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新肇油田古636区块反九点法注采井网开发初期表现出的油井见水快、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分布不均衡的裂缝性油田注水开发特征,2004-2006年实施了注采系统调整,形成线性注采井网。通过实施线性注水,有效地减缓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快的矛盾。本文从采油速度、递减率、地层压力、存水率等开发指标对古636区块线性注水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大庆头台油田茂503区块位于试验区南部,属于扶余油层特地渗透储层,由于储层物性差,在212m排距下注水不受效,2003-2005年在该区块进行了70m排距的加密注采系统调整。加密调整后,由于排距缩小,部分井区有含水上升的趋势,为了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采取了限压注水政策,控制非东西向裂缝的开启,减缓油井含水上升速度。通过限压注水,区块地层压力基本保持稳定,油井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保持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注采压力系统是油田高效开发的关键,南堡油田1号构造南堡1-5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受储层发育条件及构造影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后采油速度降低,水驱开发效果不理想,断块间开发水平差异较大。本文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及采油工艺基本原理对不同开发阶段合理油井流压、合理地层压力、合理注水井井底流压进行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得出各断块合理的注采压力系统及调整方案,认为合理的注采系统随开发阶段的不同变化,需要根据开发特征与目标动态调整。本次研究对提升区块各开发阶段的开发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A区块加密后注采系统调整的实施效果,为同类油田高含水开发提供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敖南油田反九点法注采井网开发中表现出的油井受效差,多向连通比例低,地层压力低的油田注水开发特征,对敖342-28井区进行注采系统调整,转注13口井,形成五点法注水。通过注采系统调整,增加注水井点,提高多向连通比例,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实施油水井对应压裂,缩短驱替距离,建立有效驱替,恢复了地层压力,促进油井受效,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敖16外扩井区共投产7口水平井,采用不规则井网同步注水开发,注采完善程度低,平均水驱控制长度比例仅为39.1%。基于敖南油田水平井开发经验及取得的认识,提出对敖16外扩井区实行注采系统调整,即对水平井周围油井进行转注调整,为油田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有效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7.
朝阳沟油田属裂缝性特低渗透油田,主体区块投入开发后,采取了早期注水,保持较高的注采比注水,使油井保持了较高的生产能力,根据裂缝发育状况,在注水井排油井含水上升较快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放大生产压差。近三年来,为了解决平面、层间矛盾,对注水井排油井进行了注采系统  相似文献   

8.
何婷 《辽宁化工》2011,40(11):1176-1178
油田在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后,进行注采系统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油田现有井网系统;二是调整油田的注采压力系统。本文应用注采平衡分析的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注水开发油藏合理的压力保持水平,为油田的开发规划、综合调整及日常生产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中油田随着油井含水进一步升高,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平面矛盾、层间矛盾、层内矛盾日益尖锐。老区复杂带注采关系复杂,部分注水井注水量过大易造成对应油井过快水淹。无效注水不但由此带来了油田的水锥突进等问题,还额外增加了注水工作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因而需要对部分复杂区域需要重新确定注采对应关系,对文中油田注水量进行调整与优化,减少无效注水。  相似文献   

10.
敖包塔油田葡36区块于2002年投入开发,开发初期采取东西走向直排布井,在反九点注水方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与裂缝走向一致的注采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注采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而后在2004年扩边时布井采取井排转角为N45°还是没有杜绝暴性水淹的现象,因此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对该区块进行注采关系的调整使高含水井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出高含水井转注形成线性注水这一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实验效果,为后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油田对西33-23区块块属于低渗透油藏,通过采用综合调整技术,实现了高效开发。开发初期,为充分利用萨尔图油层天然能量,仅对高台子油层实施同步注水,当萨尔图油层地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附近时,对注水井的萨尔图油层进行补孔,实施笼统注水。中含水初期阶段,由于萨尔图油层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及时对萨一组和萨二组进行细分和层段调整,缓解了层间矛盾,2003~2004年进行了注采系统调整和整体调剖,扩大注水波及体积。中含水后期阶段,由于萨一、萨二油层组动用趋于均衡,依靠常规注水调整控制递减难度大。为此,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2007年对该区块实施加密调整,65口加密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2.2t,加密后区块暴露出油水井数比高、注水井负担重的矛盾,为此在跟踪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计划2009年实施注采系统调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特高含水油田水驱注采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喇嘛甸油田喇北北块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后,水驱低效、无效循环日益突出的矛盾,为了更好优化产液、注水结构,把注水、产液结构由层系间优化转变为层系内不同含水井、不同含水层之间的优化,将水驱油井按含水、沉没度进行分级,对不同含水级别的井,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提液和控液,使水驱油水井在注采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无效、低效注采循环。通过注、采结构的精细优化调整,油田水驱自然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一矿主要开发为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油井产出液含水的升高,油水井注采两个剖面资料的录取与应用不断加强,注产剖面可清晰判断油层吸水及产液情况,判断水驱方向机效果,有效指导油水井措施调整工作,本文探讨了如何应用剖面资料确定油水井调整方法,通过开发层系的调整,达到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升平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经过多次注采系统和注水结构调整以及压裂等增产增注改造,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用ECLIPSE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注采关系,改善开发效果,并充分挖掘剩余油,设计了5种井网加密调整方案,分别预测了各方案的开发指标,结合油田实际,确定了合理的加密调整方式为:正方形井网对角线中点加密,油井反九点注水。  相似文献   

15.
张万军 《辽宁化工》2012,41(3):304-307
通过对超前注水、同步注水、滞后注水进行了对比分析,肯定了超前注水的效果.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已4年多了,4年多来反九点法注采井网,由于井距小、微裂缝发育、主裂缝明显,东西向油井在部分水淹或含水较高,而南北向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后产量不理想,稳产期相对较短,因此优化裂缝主向、侧向井距组合,适当调整注采井网,是提高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井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浅析油田注水井分层注水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驱油田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势必造成的油井高含水的状况,目前注水开发的特点是由以往的"强注强采"向减少产液量、降低低效无效循环的高效注水方式转变,合理进行注采关系调整是目前实现控水控液,降低油井含水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是实现"控水控液,稳油增产"、最大限度的挖潜剩余油的有效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兵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4):160-161
随着文明寨油田的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目前大部分注采井都是大段合注合采,受层间差异的影响,层间动用严重不均,造成部分高渗透层水淹严重,对应油井含水上升产能下降,而部分差层注不进水,对应油井低水平稳定,与高含水开发后期精细挖潜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引进抗高温高盐凝胶型颗粒调驱调剖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层间矛盾,提高了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SN142区块位于秦家屯油田秦中背斜带,自2005年投入开发以来,历经了4次井网完善与注水调整,表现出高含水、低采油速度的主要矛盾,因此需要对剩余油分布进行量化分析。从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入手,对平面完善注采、纵向改善水驱进行研究,制定出改善水驱、完善注采、提高注水强度等水井措施,以及油井改善水驱效果问题,实现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采油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对于一些老岩层来说,由于开采初期没能做好油藏检测工作,不同层之间的注采关系十分混乱,以至于到了高含水阶段后,平面之间,层与层之间矛盾都在加剧。不同与以往的分析方法,从水驱砂岩油田小层注采关系入手,提出了关于小层关系对于油田开发的一理论方法,这套方法在部分油井得到利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临13断块区历经近40年的开发调整,多次分层系、分区块进行了细分重组,注采井网不断完善,但随着注水井注入水的不断推进,造成层间吸水差异明显,油井含水上升较快,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加剧。本次针对临13断块区存在的问题,强化动态分析,深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断块进行治理,不断完善注采井网,进行断块调整后期稳产对策研究,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