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调研,收集了国内外主流的土壤水分监测仪器资料,分析了仪器测量原理、主要性能和技术参数,进行了类型划分,根据《土壤墒情监测规范》的要求和墒情监测系统建设需求,在类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土壤水分自动化监测仪器的产品型式,为国内墒情自动测报系统仪器的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收集了国内外主流的土壤水分监测仪器资料,分析了仪器测量原理、主要性能和技术参数,进行了类型划分,根据<土壤墒情监测规范>的要求和墒情监测系统建设需求,在类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土壤水分自动化监测仪器的产品型式,为国内墒情自动测报系统仪器的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利》2014,(5):68-68
<正>为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强化对土壤水分监测仪器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有效管理,国家防总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土壤水分监测仪器产品准入制度,并发布了第一批土壤水分监测仪器检测合格产品目录。土壤墒情监测是抗旱的重要基础工作。近年,各地相继建成了一批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从运行情况看,人工监测站监测的墒情数据较为准确,可用于旱情分析和评估,但一些自动监测站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监测仪器质量不合格。因此,国家防办会同水利部水文局组织制订了《土壤水分监测仪器通用技术条件(试行)》,水利部水文局印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是全国易旱省份之一,中西部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多年来,吉林省的墒情监测一直以人工监测方式为主,严重影响着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2016年,吉林省中西部旱情应急监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为土壤墒情监测自动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对该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进行了技术总结,提出了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必须具备的11个条件,以期对全国土壤墒情监测自动化的早日实现起到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土壤含水量是干旱区旱情分析不可缺少的水文要素。准确监测干旱区的土壤含水量,对旱情分析、灾害评估、抗旱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插管式土壤水分采集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本文结合吉林省墒情监测工作实际,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如何提高插管式土壤水分采集仪监测精度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非常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操作规程,并应用于旱情监测的实际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干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土壤墒情的高低是判断干旱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各类抗旱行动的判别依据。当前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土壤墒情数据,全方位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旱情发展变化,既坚持传统的人工抗旱报表方法和气象部门的人工取土测墒外,还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固定移动土壤墒情监测仪器获取墒情数据。文章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与自动土壤墒情测报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及其在黑龙江省土壤墒情监测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提出了4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吉林省墒情监测工作实际,选择某厂家的插管式土壤水分采集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仪器结构,成功实现移动墒情监测之目的,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对于开展干旱区旱情应急监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阳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11):47-50
针对土壤墒情监测仪器率定方法复杂、标定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文中提出了采用环刀法进行传感器公式率定的技术,建立各次土壤含水量与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对应关系,并成功地应用到了辽宁省土壤墒情监测站监测仪器率定实践中.研究成果对于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精度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前墒情自动监测仪器抗冻能力较强,在冻土中可以正常发送墒情数据,文中依据辽宁省冻土深度资料,分析频域反射法传感器工作特点和冻土层结构,对土壤封冻过程和解冻过程中墒情监测仪器数据和人工墒情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春耕期旱情分析工作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
林巧 《吉林水利》2016,(12):26-28
本文分析了大连市土壤墒情采集手段落后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大连市墒情系统的设计、 开发、 建设过程.该系统实现了大连地区土壤墒情监测、 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实时掌握全区的土壤墒情状况,为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建设经验可以供相关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吉林省建立了固定自动墒情站和旱情应急监测站,但是采用土壤水分采集仪进行旱情监测尚处于初级阶段,文中根据多年墒情监测工作经验、有关文献成果,结合抗旱工作实际需求,对自动土壤水分采集仪监测与标定应用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以后的土壤墒情监测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迅速地掌握江苏省主要地区土壤墒情信息,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江苏部分)墒情采集系统》项目要求,共建立江苏省13个水文分局的27个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和40个移动墒情自动监测站。以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的设计及应用为例,详细论述了该墒情监测系统的背景、设计及应用情况,并对系统监测的准确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江苏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实时掌握全省的土壤墒情状况,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其设计理念及相关应用经验可以供相关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墒情信息自动采集起步较晚,在站网布设、仪器设备研发、信息采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壤墒情监测和抗旱减灾工作。为此,进一步规范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保证土壤墒情自动测报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现有墒情监测方式主要分为人工墒情监测、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移动墒情自动监测三种。其中,移动墒情自动监测以其机动灵活、简单方便、快速高效等特点,在土壤墒情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主要方式之一。文章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有关国家墒情项目设计和技术规范,系统地论述了移动墒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提出了移动墒情站点布设原则、监测功能、仪器配置、信息传输与接收方式等,为土壤墒情工程设计、站网建设、监测与评价、运行管理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手机短信的土壤墒情监测信息计算机收发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VB6.0工具开发,控制短信群发设备短信猫,成功解决了委托人工监测模式下的土壤墒情监测信息传送的时效性和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从管理的角度介绍了系统遵从的相关标准和设计思路,各功能模块组成和主要功能设计实现。对其优缺点进行了简单总结评价,提出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今后系统将从短信平台向微信平台转变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对农业干旱的自动监测与评价,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合自动化控制理论,设计了一套以土壤墒情传感器作为土壤含水量测量传感器、以遥测终端机作为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的核心、以GPRS通信作为数据传输方式、以太阳能供电作为电源系统的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土壤墒情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等功能。该系统为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布设合理的监测站网,可实现区域土壤墒情连续、实时监测,为区域抗旱防旱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干旱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抗旱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提高土壤墒情信息的时效性,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土壤墒情信息。为了使墒情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文章分析了墒情固定监测站数据产生误差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器主要有:张力计法、中子水分仪、频域反射法和时域发射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设备主要是时域反射法和频域反射法仪器。时域反射法和频域反射法均是基于介电法原理,通过测量土壤介电常数的变化,间接测定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不断加剧,旱情监测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墒情自动测报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墒情监测工作相对薄弱,土壤水分信息采集手段较落后,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不规范、建设成果千差万别等问题,不利于墒情工作管理和运行维护。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在有关项目规划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做法,为土壤墒情工程设计、站网建  相似文献   

19.
惠州蓄能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系统实施角度全面介绍了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及自动化的总体方案.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的,同时,借鉴和采用了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变形监测技术、固定测斜仪等国内外安全监测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目前,主要监测仪器工作正常,稳定性好,自动化系统稳定可靠,初步实现了安全监测的网络化、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土壤墒情自动化系统可为节水灌溉及排涝抗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产生较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土壤湿度、降雨量、地下水水位等因子进行采集,并对作物的实时生长情况进行视频监控.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算机信息平台,对监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计算.根据收集的土壤含水量数据信息,建立灌溉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开发基于B/S结构的系统网站访问模式,实现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