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尚峰  乔斌  李化强 《煤矿机械》2007,28(8):116-118
金属粉末的生产是粉末冶金工业的基础,主要介绍了金属注射成形(MIM)用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金属注射成形用金属粉末制备的3种常用方法:机械法、物理法和化学法。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我国纳米产品生产及应用企业一瞥截至 2 0 0 1年 5月底 ,我国共有 32 3家纳米产品生产及使用企业 ,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基地及技术产业带 ,华东、华北及华南占全国的 80 %左右 ,其中生产型企业占 15 % ,应用型企业占 84%。全国纳米材料生产线有30多条 ,产品多为纳米级氧化物、金属粉末、复合粉体等 ,涉及非矿的有纳米TiO2 、碳酸钙以及氧化硅等。应用领域涉及纺织、塑料、陶瓷、涂料、橡胶等。舟山、冷水江、山西晋城、内蒙古乌海已建或在建纳米材料公司 ,京、沪设有纳米科技研究开发与…  相似文献   

3.
金刚石制品胎体金属的预合金粉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我国目前金刚石制品中胎体金属粉末的性能特征,应用条件。指出单元素金属粉末混合料的缺点,提出采用胎体金属粉末的预合金粉末的优点、工艺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液中高能机械球磨金属粉末(水磨法)成功地制备了Mn3O4, Cu2O, Fe3O4等金属纳米氧化物以及Zn(OH)2和ZnO的混合粉末, 在球磨过程中金属粉末表面反应层的不断剥落引发固液反应的发生。制得的粉末平均粒度在20~100 nm之间。调整溶液的pH值可控制反应速率及产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岭土矿物纳米材料的开发应用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利用天然高岭土生产制备纳米高岭土、纳米煅烧高岭土、纳米莫来石复合氧化物、纳米高纯莫来石等矿物纳米材料系列产品的开发应用现状及其前景展望,指出利用高岭土制备矿物纳米材料是我国高岭土深加工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综述国内外几种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超声雾化技术的原理、性能、应用及其优缺点.金属超声雾化技术是一种能量利用率高、惰性气体消耗量小而所制备粉末的球形度好、粒度可控、粒度范围窄的金属粉末制备技术,将在金属粉末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纳米TiO2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维勇 《矿冶工程》2000,20(2):52-53
纳米TiO2粒径介于1~100nm,由于其比表面积大、表面活动中心多,因而具有独特的光催化性,优异的颜色效应及紫外线屏蔽功能等,在工业催化、环境保护、光电转化等8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TiO2的制备及应用已成为当今纳米材料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 ,国家经贸委发布《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导向》 ,提出今后我国将加强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开发 ,大力推动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 ,并在继续完善纳米碳酸钙工业化生产的同时 ,加快这一技术在纳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二氧化硅、碳酸钡等产品生产中的应用 ,扩大国内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水平。我国将加强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卞集  相似文献   

9.
工业闭式齿轮作为煤矿机械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传动装置,将纳米铜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入工业闭式齿轮油中进行纳米铜润滑油的理化性能研究,对了解其使用寿命、使用条件和应用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纳米铜的XRD图像及粒度分布,对其运动黏度、黏度指数、机械杂质、水分、铜片腐蚀、起泡性、液相锈蚀、倾点等理化性能进行测试,利用四球试验机检测工业闭式齿轮油的综合磨损指数和磨斑直径,并对纳米铜在闭式齿轮油中的抗磨与极压性能进行验证,以验证其不会对工业闭式齿轮油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将纳米铜润滑油应用于煤矿机械设备中以提高其使用寿命。结果表明:在工业闭式齿轮油中添加纳米铜,与未添加纳米铜的工业闭式齿轮油相比,其运动黏度、黏度指数与倾点分别增加了11.7%、11.5%与55.6%,即在工业闭式齿轮油中添加纳米铜未对工业闭式齿轮油的运动黏度、黏度指数、机械杂质、铜片腐蚀、液相锈蚀、水分、起泡性和倾点等理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铜片腐蚀、液相锈蚀、水分与起泡性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通过四球试验,综合磨损指数与磨斑直径相比于未添加纳米铜的工业闭式齿轮油分别改善了13.4%与79.3%,即纳米铜的添加可增强润滑油的极压与抗磨性能并...  相似文献   

10.
纳米碳材料可以由化工产品、木材、煤等原料制取,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发煤基纳米碳材料制备技术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种具有代表性纳米碳材料的结构、特点、应用前景,阐述了以煤为原料制备两种材料的工艺流程,以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廖波  韦钦 《矿冶》1997,6(3):47-49
采用机械-物理固相效应装置,获取纳米级原料BaCO3和TiO2混合粉,经粉末冶金技术合成四方晶型BaTiO3纳米粉。TEM分析表明,粒度在数十纳米级。采用这种纳米BaTiO3粉末,按一定比例和CuO配制烧结而成的BaTiO3-CuO电容型气敏元件,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敏感性能大大提高,这为今后开发出一系列极有实用价值的电容型气敏元件创造了必要条件。该制备方法装置简便、投资少、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采用硬脂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改性,并对改性产品进行了表征。硬脂酸湿法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最佳条件为硬脂酸用量为2 5%,料浆浓度为9%,改性温度为90℃,改性时间为40min,搅拌速率为2500r/min,烘干温度为100℃;所得改性纳米碳酸钙产品的活化指数达0 94以上,白度在96%以上。活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由亲水疏油性变成了亲油疏水性;IR分析表明硬脂酸与纳米碳酸钙以化学键结合。  相似文献   

13.
纳米氢氧化镁的合成与结晶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菱镁矿为原料,经煅烧、盐酸酸化后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了纳米级、片状、粒度均匀的氢氧化镁。考察得出了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最佳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镁离子初始反应浓度以及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比对产物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分析了纳米氢氧化镁的结晶习性,得出其结晶机理。研究成果为测试氢氧化镁的阻燃性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总结归纳了各种制备方法所具有的特点,分析研究了非金属矿物的特性和环境效应。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微波法制备非金属矿物——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方法,获得功能性纳米二氧化钛。  相似文献   

15.
氧化钽(铌)还原制取钽(铌)粉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一种新的制取高比表面积钽(铌)粉末的方法,即用至少一种选自Mg, Ca, Sr, Ba 和 Ce的碱土金属卤化物加碱金属还原氧化钽(铌)的方法。以氯化钙加钠还原氧化钽为例,得到了比表面积大,化学杂质低的钽粉。这种原生粒子达到纳米级的钽粉原粉经过热团化、降氧等后续处理得到电容器用团化钽粉。对该钽粉进行了湿式电性测试。  相似文献   

16.
总结归纳了二氧化钛的各种制备方法所具有的特点,分析研究了非金属矿物的特性和环境效应。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微波法制备非金属矿物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方法,获得功能性纳米二氧化钛。  相似文献   

17.
纳米TiO_2的光催化活性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纳米 Ti O2 的制备、光催化机理、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以及应用进行了综合评述 ,并揭示了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纳米WS2固体润滑材料的制备与微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克辉  韦钦等 《矿冶》2001,10(1):46-48,35
报道了用机械 -物理固相反应装置制备纳米WS2 润滑材料的新方法。在微观结构分析中 ,用XRD对WS2 纳米晶体进行了物相分析 ,图样显示WS2 相为单相 ;用TEM对纳米晶体进行直接测量和电子衍射试验 ,确定其为单晶和多晶的混合簇团 ,其晶体结构是以钨原子连接着两个硫原子的层状正六方晶体。纳米WS2 晶体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应用广泛、性能优良的固体润滑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直接水解一步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氯化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 ,采用直接水解一步法制备了针状和球形纳米氧化锌。借助于XRD、TEM等测试手段 ,对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条件及其对粉体粒度、形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 ,可以制得不同形貌且具有纯度高、粒度分布均匀、结晶性能良好、分散性好的纳米氧化锌粉体。此方法较沉淀 -热分解二步法工艺简单 ,节约能耗 ,降低成本等 ;比水热法操作方便 ,设备简单 ,便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20.
黄艳玲 《矿冶》1995,4(4):97-100
纳米科学技术被誉为下一个信息时代的核心。纳米陶瓷粉末在磁性、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熔点和烧结等方面具有许多特异的性质,并已在精密陶瓷、催化剂、磁性材料、传感器等方面获得应用。本文主要描述了纳米陶瓷粉末的制备方法及特点,指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可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