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继峰 《治淮》2004,(1):13-14
治理淮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治淮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国家将继续增大对水利的投入,把淮河治理和南水北调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进一步解决淮河治理问题.会议的召开为山东省治淮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山东省将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各项治淮建设,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工程防洪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治淮》2009,(1)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开展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开创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先河.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新中国第一轮治淮高潮.1978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使淮河治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水利部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建设总目标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做好年度治淮建设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1,(11)
淮河研究会、《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征文活动今年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重新唤起了社会对治淮工作的重视。治理好淮河,是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快淮河的治理,许多关心淮河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治淮献计献策。为了交流各界人士对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及建设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深化对淮河的研究工作,并使其应用到治淮工作中去,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与《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为主题的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形式、角度不限,题目自拟,但要求主题突出,文理通顺。  相似文献   

5.
王飞  郑朝纲 《水利发展研究》2011,(11):I0002-I0003
"十一五"时期是治淮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淮河治理的一系列重要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治淮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迎来了治淮事业  相似文献   

6.
吴贵勤 《治淮》2011,(7):5-6
2010年6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治理淮河作了部署。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治理淮河面临大好机遇,抓紧抓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前期工作是关键。进一步治淮前期工作单项多、涉及范围广、协调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7.
王建武 《中国水利》2005,(18):28-29
淮河流域地理和气候的特点决定淮河治理的特殊性.河南处于淮河上游,其淮河治理的速度和成效对治淮大局至关重要.河南治淮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8.
去年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太湖会议,要加快治淮步伐,这是治淮历史的新里程碑,出现了第二次治淮高潮。淮河流域和社会上有识之士都非常关心治淮事业,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治淮历史和现在的治淮进程。为此,对《治淮汇刊》有关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950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具体承办治淮工程建设,当年冬天即开展轰轰烈烈的治理。1951年出版《治淮汇刊》第一辑,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汇刊》题字。《治淮汇刊》是把治淮工作中的大事和重要成果逐年记载下来,是年鉴性质的内部资料刊物,它辑录已经形成的文献和资料,每年刊出一辑。其目的既是为搞好当前治淮工作服务,亦是日后  相似文献   

9.
张海钦 《治淮》2004,(1):8-9
历尽沧桑的淮河,在2003年又经受了大水的洗礼. 淮河大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目,治理淮河也再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治淮会议对今后淮河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治理淮河将成为继长江、黄河治理之后水利建设新的热点.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省也迎来了治理淮河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钱敏 《中国水利》2012,(24):45-46
2012年淮委认真贯彻党中央治水方针政策,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按照进一步治淮的战略部署,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有序推进治淮各项工作圆满完成2012年主要工作目标. 一、把握机遇,全面推进进一步治淮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冶淮的目标和要求,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进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1.
<正>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对新一轮治淮工作作出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保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举措,是淮河两岸人民的福音,是有力有序推进新一轮治淮建设的动员令,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征程。承前启后,开启淮河治理新征程。近60年来,党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利》2003,(21):26-27
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奋力抗洪,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取得了防汛抗洪抢险的重大胜利.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灾后重建和加快治淮建设工作,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河南省决心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认真搞好灾后重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掀起治淮新高潮.……  相似文献   

13.
吴存荣 《治淮》2004,(1):9-11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今后5年治淮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要求.目前,安徽省治淮工作已全面展开,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钱敏 《治淮》2011,(2):4-1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治淮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治淮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治淮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淮河进一步治理,为流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一、"十一五"治淮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五  相似文献   

15.
汪绪武 《治淮》2005,(3):25-26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治淮事业的发展,把治理淮河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治淮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当前的治淮工作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开展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开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先河。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新中国第一轮治淮高潮。1978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使淮河治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经过淮委和流域四省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治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大规模治理淮河是从1950年开始的.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第一次治淮高潮.  相似文献   

18.
钱敏 《中国水利》2003,(23):24-25
2003年10月28~29日召开的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是新时期治淮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决定把淮河治理作为近期全国水利工作的重点,加快治淮工程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治淮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治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是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大事.面对繁重的治淮任务,治淮人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紧紧抓住新的机遇,担当起治淮的历史责任,努力开创治淮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杜红志 《治淮》2012,(1):4-5
新年的曙光使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已经过去的2011年是治淮史上一个让人难忘的纪年,承载了新中国治淮60年厚重积淀的治淮人,在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加快各项改革的步伐,全力推进治淮事业新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为进一步治理淮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完成19项战略骨干工程后,淮河治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千里淮河春潮涌动,新一轮治淮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袁国林 《治淮》2001,(2):3-4
回顾治淮50周年辉煌成就,感慨万分;展望治淮未来50年,思绪万千。 淮河在我国七大江河中是一条不大的流域,但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域,历朝历代都把淮河的治理纳入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中,这是由于淮河流域的经济、地理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淮河又是在我国大江大河治理中比较困难的一条河流,许多有识之土提出过治理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