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荣新 《人民长江》1992,23(7):14-19
丹江口水库汉江回水区从神定河至罗汉滩长85.45km。建库前共有12处分汊河段;建库后由于水力条件的变化逐渐变成单一河槽,且泥沙淤积增加,形成新的边滩和主槽,然后变化趋缓,直至相对稳定。据实测资料判明,建库后的回水段可划分:悬移质淤积段3个,沙质推移质淤积段3个,卵石挟沙淤积段2个,卵石河段4个。各种淤积段有其演变的特点。建库前后影响汊道演变的因素有地形条件,水位运用,来水来沙,泥沙淤积四个方面。通过分析,得出结果:水库变动回水区分汊河段具有向单一河槽演变的倾向性;水库汊道演变有淤汊和堵汊两种形式,淤汊有一定的稳定性,堵汊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汉江回水变动区河床演变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了(1)汉江回水变动区河谷地貌特点及对河道形态的影响,(2)典型的山区河流来水来沙特性,(3)在蓄水后水库调度及淤积分布等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建库后汉江干流回水变动区纵横剖面变化,再造床过程中河道形态的演变、年内的冲淤变化及河床地貌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初步归结出河床演变的几个特点:1.坝前水位的调度是回水变动区河床演变的控制性因素;2.堆积过程是河床演变的主导;3.河床显著细化,泥沙沿程分选强烈;4.库区弯曲狭窄、纵泓剧烈起伏的地质地貌条件对河床变形的影响显著;5.河床变形对水流的影响强烈,同时出现一些新的流态,6.回水变动区每年都经历“汛期淤积、枯季消落冲刷和汛初充水冲刷”的“一淤二冲”的变形过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淤积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根据丹江口水库建库21年来的实测资料,对库区沿程的泥沙冲淤和河床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库区沿程泥沙冲淤的三个特点,即:(1)库尾卵石库段在枯水期尚无明显的淤积现象;(2)中上段的沙质推移质淤积区内的滩险河段的航道条件有明显改善;(3)常年回水区悬移质泥沙淤积区内沉降固结,使有效库容的使用年限明显增长。本文还总结了库区沿程纵、横剖面的淤积塑造持点。从汉江库区的河床演变特点看出,建库后是一个淤积重新塑造河床过程,它是在建库前的山区性河谷条件下,入库水沙按照水库调度运用的控制条件,遵循不平衡输沙的淤积规律重新塑造河床。水库淤积重新塑造的河床河型简单,具有单一河槽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库区淤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水沙输移条件,入库水沙受人工调度控制,进入了水库淤积重新造床过程,自建库至 2003 年,入库沙量 98 %以上都淤积在库内,其中有 85 %的淤积量都分布在干流库区内 , 出库的泥沙也都是异重流冲泻质。根据丹江口水库历史及近期资料,对汉江干流库区纵、横、垂 3 个方向的淤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三峡水库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库后的库区河床是水库淤积重新塑造的河床,其河势不仅与冲积河道有明显不同,而且与原来的天然河道也有很大的差别,具有水库与河道的两重性。由于各年坝前最高及最低水位运用不同,因此,各年的回水变动范围也不固定,其泥沙冲淤的范围及强度也有所不同。为了了解其冲淤特性,利用丹江口水库运用36年来实测资料,通过计算分析认为:变动回水区在年内具有汛、枯期两大造床期,泥沙冲淤具有两冲一淤的周期性冲淤特点,沿程遵循由不平衡输沙至平衡输沙的冲淤规律。变动回水区的淤积是自上而下逐段发展,动平衡库段也是自上而下逐渐发展;在动平衡库段内,消落期沿程只有顺直及弯道(狭谷)2种相间的单槽河型,最终变动回水区淤积河床向着均匀形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刘家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的河段地形特征和历年河床质泥沙粒径级配资料,分析了变动回水区河段淤积和冲刷时,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的沿程变化和历年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变化过程,并指出粒径分布由粗变细的转折点在变动回水区寺沟峡峡口处.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建库前后河道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和泥沙冲淤规律及其对航道和港口的影响,铜锣峡峡谷建库前后的壅水作用。并通过对已建丹江口水库变动回水区原型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与建立油房沟河段实体泥沙模型,进行较长系列水文年建库后高水位条件下的验证与预报试验研究,检验了三峡水库库尾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水库修建后,改变了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沙输移条件,入库水沙经多年人工调度运用,形成了一定的水库冲淤规律。以往研究成果分析仅至2003年,为了对近期水库淤积情况进行了解,根据2003,2009,2011年丹江口水库断面测量资料,利用断面法进行淤积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汉江干流库区的纵、横、垂3向的淤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淤积速度较以往减缓;淤积部位仍是宽阔段淤积多,狭谷段淤积少。  相似文献   

11.
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下伏卵石层对河床调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二十余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过程中下伏卵石层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沙质河床中存在着下伏卵石层的情况下,卵石层的暴是使河床下切受到报制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卵石层的暴露,河床糙率将急剧增大,局部河床将不得不采取加大比降的方式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查勘、坑测、散点、剖面描述、断面床沙取样、岩性分析等方法,对金沙江溪洛渡水库变动回水区80km范围内的河床组成进行了调查,不仅取得了地质、床沙等大量原型观测资料,而且从空间和平面分布上查明了测验河段内床沙分布及级配组成情况.该勘测调查成果为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水库调度规程研制及泥沙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查勘、坑测、散点法取样等方法,对金沙江白鹤滩水库变动回水区95km范围的河床组成进行了勘测调查,从立体空间和平面分布查明测验河段内床沙分布情况及级配组成情况。该成果可作为白鹤滩水库调度及相关泥沙问题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原型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变动回水区重点河段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这些河段均出现累积性的淤积.就空间分布而言,累积性淤积部位主要出现在弯道凹岸缓流区等处,可见水动力影响为淤积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水来沙条件与水库运行是变动回水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坝前水位调整使得各河段常表现为蓄水期淤积,消落期冲刷.同时随着非汛期坝前水位的逐年抬高,累积性淤积区也随之向上游拓展.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蓄水以来汉江中下游河床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长江》2021,52(12)
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河床发生了显著调整。为了加深对水库调蓄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河床整体冲淤规律的认识,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洪峰削减,枯水期流量增大,中水期延长,径流年内分配更加均匀,坝下游输沙总量大幅度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径流年内分配更趋均匀,坝下游输沙量进一步减少。1978~2020年,丹江口至河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了10.75亿m3,冲刷强度自上而下逐步减小;中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仍是冲刷发展最为剧烈的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至襄阳河段洲滩变化较大,江心滩面积有所淤长且整体下移;襄阳至碾盘山河段洲滩、汊道基本稳定,河道游荡性减弱;碾盘山至仙桃河段深泓线横向摆动频繁,洲滩冲淤变化较为剧烈;仙桃至河口河段河床演变强度相对较小,但局部弯道有裁弯取直现象发生。分析成果可为汉江中下游防洪减灾、规划设计、河道治理、采砂管理、航道整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俊 《陕西水利》2007,(4):30-31
安康火石岩水库自1982年建闸蓄水以来,使汉江下游河道的水文、泥砂、河床特征等较蓄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就现有资料和运行实践对河床演变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为下游城区的域堤建设、防洪度汛、砂石开采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铜锣峡河段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水库铜锣峡河段泥沙模型进行了正常蓄水位160m,170m,175m及180m方案的浑水试验;该河段分别处于各种方案的变动回水区上、中、下段位置。文中综合分析了这些试验成果,认为变动回水区内各河段悬移质泥沙淤积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汛期壅水高度,因此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是解决变动回水区航道、港口泥沙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建库后卵石推移质主要淤积在回水末端附近和变动回水区上段,应针对不同河段特点实施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根据1985年10~11月丹江口水库坝下游河道全面查勘和河床质沿程取样所收集资料,结合以往河床质资料,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坝下游河道的粗化与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皇庄以上河段,全长240公里,建库前为代有游荡特性的分汊型河河道。汉江在丹江口以上,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过丹江口后,进入山前丘陵平原区,河谷逐渐放宽,光化以下可达10公里以上。但河谷不对称,丘陵阶地断续出现,沿途形成节点,至皇庄共形成节点24处,因而河道的平面形态呈宽狭相间的藕节状。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