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就蓄电池并联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蓄电池并联使用时落后电池可能会对蓄电池整体造成危害,提出了并联蓄电池组时分隔离思路以及时分隔离技术。  相似文献   

2.
罗泽民 《信息通信》2012,(4):264-265
就蓄电池并联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蓄电池并联使用时个别落后电池可能会对蓄电池组整体造成危害,进而提出了并联蓄电池组在充电时采用交互式隔离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作为通信电源的蓄电池,至今都采用一主一备的设置方案。这种设置方案,在经济上、技术上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1.设备利用率低。无论按一主一备运行,还是两组并联运行(并联后的总容量为两组容量之和),设备的最高利用率仅为50%,固定资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 2.对电池的使用寿命有影响。电池运行的经验证明,长期浮充使用的电池寿命比长期闲置的电池寿命长。许多局站在供电中是将两组电池并联浮充运行,其目的是克服自然放电对蓄电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并联冗余是应用于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的DC-DC变换器满足高可靠性要求的关键,而均流技术是并联冗余的关键,现有的均流方法无法同时满足并联冗余和蓄电池充电要求。本文在分析并联DC-DC模块蓄电池充电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现并联DC-DC变换器瞬时均流的新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平均电流法原理,通过单片机A/D口检测蓄电池充电电压和各并联DC-DC模块充电电流,判断蓄电池状态,自适应调整各模块PWM信号占空比实现均流和充电控制。文中根据理论模型进行了仿真,并构建实际系统进行了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同时满足DC-DC变换器并联冗余和蓄电池三段式充电的要求,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VRLA蓄电池组是当前通信电源系统中主要的储能装置,它的可靠性对通信电源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主要从蓄电池组的接线方式上对蓄电池组的可靠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相比先串联后并联方式,先并联后串联方式可有效提高蓄电池组的可靠性.同时,文中还通过冗余设计、正确的使用维护措施来提高蓄电池组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黄锋 《电信技术》2002,(3):77-78
1蓄电池维护现状作为后备电源使用的蓄电池是确保设备不间断运行的最后一道“生命线”。平时蓄电池组并联在整流设备上 ,长期保持浮充状态。目前通信行业广泛使用了免维护蓄电池即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VRLA) ,其免维护仅指使用过程中不用加水 ,而不是指不需要维护。这种电池在长期浮充之后 ,常常会出现活性物质脱落、电解液干涸、极板变形、栅极腐蚀及硫化等现象 ,从而导致蓄电池容量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原邮电部电信总局颁布的电信电源维护规程第83条规定 :蓄电池每年做一次放电深度为30 %~40 %的试探性放电试验 ;每3年做一…  相似文献   

7.
超级电容器改善汽车启动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并分析了在汽车启动时蓄电池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的原理和特性,采用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并联改善汽车启动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现场应用过程中,单块电池容量无法满足用电负载对运行时间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并联结构增加电池包容量。由于各个电池间存在差异,在并联使用过程中电池间的差异会逐渐增大,甚至反极而发生火灾。通过分析造成并联电池包提前失效的原因,深入研究电池包均衡充电控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蓄电池并联连接拓扑结构优化方法,并进行相关试验,进一步说明该拓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直流供电系统中,蓄电池配置两组并联使用的原因,阐述了蓄电池并联使用的利弊,论述在满足容量要求情况下,开关电源配置一组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2A3简介 2A3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RCA公司研发的直热式三极管.最早时2A3是单板极.灯丝呈四个来回,不久之后出于灯丝容易加工的原因将板极改成了H型的双板极,灯丝呈两个来回两组并联连接。  相似文献   

11.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结构已在中大功率应用中广泛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并联的优势,需解决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问题.在SiC MOSFET特性参数中,阈值电压是影响并联动态均流特性最主要的参数.通过建立SiC MOSFET双管并联的电路模型,探究了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补偿策略,推导了阈值电压对SiC MOSFET开关管动态均流程度影响的公式.建立了含寄生电感的双管并联电路模型,提出了两种双管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无源补偿策略,即基于共源极寄生电感的补偿策略以及基于开尔文源极电感和功率源极寄生电感并联的补偿策略.通过仿真比较了两种无源补偿策略下的开关总损耗.最后,优化了基于开尔文源极电感和功率源极寄生电感并联的补偿策略,并通过双脉冲实验验证了此并联补偿策略下的动态均流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UPS后备蓄电池组切换的解决方案,在双机并联功率均分UPS系统中,当一台UPS输出故障时,两台UPS的后备蓄电池组自动同时为负载供电,从而实现了蓄电池组实际后备时长无缩减、并联操作无安全隐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燃料电池蓄电池混合供电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替代能源,但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推广。本文结合燃料电池、蓄电池的优点,提出燃料电池与蓄电池混合供电方式,降低系统成本。为了减小输入电流纹波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变换器均采取交错并联拓扑。文中详细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式,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对成组使用的铅蓄电池,如何随时了解其“健康”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维护工作者可以有许多指标供参考,如电流比重,电池温度、液面线高低、底部沉淀物的多少,浮充电流的大小,极群的颜色……。自从大量采用密闭式蓄电池以后,以上述指标除电压、温度、电流三者之外均无法测知。故蓄电池生产者与使用者都在寻找一种方便的测量方法,来判断蓄电池组的“健康”状态以确保安全运行。测定各蓄电池的保有容量CB值,实为最重要的一项。本文分析了铅蓄电池保有容量检测的五种方法实质,介绍了电池保有容量CB值的测定仪表,说明了密闭电池保有容量在线检测方法及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超级电容器供电的LED航标灯和航空障碍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详细分析目前航标灯和航空障碍灯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采用LED灯可大大减小蓄电池的容量的解决方案.超级电容和蓄电池并联组成的混合供电系统具有蓄电池容量大、成本低、可长期供电的优点,还可满足超大电池充放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密闭电池保有容量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成组使用的铅蓄电池,如何随时了解其“健康”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维护工作者可以有许多指标供参考,如电流比重、电池温度、液面线高低、底部沉淀物的多少、浮充电流的大小,极群的颜色……。自从大量采用密闭式蓄电池以后,上述指标除电压、温度、电流三者之外均无法测知。故蓄电池生产者与使用者都在寻找一种方便的测量方法,来判断蓄电池组的“健康”状态以确保安全运行。测定各蓄电池的保有容量C_B值,实为最重要的一项。本文分析了铅蓄电池保有容量检测的五种方法实质,介绍了电池保有容量C_B值的测定仪表,说明了密闭电池保有容量在线检测方法及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唐开  牛威 《数字通信》2011,38(5):51-53
主要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设计方法。根据蓄电池和蓄电池组容量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相关因素,进而得出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设计方法。实验证明:蓄电池组的并联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是混合动力汽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特性的基础上,针对蓄电池内阻与剩余容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采用了一种在线的灰色GM(1,1)模型群方法对蓄电池单元的剩余容量进行预测。但是采用简单的灰色模型对蓄电池的容量进行预测会带来很大的误差,文中首先用灰色GM(1,1)的常规模型原理并对蓄电池剩余容量建立了简单的模型,其次详细分析了采用灰色GM(1,1)模型群的方法来提高预测精度的原理及方法。仿真模型的结果不但表明灰色GM(1,1)的模型群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而且避免了单个灰色GM(1,1)的模型由于不稳定信息造成的不足;最后通过残差检验,检测误差较小,具有较强的可信度,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蓄电池剩余容量预测。  相似文献   

19.
《移动通信》2009,(9):93-93
专业的蓄电池检测系统,帮您及时检测,使您避免损失,作为后备电源使用的蓄电池是确保设备不同断运行的最后一道生命线。平时蓄电池并联在整流设备上,长期保护浮充状态,目前行业使用的免维护蓄电池即阀控式密封蓄电池(VRLA),  相似文献   

20.
易熠  冯士维  张亚民 《微电子学》2016,46(6):830-833
基于小电流下肖特基结正向压降的温度特性,建立了温升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对肖特基SiC二极管的瞬态温升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瞬态温升曲线呈阶梯状变化。利用结构函数的方法对瞬态温升曲线进行处理,分析了肖特基SiC二极管在热流传输路径上的热阻构成。研究了三引脚封装的肖特基SiC二极管在相同大功率的条件下,两正极引脚单独使用和并联使用时的热阻特性,结果显示,在两正极引脚并联使用时,其热阻比单独作用时减少一半,这表明三引脚封装的肖特基SiC二极管的两个正极是并联的,并共用一个负极和散热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