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非热杀菌技术可有效保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在食品加工领域广受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超高压技术(UHPP)、高压脉冲电场技术(HIPEF)、电子束辐射杀菌、高压CO2杀菌(HPCD)技术等非热杀菌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非热杀菌技术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食品加工中都在采用传统的热杀菌技术,这一技术既能够杀死大量的微生物,也能很好地控制杀菌程度,但热杀菌技术必然要满足高温条件,如此一来就容易导致食品色泽、营养等出现变化,在此基础上逐渐又出现了新型的热杀菌以及非热杀菌技术,既确保了食品的安全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食品的天然特质。对此,本文主要从热杀菌技术与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热杀菌技术传统热杀菌。在传统热杀菌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氏杀菌技术,该  相似文献   

3.
杀菌是食品加工中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高效杀菌同时又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色香味的杀菌技术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热杀菌技术、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及化学杀菌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在食品表面与包装材料、果蔬肉类保鲜等领域应用研究进展,为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污染控制与预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旨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杀菌是食品加工中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高效杀菌同时又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色香味的杀菌技术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热杀菌技术、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及化学杀菌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在食品表面与包装材料、果蔬肉类保鲜等领域应用研究进展,为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污染控制与预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旨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食品加工中的非热杀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热杀菌技术是食品加工中的一类崭新技术,它可克服传统热杀菌的不足,有效地保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可以更好地保护食品的色、香、味.文章主要介绍了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超高压杀菌、辐射杀菌、超声波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声光动力技术是在光动力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对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文综述声光动力非热杀菌技术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声光动力非热杀菌技术发展及亟需解决的技术瓶颈,旨在为非热杀菌技术应用于健康食品的保鲜保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预制调理食品顺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潮流,让传统的中式菜肴实现了烹饪工业化、菜肴商品化以及行销全球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超高压技术是一种新型非热加工技术,可用于食品的杀菌、灭酶和改性等,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和改善食品的营养、色泽和风味。介绍了调理食品和超高压加工技术,并分析了超高压技术在调理食品不同加工阶段的应用研究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超高压技术在预制调理食品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食品非热杀菌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食品非热杀菌技术系指不使用热能杀死食品中微生物,最大限度保持食品原有营养、质构、色泽和风味的一类新型杀菌技术;该文重点介绍超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等离子体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等非热杀菌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冷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非热杀菌技术,已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关注。该技术具备低温、短时、破坏性小、无残留等优点,目前在食品杀菌中已得到快速的发展。与传统的热杀菌技术相比,能够极大地减少食品杀菌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耗,改善产品的色泽和风味,有效地解决热敏性食品的杀菌难题。该文综述了冷等离子体的杀菌机理、食品表面及包装材料的杀菌、净化废水、表面去污等领域应用研究进展,为冷等离子体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鲜湿面因爽滑筋道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造成的货架期短的问题制约了生鲜面规模化发展。非热杀菌技术具有安全、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杀菌保鲜中。该文主要阐述包括微波、辐照、臭氧在内的非热杀菌技术对生鲜面中微生物的杀菌效果及对生鲜面的保鲜效果,以及其他非热杀菌技术,例如低温等离子、紫外、脉冲强光对生鲜面中微生物的杀菌效果,并对微波、辐照、臭氧这3 种非热杀菌技术在生鲜面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比,对非热杀菌技术在生鲜面中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对延长生鲜面的货架期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热杀菌技术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及肉制品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来源,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传统热杀菌方式虽可有效灭活微生物,但会对肉及肉制品的营养及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可避免传统热杀菌技术造成的食品品质劣变问题,成为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行业的研究现状、特点及作用机制,着重讨论其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非热杀菌技术在肉及肉制品加工中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肉及肉制品保鲜及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冷链生鲜食品及外包装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远程传播载体,增加了病毒通过“物传人”的感染风险。非热杀菌技术是一类新型杀菌技术,无需热能消耗即可杀灭食品中有害或致病微生物,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传热相对较慢和对杀菌对象产生热损伤等缺点,将该技术应用于生鲜食品中不仅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还能在食品保鲜和延长货架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适用于冷链环节中生鲜食品表面及外包装的非热杀菌技术,包括化学消毒剂、紫外线辐射、臭氧消毒、低温等离子体等,并从不同非热杀菌技术的工作机制、对病原体的灭活作用、对冷链过程中生鲜食品的保鲜效果进行阐述,以期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冷链生鲜食品中的杀菌消毒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保障冷链生鲜食品安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非热杀菌技术特点及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热杀菌技术是指利用非加热的方法杀灭食品中特定的致病微生物,使微生物的总量符合标准的杀菌技术。该技术具有产热低或不产热,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的香味、色泽和营养成分的特点,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影响产品品质的缺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杀菌、微波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声波杀菌以及辐照杀菌五种。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上述五种非热杀菌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对肉品质的影响,并对非热杀菌技术的未来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4.
白妍  葛雨珺  向迎春  李苑  丁甜  胡亚芹 《食品科学》2019,40(15):314-322
传统热杀菌会对食品品质产生不利影响,造成食品颜色变化、产生异味、营养损失等不良后果;非热杀菌技术是食品工业新型加工技术,处理过程中可以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对食品的色、香、味以及营养成分影响较小;同时有利于保持食品中各种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要求。芽孢在加工过程中抗性强,在食品中萌发和生长的潜力较大,因此,利用低热或非热灭菌技术对芽孢进行灭活是当前食品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课题。本文综述现有非热杀菌技术(如高静压技术、高压CO2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紫外辐射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技术等)独立处理或与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对芽孢灭活的效果及其机理,着重讨论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以及芽孢灭活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生产安全食品、减少不同种类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即食肉制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其品质和安全。传统热杀菌技术虽然能有效灭活微生物,但会对即食肉制品的营养和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非热杀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该技术处理温度低,对食品的风味、色泽和营养成分影响较小,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造成的食品品质劣变问题。目前,在即食肉制品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有超高压、辐照、紫外照射、脉冲光照射和冷等离子体。本文综述上述5 种非热杀菌技术对即食肉制品的杀菌作用及对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即食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固态食品的杀菌是食品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保证杀菌过程的节能、高效、安全,近年来,围绕电磁波和等离子体等太空极端环境中的两大物理学现象涌现出一系列新兴物理杀菌技术,其中包括以催化式红外、微波、射频等为代表的热物理杀菌技术和以光动力、脉冲强光、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冰、包装内低温等离子体等为代表的非热物理杀菌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可适应不同形态、不同组分特征的固态食品的表面或整体杀菌。重点梳理了相关技术的核心问题和最新应用研究,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固态食品物理杀菌技术的主要研究任务:1)深化物理杀菌技术的机制研究。以不同的固态食品基质环境为基础,探明不同的食源性微生物在不同物理场胁迫下的响应机制。2)推动多物理场耦合的杀菌关键技术攻关。根据不同的固态食品物料特征,协同多种各具特色的新兴物理杀菌技术,在杀菌有效性和食品品质减损之间建立平衡。3)突破物理杀菌关键装备的制造瓶颈。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攻克物理杀菌关键装备研发的卡脖子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制造成本。4)促进包装内物理杀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根据固态食品生产的真实场景,促进包装内物理杀菌技术装备的研发,避免杀菌后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