力热管系统传递到室外,最终通过冷却塔散发到室外。整个传热过程没有空气参与,有效降低了传热热阻,提高了室外冷源温度,增加了全年自然冷却的利用能力。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制冷机和风机的情况下,该冷却系统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全年平均能效比达到8~11。同时,由于该系统不需要气流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容纳更多的机柜,有利于减少数据中心占地面积,进一步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0.
张亚男  李斌  李子逸 《暖通空调》2022,(10):28-35+180
大型数据中心冷却塔间接供冷方式主要分为板式换热器与冷水机组串联和并联2种系统方式,介绍了2种系统方式的部分自然冷却原理和特点。对影响自然冷却工况转换温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案例模型下2种系统方式全年运行工况的室外湿球温度范围,并对5个不同气候分区城市采用2种系统方式的全年运行能耗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案例模型下并联系统方式比串联系统方式节能性更好。建议大型数据中心根据计算选择适合的自然冷却系统方式,保证全年节能运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数据中心能耗问题,分析了冷却塔供冷的设计过程,为冷却塔供冷时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的开启台数及室外最高湿球温度设计值的确定提供了设计依据,为数据中心节能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5)
针对数据中心空调系统配置制冷设备功率大、台数多、全年运行制冷工况以及制冷系统能耗大的问题,通过江南水乡地区某数据中心的现场调研、勘查、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该数据中心三面环河的地理位置特点,研发了适合该数据中心的河水自然冷却系统。采用冬季河水自然冷却系统替代压缩制冷的冷水机组和相关辅助制冷设备运行,通过提供低温冷冻水,降低系统能耗,提高了节能效果。实践证实了使用河水自然冷却系统后,该数据中心节能效果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利用热电厂低品位蒸汽作为部分输入能源的数据中心能效评价方法,提出了实际损失电量法,研究了利用热电厂低品位蒸汽的节能效果.通过对利用热电厂低品位蒸汽数据中心案例分析,对比了等价值法、等效电法和实际损失电量法在能效评价中的应用,建议采用实际损失电量法进行数据中心能效评价.在案例分析中发现利用热电厂低品位蒸汽供冷节能效...  相似文献   

14.
《暖通空调》2021,51(4)
联通哈尔滨云数据中心基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结合自然冷却技术,制冷系统利用板式换热器+干冷器运行模式为数据机房提供冷源。运行结果表明,投产初期低负荷运行模式节电29%,达到设计负荷后该运行模式预计年节电量578万kW·h,节电率可达31%。节水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回顾了数据中心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列举并分析了数据中心发展各个时期主流的制冷技术,例如:风冷直膨式系统、水冷系统、水侧自然冷却系统及风侧自然冷却系统等。同时,分析了国内外数据中心制冷技术的应用差别及未来数据中心制冷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当前数据中心已有制冷系统模式和学术研究现状,对数据中心典型制冷系统的优缺点及技术特征进行了对比,并结合广州某数据中心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液/气双通道制冷系统构成及其节能效果,为其他类似项目制冷系统建设提供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数据中心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提升其能源效率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中心结构复杂多变,需要依据密集测量数据对能效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密集测量与能效相关的主要计量参数,采用能源流程图、计量网络图和温度密集测量装置等方法工具,获取数据中心节能工作状态和传感器准确性信息,应用相关性分析手段,可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心能效水...  相似文献   

18.
针对数据中心能耗问题,分析了冷却塔供冷的关键因素,如热工曲线、湿球温度、工况切换点等,指出冷却塔厂家应提供冬季供冷工况下热工曲线等信息,冷却塔供冷按冬季工况选取,夏季校核,结合夏季工况灵活配置,指出冬季供冷以小于冷却塔的额定流量来获取较低出水温度延长冷却塔供冷时间,冷却水泵应设变频,适应管网特性曲线变化等设计方法,为数据中心节能设计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
设计了应用LNG冷能作为区域供冷冷源的系统流程。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某LNG接收站在设计工况下的可利用冷量。针对供冷对象分别为办公建筑和有自然冷源供冷的数据中心,分析了10种不同输送距离下,该区域供冷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当输送距离在20 km以内时,应用LNG冷能的区域供冷系统比传统分布式电制冷系统更节能减排,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当输送距离为6 km时,用于办公建筑和有自然冷源供冷的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1.77年和0.43年;当输送距离为16 km时,用于办公建筑和有自然冷源供冷的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12.86年和3.15年。  相似文献   

20.
在空调系统非满负荷条件下,合理利用未启动制冷主机配套的冷却塔,降低制冷系统整体电耗,实现制冷主机与冷却塔综合电耗最低。利用麦克尔焓差理论公式建立机械通风冷却塔数学模型,分析不同空气湿球温度、风量、水量条件下冷却塔出水温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冷却塔气水比增加,冷却塔出水温度线性降低;随着湿球温度降低,气水比变化对冷却塔出水温度的影响变大。降低冷却水进口温度可以降低冷水机组电耗;增加冷却塔气水比导致冷却塔风机电耗增加。同时考虑冷水机组变工况特性及冷却塔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出:单台冷水机组配套运行其1.4~2.0倍额定冷却塔数量的条件下,冷水机组和冷却塔运行总电耗最低。同时,为冷水机组选择配套冷却塔时,建议选择2台机组对应4个单元冷却塔或3台机组对应6个单元冷却塔的配置方式,为后期节能运行预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