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建筑物移位、增层等改造中,托换技术是关键环节。首先对建筑物移位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然后分别对砌体和框架柱移位托换技术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砌体托换结构以混凝土托换结构及钢托换结构为主,基本符合墙梁计算模型。框架柱托换结构以四面包裹式托换为主,具有空间受力特性,以托换梁的破坏或梁柱结合面冲切破坏为主。针对目前托换技术研究的现状,进一步研究托换结构的破坏机制,建立托换结构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托换技术的后续研究及工程应用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建筑物移位施工完成基础托换的合理方式,介绍几种基础托换方法,就技术关键进行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复杂旋转移位工程中的大轴力柱的托换,提出一种多斜撑六支座的托换形式,介绍了其构造组成。采用Sap2000软件分别对固定铰支座、托换结构与轨道协同分析、直接悬浮顶加载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建议采用托换结构与轨道协同分析方法。整体模型和单柱模型对比分析表明,分荷效果相差不大,但单柱模型低估了斜支撑的轴力。分析了斜支撑与柱夹角“、斜支撑水平投影与轴线夹角p、斜支撑截面尺寸、连梁截面尺寸和是否施加水平力对分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两种因素影响较大,建议设计中采用较小的d。本文提出的分荷结构具有较好的分荷效果,适用于旋转移位工程。  相似文献   

4.
托换梁的设计在建筑整体移位工程中对工程造价、工期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某砖混结构建筑物在墙体轴线错位情况下的托换体系设计进行了介绍,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历史保护性建筑--上海音乐厅整体移位工程,建立了建筑物整体移位托换体系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对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上海音乐厅钢筋混凝土托换体系材料参数输入试验值,对经该音乐厅柱子传递到托换体系的上部结构荷载视为集中荷载,对用于顶升该音乐厅的千斤顶分别按于设计分布位置集中受力,采用三维结构计算程序进行模拟计算,预测出建筑物整体移位托换体系的变形及用于顶升该建筑物的千斤顶的受力状况,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一致,为指导该工程信息化施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研究成果表明,建立的研究建筑物整体移位托换体系的安全、可靠性方法科学,模拟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张宗敏  段刚 《福建建筑》2010,(7):32-33,45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为城市规划中的拆迁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通过对某建筑物移位工程中所采用的的柱托换节点进行力学分析,提出了设计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某寺庙大雄宝殿需移位保护,考虑将内部佛像一并移走。目前佛像托换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规范而成为本工程的难点。分析了佛像做法及结构性能,提出了佛像基础托换的方法,以及影响托换的主要因素,包括总体控制参数,土体侧移和托换土体尺寸等。通过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对侧向位移以及土体尺寸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到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桥梁桩基托换中的受力转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光明 《山西建筑》2005,31(16):99-100
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实践,阐述了在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运用桩基托换技术顺利实现了体系转换,达到了广深桥墩台沉降控制在5mm以内的要求,从而确保了广深铁路桥运营安全和暗挖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城市化及旧城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大拆大建的建设理念已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与继承、拆除与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既有建筑特别是历史文化建筑通过加固改造改善其使用功能、或者通过整体移位为新建规划腾挪空间,在延续历史传承的同时又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房屋建筑物的整体移位技术是指在保持建筑物以及构筑物完整性以及可持续使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位到新的位置上。其中,托换结构设计是建筑物平移中的关键技术。文章主要针对混凝土柱组合式钢托换的受力进行分析,并进行ABAQUS的软件分析,托换分析表明梁的计算模型可按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构件进行计算。最后总结了粘贴组合式钢托换节点抗剪性能研究的各种结论并分析了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应用提出参考建议,且对今后的理论研究方向给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柱托换节点的梁柱新旧混凝土界面是托换节点受力的关键部位。为提高梁柱界面的承载能力,提出预应力托换节点,通过高强螺栓在梁柱新旧混凝土界面上施加预应力以提高界面的受力性能。进行了10个四面包裹式预应力托换节点及1个对比试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托换节点界面承载力随预加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正线性相关;在托换节点的两个方向同时施加预应力将会使托换节点的受力更加合理,其承载力较预应力单方向施加的提高约20%;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预应力托换节点的界面承载力计算式,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托换结构是移位工程结构安全的关键控制性附加结构,在复杂移位工程中对托换结构在施工不利工况下进行内力分析非常必要.介绍了叶宅复杂移位工程的托换结构形式,分析了托换结构在施工不利工况下的受力特点,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叶宅托换结构在竖向顶升、斜向平移、水平旋转、向东平移4个施工阶段的结构分析模型,得到4个施工阶段的移位动力和各构件的内力.分析结果表明,4种工况下内力相差较大;水平内力远小于竖向内力,杆件可以按竖向受弯构件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利用既有建筑物的基础托换技术,改造了既有建筑也保护了周边的历史建筑。基础托换技术可应用于大城市建筑密集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  相似文献   

13.
卢锐 《工程勘察》2013,(2):27-30
深基坑工程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是一个难题。某地下工程开挖深基坑,旁边紧邻一栋7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业主严格要求该建筑物不能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因此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和水泥土桩帷幕止水,而建筑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托换原基础,即采用将建筑物的荷载通过托换梁传递到人工挖孔灌注桩,再传递到深部稳定的基岩上的设计方法,不但提高了建筑基础承载力,而且避免了基坑位移对建筑物的损坏。施工中密切监测建筑基础的沉降和水平位移,保证了该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4.
现在结构平移装置为一次托换结构,由于楼层荷载较大,平移装置在设计和施工上难以满足相应的安全储备要求.针对目前平移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二次托换平移结构的新方案,并用有限元分析,对平移结构的断柱、平移工况进行比较,根据分析结果对工程项目提供设计指导和施工监测,理论值和施工监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框架柱托换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移位工程框架柱包裹式托换节点缩尺模型的正交试验研究,分析托换梁剪跨比λ、纵筋配筋参数ρfy、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及梁柱结合面插筋配筋参数ρj f yj对托换节点破坏形态和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试件的破坏形态分为托换梁的受弯破坏和弯剪破坏两种形式,梁与柱结合面是薄弱位置;通过对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了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各影响因素与托换节点破坏荷载的关系,所研究因素中剪跨比λ对托换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纵筋配筋参数ρfy、配箍率和插筋配筋参数ρj f yj;依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框架柱托换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偏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建筑物移位工程中,对上部结构进行托换是其关键技术。为研究砌体托换结构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设计了9个足尺砌体承重墙双梁式托换结构,对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不同托换梁截面高度及纵筋配置对托换结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托换结构出现了两种破坏形态,即砌体墙与托换梁界面冲切滑移破坏及砌体墙斜压或局压破坏;随着托换梁截面高度增加,从界面冲切滑移破坏向砌体墙斜压或局压破坏发展,而砌体墙的破坏现象与砌体结构中的墙梁破坏特征相似。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托换梁与墙体界面剪切强度取值为0.6 MPa。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铁工程建筑物基础托换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简述了我国地铁工程常用的几种基础托换方法的原理、适用性.重点阐述了最常用的托换方法--桩基托换的思路、类型及相关技术.对我国基础托换的几个典型工程实例做了介绍.对基础托换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论述.最后,指出当前我国地铁工程中基础托换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对地铁基础托换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砖混结构建筑物墙体托换的加固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砖混结构建筑物拆除承重墙,需进行墙体托换的加固设计。托换时,可根据现场的情况,在圈梁的上方或下方,也可以在圈梁的两侧施工托换梁。托换梁与竖向承重构件的连接应可靠,以保证荷载向基础传递。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温州叶宅需要原位顶升0.9m,向北平移109m,旋转159°,然后再向东平移21m.结合叶宅房屋整体移位工程,介绍了砖木结构建筑整体迁移工程中结构托换、结构加固、结构称重等各关键环节的构造方案与施工过程,主要包括木柱托换、外墙托换、房屋整体性加固、墙体整体性加固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