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4):48-51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远古玉文化在古代国家宗法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从历代礼祭活动中遴选出两个重要礼典——郊天和封禅,详细阐述了郊天与封禅礼祭中的用玉礼制,并分析了玉器在宗法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远古玉文化与中国古代国家统治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玉文化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国的玉文化有8千年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还要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两种器物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是青铜文化,但是它在清代以后就逐渐消退了;一种是玉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直以来,研究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各个时期的玉器所承载的文化都是研究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与近代玉文化的研究论述,专家学者的著述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探讨关于中国当代玉文化的现状与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玉文化产品如何走向国际市场。1.承前启后——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中国玉文化,传承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是因为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浩瀚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玉的美和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画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北朝至元代供养人所着祷褶的形制特点、穿用人群和演变方式。通过查证史籍、对比同时代其他石窟和墓葬遗存的类似人物形象,笔者认为祷褶是指一种上短衣、下长裤的搭配组合。衣裤的具体形制因朝代、地域、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稍有不同。人们根据当时实际的生产生活、礼仪制度等需要,对祷褶的款式进行了变形和修改。祷褶在古代中国的流行和演变体现了服饰实用性和礼仪性方面的斗争和妥协,还可看出汉族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以<红楼梦>原著为基础,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先导,以文化创新和学术创新为切入点,对<红楼梦>的玉文化背景、玉美、玉神、玉宝、玉德的观念以及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运用、贡献,从玉学、玉文化的新观点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定位,提出<红楼梦>的灵魂是玉、是一部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经典文学名著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以《红楼梦》原著和新、旧红学家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先导,以文化创新、学术创新为切入点,对已经问世二百多年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玉文化背景、主线、纲目结构作了综合分析;对玉美、玉神、玉宝、玉德观念在《红楼梦》中的表现特征进行详尽的阐述;对《红楼梦》中的中国玉文化的写作特征进行了评论和定位。提出《红楼梦》的灵魂是玉,是一部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经典文学名著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谷娴子 《中国宝石》2009,(4):204-205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清朝以前的中国古代玉文化都以和田玉为核心载体,自翡翠于明代传入中国,并于清代开始逐渐因皇家的青睐而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中国玉文化就涵括了和田玉和翡翠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刘国祥 《中国宝石》2003,12(1):196-197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时间最久远的民族,玉文化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奠基石.随着中国考古学框架体系的建立,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数量的增多,对中国玉文化起源的探索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表明,中国古代用玉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为止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对该文化玉器类型、雕琢工艺、用玉制度及相关背景资料的深入了解,无疑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洗礼,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国玉文化,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玉文化推广展&#183;菜百典藏&#183;施禀谋玉石画展”于2009年11月4日-8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如期举办。  相似文献   

9.
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唐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中外文化交流、创新型玉器取得的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唐代玉器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创新形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趣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唐朝在中国玉文化重要转折时期,改变上古玉器以“礼玉”、“葬玉”为主的传统,推陈出新,开创以创新写实、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中国玉器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历史作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开放基础,为促进中国玉器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家具在设计与运用中彰显着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也正因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独一无二性渗入明代家具中,才有了中国家具史上独具特色的家具种类。二者相结合构成了独具中华魅力,体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明代家具。明代家具作为礼仪的载体,彰显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文章通过梳理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发展脉络,进而通过举例分析明代家具在陈列摆设及其造型、材质、装饰和功能等方面的传统礼仪文化,论述了明代家具中礼仪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汉王朝在中国玉器进入封建社会所造就的第一个高峰期取得的成就为基础,以思想理论创新、学术文化创新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阐述了汉代玉器的国家礼制玉衣制度、丧葬观念及神鬼思想等主要特征,对汉代玉器的玉德观念、吉祥文化的历史风貌及其哲学价值,以及儒道融合对玉器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在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学术思想、以“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玉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汉代促进中国玉文化历史性的飞跃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贡献作了评说。  相似文献   

12.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1):40-43
阐述了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的三大特征,即:汉承秦制、汉继楚绪、独尊儒术。通过对出土的汉代玉器在形式和意义上表现的分析,指出:汉代三大政治文化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就此意义上,对汉代玉器分类作了简要的归纳。  相似文献   

13.
何松 《珠宝科技》2008,(5):54-61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中华玉文化与人文奥运的理念为切入点。用科学的态度,求实的观点,从地质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玉文化诸方面详细介绍了玉出昆仑的中国首选国石和田玉,中华文明的载体“奥运会徽·中国印”,“金镶玉奖牌”所代表的中华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对“人文”概念、基本涵义、人文精神、人文内涵、存在形式、指导作用、自然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人文”与“文化”的涵义演变,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指出“文化”(中华玉文化)与“人文”(人文奥运)不可分,是形影不离的,是文化艺术与人文内涵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对中华玉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天生具有的渊源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以玉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中实现了前无古人的中西合璧,成为国际奥运史上有特色,高水平,最成功的一届体育和文化盛会,而永载奥运史册。  相似文献   

14.
谈中国国石·和田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国石的评选 ,阐述了我国新疆和田玉作为当之无愧的国石的理由 ,即 :新疆和田出产的玉 (透闪石——阳起石质 )因具有最早的开发利用历史、优异的物理性质、博大精粹的玉文化、广阔丰富的资源量 ,而久负盛名。并指出 :和田玉类制品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特殊载体 ,而且对中国的地方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因此 ,和田玉被选为国石是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15.
谈中国玉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松 《珠宝科技》2004,16(6):29-36
以中国八十多年来考古工作成果为切入点,以新石器时期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址中已发掘出土的20余万件古玉器为实物证据。从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岩石学、古人类学、宝石学、文博学、玉文化诸方面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国玉器时代是否存在和产生的条件进行了综合科学的分析、判断及研究。确认了在中国古代文明孕育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存在玉器时代。  相似文献   

16.
论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6):37-42
夏、商、周三代文化上的一体性决定了三代玉器的总体特征,并且必定是共同点大于异同点,可谓之:“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以三代玉器共同的时代特征为主线,阐述了三代玉器在神权政治、国家礼仪及生活实用方面的三大共性特征,并以更翔实的资料分别分析了夏、商、周三代文化遗存中玉器类的典型特征。指出:中国古代玉器自诞生以来走过了漫长而光辉的道路,而三代玉器逐达顶峰之盛,其为后代玉器的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力,并在客观上规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古史传说的角度看史前玉器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3,15(5):27-30
为了全面探求中国玉文化的渊源,对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三大变革与相应考古玉器作了探讨。认为:史前玉器中的玉律管对产生我国最早的音律和度量衡制起着重要作用;考古玉器诸多实物的品种、形制、结构及用玉习俗都反映了氏族图腾以至史前政治中的玉崇拜的盛况,是实行“绝地天通”举措以后社会变革的重大成果。指出:史前玉器的高度发展加速了我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