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断面软弱围岩采用普通台阶法开挖若支护不及时拱部容易出现垮塌现象,从而导致施工进度缓慢,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隧道开挖施工必须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对质量、安全、进度进行控制。以杨柳垭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了大断面软弱围岩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的施工工艺、施工参数以及施工措施,有效地对隧道开挖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甘孜硬梁包水电站超长引水隧洞工程为依托,采用三维FLAC3D数值模拟,对不同施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开挖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发现蚀变岩隧洞上半洞开挖,以拱顶沉降为主,建议加强拱顶沉降监测。塑性区最大深度在拱肩位置,成为失稳的关键部位,需确保拱肩锚杆的施工质量。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预留核心土法塑性区厚度6 m,最大变形为55 mm,台阶法开挖塑性区厚度15 m,最大变形为102 mm。因此确定预留核心土法为合理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围岩软弱破碎、地下水渗漏量大、浅埋隧洞及水下大断面开挖的特点,采用从地表预先灌浆、洞内超前预灌浆、从地表往下打锚杆预先锚固、洞内超前锚杆、超前管棚支护、先墙后拱法分部开挖、分部分台阶开挖、喷锚支护跟进掌子面等工程措施和施工方法。依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施工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采用,灵活调整喷锚支护参数。变形监测指导施工。洞内没有发生任何塌方。  相似文献   

4.
一、钻眼爆破法掘进技术的发展 (一)由部分掘进向大断面和全断面开挖发展自从19世纪20年代英国修建第一座铁路隧洞以来,隧河掘进多采用分部开挖法,即导洞先进,再逐步扩大。随着钻孔机具、装渣机械、段发毫秒雷管、锚喷支护的发展,逐步打破了惯用的分部开挖方法,向大断面、全断面开挖过渡。近年来国外在新建铁路隧洞时多采用这种施工方法,如日本新建的铁路复线隧洞,断面较大,地质复杂,采用了先进上导坑、钢拱支护、先拱后墙  相似文献   

5.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尾水洞出口段开挖施工针对围岩软弱破碎、地下水渗漏量大、浅埋隧洞及水下大断面开挖的特点,采用从地表预先灌浆、洞内超前预灌浆、从地表往下找锚杆预行锚固、洞内超前锚杆1超前管棚支护、先墙后拱法分部开挖、分部分台阶开挖、喷锚支护跟进掌子面等工程措施和施工方法。依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施工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灵活调整喷锚支护参数,并采用变形监测指导施工,洞内未发生任何塌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隧道开挖的关键性和难点,并针对具体工程情况提出了非爆破法施工和悬臂掘进机施工等方法。针对不同的围岩特性,文中详细介绍了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和上下台阶法开挖的步骤和技术要点,以及悬臂掘进机施工的工艺流程。文中还提出了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质控措施,包括洞挖质量控制、爆破质量控制,钻孔、灌浆施工技术和隧洞支护质量控制等方面,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求适合软岩浅埋隧道的施工工法,以某软岩浅埋隧道为依托,采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首先根据位移释放率求得不同施工工法下的应力释放率;然后基于应力释放控制开挖的原理,对不同施工工法下隧道洞周变形及初期支护受力等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测数据对数值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CRD法对围岩受力变形的控制效果最佳,三台阶核心土法次之;三台阶核心土法下,开挖面前方围岩稳定性最好且初期支护受力最为合理。因此,推荐三台阶核心土法进行软岩浅埋隧道的开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围岩变形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考查了台阶法、预留核心土法和三台阶法施工时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情况。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围岩变形量随着荷载步增加趋于稳定,台阶法造成的拱顶沉降值较大,三台阶法和预留核心土法能较好的控制隧道拱顶沉降;隧道周边收敛值也随荷载步增加逐渐稳定,台阶法周边收敛值最大、三台阶法周边收敛值最小;地表沉降随荷载步增加逐渐达到稳定,台阶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最明显,三台阶法次之,预留核心土法地表沉降控制效果最好;预留核心土法隧道上方横向形成明显的沉降槽,随着荷载步增加沉降槽趋于明显,最终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9.
洪家渡电站以大断面隧洞作为溢洪道,采用新奥法施工,按先拱后墙、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上层光爆、中下层垂直孔梯段爆破,设计周边采用预留保护层、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的施工顺序是合理而可行的,采用先开挖中导洞施工方法,值得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0.
引洮二期主体工程第35标段1~#-6~#引水隧洞洞线长,围岩岩性多为Ⅴ类,开挖难度较大。隧洞断面土石洞开挖分别采用全断面预留核心土法和新奥法;隧洞支护采用柔性支护和刚性支护相结合的方案;采用由内往外后退式先进行底板清理再进行混凝土衬砌方案。该隧洞施工技术及应急处理措施可为以后复杂地质条件的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质条件、围岩性质等因素对导流施工的影响较为显著,通过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导流洞施工难点,系统探究了导流隧洞的分层分部开挖、台阶开挖、预留核心土样、超前导洞等开挖方法,根据相关工程实际阐述了较为常用的支护技术,为特大断面复杂地质导流洞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刘文 《云南水力发电》2011,27(2):51-56,96
针对变顶高尾水隧洞群及隧洞断面大,间隔小、管线长,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工期紧的特点,施工技术通过方案比选研究,确定采用多条尾水隧洞平行分层跳洞开挖与支护、隧洞混凝土衬砌采用了以部分侧墙代替拱座的先拱后墙法、通过30 m近距离爆破对固结灌浆质量影响的试验与分析,验证了开挖与支护、固结灌浆立体交叉作业的可行性。为大断面洞室混凝土衬砌、固结灌浆、开挖支护同步施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糯扎渡水电站左岸1号、2号导流隧洞穿越F3断层带,主断层带宽11-15m,岩石破碎,属于Ⅴ类围岩,自稳能力差。施工中采取预留核心土法,按照"自上而下、分层分部"的施工程序进行开挖。采用超前锚固、系统锚固、钢支撑、喷钢纤维混凝土等联合支护手段,顺利穿越了F3断层。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云县至临沧高速公路中某一隧道为例,探究软弱围岩隧道的适宜开挖方式,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接近实际条件的CD开挖法、环形开挖法和台阶开挖法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将模型导入FLAC 3D 5.0中利用强度折减法计算不同开挖方法开挖后隧道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环形法开挖的隧道其拱顶沉降和拱腰...  相似文献   

15.
依托西南某隧道,通过有限元软件Phase2对不同开挖工况下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开挖工况下围岩塑性区分布情况、围岩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力及位移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围岩塑性区的分析对比,在同步开挖中,分部开挖法优于上下台阶法;通过围岩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力与位移的分析对比,宜采用隧道深埋侧部分与洞旁支护体同步开挖。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浅埋公路隧道的软弱围岩地质情况,基于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软弱性围岩浅埋隧道变形预测模型,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对现场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基于预测模型,计算并分析不同工法下洞周围岩在掘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和开挖面稳定性等。结果表明:CD法施工时的拱顶沉降与开挖面最大内空位移是3种工法中最小的,但由于其开挖过程工序繁多,对围岩造成的扰动效应与开挖引起的收敛位移较预留核心土法大,综合经济效益,在实际工程中采用预留核心土法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槟榔江松山河口水电站压力管道斜井地质条件差,存在多种不利因素,渗水量较大,施工安全压力和技术风险较大。为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采取"先开挖导井,然后扩挖"和"分部、分台阶开挖"相结合的方案开挖。扩挖和分部开挖时支护紧跟掌子面,采用"超前支护+灌浆"和"锚杆+挂网钢筋+工字钢+喷混凝土"的支护方案,施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上马相迪A水电站位于尼泊尔西部GANDAKI地区马相迪河的上游河段上,是以发电为主的径流引水式枢纽工程,引水隧洞0+98.00 m~0+342.00 m段为砂卵石地层,通过"洞口扩大拱、洞口防渗、超前预支护、预留核心土法、台阶法、减震爆破掏心技术、安全观测"等措施安全开挖贯通。经收敛变形观测,洞室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19.
侯斯文 《北京水务》2015,(1):49-51,62
主要以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浅埋暗挖法的研究为主线,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特点,结合以往的浅埋暗挖法施工经验,重点介绍本工程浅埋暗挖法的开挖及支护方法,对"浅埋暗挖—正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艺进行详尽的阐述,针对本工程浅埋暗挖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及难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位于土层和岩层交界地层中的隧洞,其力学特性和水文地质条件均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塌方或者围岩变形过大等。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对某工程隧洞土、岩接触地层中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和衬砌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不同施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岩接触地层中隧道开挖围岩沉降位移场是非对称的,沉降位移最大位置在拱顶30°处,正是需要加强支护的位置;先墙后拱开挖在隧道三种施工方式中围岩最大沉降位移最小,正台阶开挖方法围岩沉降位移最大,留核心土开挖方法介于二者中间。合理的支护方式和开挖方式是土、岩层交界地层中隧洞周边岩体稳定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