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提出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案例是一个22hm^2的公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的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相似文献   

2.
主要对山区公路设计中边坡生态防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进行分析,以通入某旅游景区的一条公路为例,分别对边坡生态防护的规划设计、植被选择、方案实施进行重点分析,以期为相关山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1项目背景作为重要的城市水生态空间,滨水旅游景区是可以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接触水源需求的天然休闲场所。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滨水旅游景区常存在植被覆盖度低、植被群落衰退、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点面源污染、水体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因此,构建人水共融、顺应自然的生态可持续滨水旅游区尤为重要。设计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现实图景,以杭州千岛鲁能胜地生态设计与保护项目为例,  相似文献   

4.
红叶谷生态旅游区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顺 《中国园林》2007,23(12):67-70
以红叶谷为代表,采用生态学系统布点方法,对济南南部山区的野生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按照不同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的不同系统选择了40个样地,对样地内的各项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统计出的各物种多度、频度、优势度、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重要值揭示了群落的成分和结构,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反映了红叶谷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以各样地的群落特征指标聚类分析将红叶谷风景区的植被分为沟谷杨树林、侧柏纯林、乔灌混交林、落叶灌丛带4种类型。为景区生态旅游研究和丰富济南的绿化材料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林湿复合设计整合农用地周边林地、湿地,充分发挥水质净化作用与生物栖息地效应,更好恢复乡村生态空间的水肥内生循环。以上海农林水乡为例,运用生态空间复合设计理念,改造农田周边林下空间,引种乡土湿生植物及乡土乔灌木,导入生物通道,营造湿地林、植物浅塘,依次构建生态净化功能的前置库、水耕区、清水涵养区、水上森林区、林间湿地区等单元,形成完整农林湿复合生态系统。农林水乡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大都市郊野空间生态修复和农田退水污染控制等类似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部管道工程需要通过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该保护区有中亚荒漠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为保护试验区的植被,建设单位从源头保护开始做起,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期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管道施工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控制在预测的范围内,实现了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7.
江堃 《园林》2009,(2):42-43
生态型绿化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生态型绿化建设“近自然”群落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它以生态学的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选择乡土树种(即当地自然植被的主要乔、灌木种类)、应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和手法,通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超常速、低造价地建造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标、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绿地。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使"十四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核心。为满足昆山市亭林园山体植物群落生态修复和服务功能提升,通过样方调查对亭林园山体植被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山体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地带性生态风景林的方法。采取保育、控制和改造相结合的途径,改进了亭林园山体植物群落的结构,对类似城市山体公园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3)
居住小区景观的绿化设计主要是指居住小区内的绿地或植被等绿色景观设计。居住小区的绿地是供人们观赏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具有调节温度、湿度和改善微气候环境等实用功能。因此,居住小区绿化配置应该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设计,以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等学科为基础,应用群落式绿化模式,选取和开发乡土树种,创造既满足生态需求又满足审美和精神需求的生态型绿色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01,(1)
在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面前,生态思想给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风景园林设计师们将生态技术运用到了设计之中。如: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群落进行种植设计、多用乡土树种等。生态思想被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以促进场地维持可持续的生态过程,恢复场地的自然性等。体现生态思想、运用生态学原  相似文献   

11.
陈朝信 《建筑知识》2014,(4):187-187,189
景区工程管理技术对于景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景区工程管理技术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景区设计、水环境处理、植被种植技术、环境工程处理等。本文以河边古堰画乡景区为例,对景区工程管理技术中的水环境处理技术、植被工程处理技术、环境工程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以期对于景区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应用生态型绿化法建设"近自然"群落是城市植被恢复的种新途径.生态型绿化以生态学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基本理论为依据,选择适生乡土植物,应用容器育苗和"近自然"苗木种植技术,超常速、低造价地营造具有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绿地.生态型绿化法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对于推动我国城市绿化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建华  杨淑梅 《中国园林》2012,28(12):74-78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风景区场地分析的重要手段和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以重庆红池坝景区为研究区域,以景区核心景观—中山草甸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为目标,选取植被现状、坡度、用地现状、高程及土壤水分状况5个评价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将景区用地分为4类,即:草甸景观保护区、草甸景观游憩区、草甸景观缓冲区、草甸景观背景林区。并对4类用地从保护、恢复与利用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植被群落稳定与否是衡量植被恢复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群落研究是植被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红层边坡植被恢复已有十多年,但坡面植被恢复的理论依据现在还不成熟.文中浅谈了植物群落特征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相关理论,这对指导今后的红层地区绿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龙飞  何运祥 《施工技术》2012,41(15):103-105
河道边岸第四纪松散堆积土坡,其结构疏松,力学强度低,极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造成边岸侵蚀。土袋结构可以加固边岸、增强边坡的抗冲能力。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植被可以在土袋中生长繁衍,重建群落。土袋护坡结构可同时解决边坡稳定和植被恢复两大难题。主要介绍了土袋护坡结构的基本组成以及施工技术,包括基础施工,土袋结构施工以及植被的选择与施工。  相似文献   

16.
调查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煤矸石堆积地植被特征,比较分析2种不同恢复方式以及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植被恢复状况。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共统计植物69种,隶属35科63属,其中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为优势科。自然恢复样地植物共25种,隶属17科24属;人工修复样地植物共63种,隶属32科58属。自然恢复群落中臭椿、榆树、荆条的重要值较高,是群落的建群种;人工修复的群落中榆树、油松的优势明显。草本层中猪毛菜、地肤、野古草、紫苜蓿和白莲蒿属于恢复的先锋植物,且在群落中优势地位明显。随着终止排矸年限和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将增加;人工修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整体高于自然恢复群落。提出煤矸石堆积地适生植物材料的选择原则,通过优势度等指标筛选出符合植被恢复要求的植物材料,构建恢复植被群落模式,并总结出适合煤矸石堆积地的立地条件改良技术和植物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潮州供水枢纽工程需要大量的土、石方,施工期间采石取土破坏了料场原有地表植被,将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对料场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恢复设计,是防治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相似文献   

18.
建筑边坡生态防护在稳固边坡表层土体,提高边坡稳定性的同时,重建了边坡的生态群落,从而使得边坡与建筑相得益彰。概述了建筑边坡生态防护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基本原理,通过福建地区的工程案例介绍了生态防护技术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施工技术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乡村生态状况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需求展开研究,调研了28个乡村共256个植物群落样地,分别进行了科属种构成和生活型分析;通过群落聚类,划分出47个群落类型和8个植被型,分析了植物群落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物种生物多样性分析,并将长三角乡村植被特征与城市区域和自然区域的植被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群落保育和生态美学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长三角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构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林下空间的定义入手,讨论了林下空间的主要功能以及主要乔灌草的配搭形式。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的三处不同类型的林下空间为样本进行分析,探讨了现有林下空间存在的不足和提升方式,提出了通过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和一些必要的设施营造出丰富的生态群落、植物群落,优化它们与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