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绍龚嘴水电站对大坝4台机组闸门启闭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的改造,将1F、2F、3F、4F机组进水口工作闸门电气控制系统原有的集中控制方式改造为单机、单屏控制,实现了对各机组电气控制系统的独立检修和消缺,从而避免误操作,提高机组安全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水轮发电机组进水口工作闸门在水电厂的水力机械保护中是最后一套保护.其动作的可靠性影响着整个电厂和防洪的安全。因此对闸门控制回路改造必须从高度安全与机组控制的兼容性问题等方面考虑。从其改造的必要性、改造设计方案、工作原理及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如何提高进水口工作闸门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水轮发电机组和压力钢管的重要保护设备,机组进水口快速工作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峡电站单机容量巨大,进水口快速工作门在事故情况下的正确动作将直接保障三峡机组的安全.三峡电站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了可靠有效的快速闸门.文中主要介绍了三峡电站进水口快速工作门的结构配置、控制系统、控制方式、日常运行操作及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法.经过运行实践检验,三峡进水口快速工作门动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对乌江渡水电站机组进水口快速闸门控制提出了改进构想: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C)和旋转编码技术,实施对闸门自动提升和闸门位置信号的远传,使闸门工作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5.
阎超 《水电厂自动化》1999,(A74):35-38,
本文介绍了岩滩电厂进水口快速闸门控制系统的改造情况,对以PLC为控制核心的新型快速闸门控制系统的配置、结构、功能、特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电站快速闸门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小浪底电站快速闸门控制系统的结构配置、控制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小浪底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控制系统由接触器屏、控制屏、角度编码器、液压电磁阀以及各自动化元器件等组成。经过近1年时间的运行,闸门动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水电站机组进水口快速闸门要求其在水轮发电机组出现事故时能够快速下落截断水流以保护机组。为保证该闸门启闭运行的可靠性和结构的安全性,从快速闸门布置、关键结构设计优化等方面对某水电站工程快速闸门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闸门结构进行了三维空间静动力学特性分析以及特征值屈曲分析,确定了符合该工程运行要求的合理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的机组进水口快速闸门设计与结构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进水口快速闸门是水轮发电机组和压力钢管的重要保护设备。为深入研究水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人员对水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运行风险的把控能力,保证发电机安全稳定运行。在对某水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的金属结构、控制系统及液压启闭原理深入研究基础上,对该水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固有风险及检修维护风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十三陵蓄能电厂上池进出水口闸门,自投产以来一直处于锁定状态,为了确保电厂水道和地下厂房的安全,使上池进水口闸门正式投入运行,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采用PLC逻辑控制代替了原有的手动机电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系统控制灵活,可不间断地监视闸门的位置,不仅可以判断出闸门的卡滞、飞车和接触情况,还具备了下滑自提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确保了上池及厂房的安全。上池闸门动作正确率达到了98%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平原水库泄水涵洞的进水口水头损失和闸门处流量系数进行分析,提出了涵洞进水口水头损失和闸门处流量系数的经验公式,推导并总结了由平板闸门控制的泄水涵洞流量系数公式,并提出了计算了泄水涵洞流量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灌溉水温、供水水质以及水库下游水生态发展的要求,目前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中逐步要求采取分层取水措施。通过对常用分层取水口结构优缺点的比较,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分层取水口结构,具有结构简洁、控制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工程造价低等特点。该新型分层取水结构以叠梁门分层取水口水工结构为基础进行体型优化,结合浮式取水口和机控斜卧式闸门控制设备特点创新设计出新型闸门——以半圆形连体闸门和串联闸门作为控制设备。经模型试验验证了应用该新型取水口的可行性,并在重庆玉滩水库重建工程中得以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新型分层取水结构能够在中型水利工程中的任意水位条件下取表温层水,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该取水结构在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水温分层物理模型,针对传统叠梁门、叠梁门+水平帷幕、进水口前置帷幕三种结构的分层取水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了分层取水结构型式对取水水温的影响,并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取水结构上游拖曳层的厚度、垂向位置、水温及流速分布,是影响分层取水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叠梁门由于受门顶以下拖曳层的影响,底部冷水进入,取水效果相对较低;通过在门顶设置水平帷幕,阻挡下部低温水爬升,有助于提高取水效率;通过在进水口上游库区设置隔水帷幕,该取水断面表层温水拖曳流速增大,底层冷水拖曳流速减小,使取水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上述试验结果为分层取水建筑物结构布置的优化改进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芦苞水闸闸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建设意义、结构特点、构成功能 以及系统防雷安全措施等建设情况,并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简述了建设过程中的 一些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水库下泄低温水将影响库区下游水生生态系统,而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则是解决电站引起的下泄水温问题的有效手段。依托实际工程,本研究建立了三维水温-水动力数学模型,对进水口水力特性与下泄水温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论证了不同取水高程条件下叠梁门分层取水运行的可行性及下游取水水温规律,分析了分层取水对下游灌区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叠梁门取水高程是影响分层取水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取水高程的确定又与进水口水动力特性密不可分,相比于叠梁门门顶水头,中小型工程进水口结构体型对分层取水进水口系统水动力特性影响更甚;增大叠梁门与门库前置墙间距是改善进水口水力特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结合叠梁门分层取水水力特性及取水效果,提出了叠梁门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电厂的水头、压力钢管直径以及黄河多泥沙的特点,决定了其机组的进水主阀不适宜采用蝴蝶阀和球阀,为此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进水阀--筒型阀。主要介绍筒阀及其和机组调速器系统共用的油压装置控制系统的构成及控制原理,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万安水电厂进水口事故闸门滑块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英  刘万平 《西北水电》2012,(Z1):224-228
进水口事故闸门是水轮发电机组的重要保护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紧急情况时切断水流,防止事故扩大。针对万安水电厂进水口事故闸门不能动水落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改造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电站进水口采用叠梁门型式分层取水方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1:21.05的水工模型对大石峡水电站叠梁门分层取水进水口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不同叠梁门高度取水时,进水口的水流流态、叠梁门体的压力分布、叠梁门顶及竖向流道的流速分布、进水口段总的水头损失系数等。试验结果表明:电站进水口设置叠粱门后,叠梁门顶水头大于18.0 m时不产生有害吸气旋涡,门体压力分布接近静水压力分布;进水口段的水头损失在1.17~1.30 m之间;靠近叠梁门门顶部位的水流流速较大,表层水流流速较小;叠梁门后不同高程竖向流道的水流流速接近于梯形分布,主流偏于进水塔靠下游挡墙侧。在进水口设置叠梁门进行分层取水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选择天津滨海地区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夏季对水库不同位 置取样,分析水体 pH 值和主要咸化指标溶解性总固体(TDS)及 Cl ?质量浓度,研究北大港水库不同位置水质咸化 的变化规律,对水库咸化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沿着水流方向自西向东,TDS 和 Cl ?质量浓度呈现“水库上游 闸>水库下游闸”的分布特征,而 pH 值正好相反,沿着水流方向水体咸化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北大港水库水体 各指标在垂向分布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混合型”水体,多分布在水库水流上游西侧进水闸口(南岸进水闸、赵连 庄闸、马圈进水闸、大港农场闸和刘岗庄闸),水库东南部的沙井子闸以及东北部的出水闸(十号调节闸和排咸 闸);“分层型”水体,TDS 和 Cl ?质量浓度在垂向上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三号泄水闸最具代表性。沉积 物盐分释放对水库咸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杜贵 《江淮水利科技》2023,(6):13-18,48
针对具有一定景观要求的蓄水控制闸闸型方案决策存在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评价指标与性能准则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恒湖现代农业科技园蓄水控制闸为例,从河道行洪、运行维护、景观协调、水闸淤积、可比投资和施工要求6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一套适用于相应控制闸闸型方案评价与决策体系,该体系基于指标比较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后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各类闸型的综合得分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研究表明:所建立的蓄水控制闸方案评价体系能够较全面反映控制闸基本功能特性和对外部条件的适应性;采用AHP法能够在综合考虑蓄水控制闸多项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分作为评判依据以少量数据信息获得较为可靠的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