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育在南美西缘的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为南美重要的油气产区,其形成于3 个大的构造背景之下:北部为加勒比板块演化叠加安第斯前陆挤压;中部的次安第斯前陆盆地长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边缘环境,之后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安第斯山脉的隆升和冲断;南部巴塔哥尼亚各盆地的形成演化更多地受到冈瓦纳古陆裂解和大西洋形成的影响。综合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将其划分成6 段。  相似文献   

2.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构造演化及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盆地主要有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断层:前者分布于盆地边界,走向NW-SE;后者在盆地边界和内部均有分布,在边界走向主要与早白垩世断层一致,在内部大多走向NNW-SSE。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构造特征与前人砂箱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认为,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正向引张作用和古近纪斜向引张作用,且正向-斜向引张作用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有重要控制作用。早期正向引张作用形成与基底前泛非期变质带近平行的早期断层,晚期斜向引张作用使后期断层特征主要受先存构造和伸展方向的控制,表现为:在盆地边界,后期断层受早白垩世断层影响较大,走向与先存构造近平行;在盆地内部和早期断层不发育的构造区域,后期断层主要受伸展方向控制,走向与其近垂直。通过对古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和断层活动性研究,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Sokor2组区域性盖层控制油气垂向分布,断块圈闭的岩性侧向封堵条件控制圈闭有效性,古近纪裂陷期的断裂活动控制油气平面和含油气层系分布。在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油气跨世代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美大陆构造多样、演化复杂.众多的沉积盆地在东西向具显著分带性,而在南北向具有分段性.各类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在时间上也有一定规律:古生代发育克拉通内盆地;中生代早期开始发育弧前、弧后(前陆)盆地;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发育大西洋被动边缘盆地和扭压盆地.通过剖析和对比各类盆地构造、沉积、油气地质特征后认为,南美板块油气主要聚集在弧后(前陆)盆地和大西洋被动边缘盆地,占到南美油气资源量95%以上.白垩系烃源岩是南美油气聚集的一级控制因素.另外,南美克拉通内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马达班湾盆地位于安达曼海域,属于典型的弧后走滑拉张盆地,其构造演化与印度板块向缅甸微板块斜向俯冲密切相关。盆地沉积中心受实皆和墨干走滑断层控制,沉积物来源于北部的伊洛瓦底江和东北部的萨尔温江。从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区主要发育2套成熟烃源岩和1套生物气源岩。中中新统半深海相泥岩直接覆盖于下中新统——渐新统生物礁灰岩和浅海相砂岩之上,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上新统——更新统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是浅层生物气的主要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断背斜、断块、生物礁圈闭及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断层和不整合面提供了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盆地沉积中心的断块和断垒是浅层生物气的主要勘探方向,而火山岛弧隆起带、盆地中央的继承性隆起以及东部斜坡带的构造次台阶是中深层热成因气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背景,位处两大汇聚板块的过渡地带,并与周缘造山带相伴生;发育于被动板块边缘之上,自中生代以来,其分别经历2次由弱到强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复杂构造样式。就形成机制而言,柴达木盆地是柴达木微板块向北俯冲碰撞及相应的南祁连山不断隆升和向南逆冲—推覆北昆仑山不断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地震地层学以及钻井资料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盆地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断陷沉积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反转和相应挠曲型盆地形成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盆地整体缓慢平稳沉降阶段、自渐新世以来印度—欧亚大陆强烈碰撞引起的盆地挤压和抬升阶段,特别是在第4个演化阶段使柴达木地块处于明显的挤压和抬升状态,并逐渐形成盆地的现今地质结构。最后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最富含油气的盆地之一。盆地面积5×10^4km^2,目前已生产石油300多亿桶,估计可采石油储量为440多亿桶。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的核心成分是:(1)世界级优质烃源岩[上白垩统拉卢纳组(LaLuna)],其沉积环境是缺氧的陆架-陆坡,并经历过间歇性有氧作用和构造活动改造;(2)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河流三角洲环境中沉积的优质碎屑岩储层;(3)两期均有大规模油气生成的快速构造沉降,第一期出现在古近纪加勒比一南美板块的斜向碰撞阶段,而第二期发生在新近纪塞拉德佩里(SierraDePerijfa)和梅里达安第斯山的隆起过程;(4)沿着走滑断层、正断层和反转断层以及晚始新一渐新统区域不整合面发生了石油的侧向和垂向运移。 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严格受马拉开波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在古近纪,于盆地东北边缘发育的前渊和马拉开波台地上与裂谷作用有关的侏罗系断层的走滑复活,决定了烃源岩和储集岩沉积的早期构造背景。盆地北一东北边缘地下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已上倾运移进入盆地中南部的上覆始新统碎屑岩储层,而运移通道就是南北走向的走滑断层。马拉开波盆地附近的塞拉德佩里哈和梅里达安第斯山在渐新世一中新世发生了隆起,使该盆地大部分范围出露地表,而这个时期正是盆地含油气系统发育的第二阶段。盆地周围山脉的隆起使盆地内部发生褶皱并下挠,形成了大面积的马拉开波向斜。由于马拉开波向斜的形成,在向斜盆地的中部和南部开始生油,同时所生成的油气向北运移。油气沿着复活的走滑断层向马拉开波向斜的翼部运移并进入隆起山脉附近的中新统地层。选出的石油已在马拉开波盆地边缘形成了大量地表油苗。  相似文献   

8.
基于板块构造与盆地演化的相似性开展油气勘探非常广泛。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被动陆缘区具有一致地质演化与类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在早白垩世,伴随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南大西洋开始形成。这导致了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构造和沉积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将GIS技术引入含油气盆地研究中,重建了松辽盆地北部登娄库组底古构造格局,分析了登娄库组底的古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登娄库组底构造格局具有定型早,继承性发育的特点,姚家期及其以后的构造活动对登娄库组底构造面貌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这种古构造演化格局有利于坳陷区烃源岩的保存和热演化及隆起区继承性构造的发育与天然气成藏。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惠民凹陷隶属渤海湾盆地,位于济阳坳陷的南部,古新统和始新统的下部的孔店组中已获工业性油气流。孔店组的含油气远景与控制形成油气藏各要素的孔店期盆地原型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分析构造演化剖面沉积相图,认为孔店期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的伸展半地堑,盆地长轴方向整体为近东西向,主要的控制性断层是北东东向的宁南断层、无南断层西段和陈南断层西段,北西向的陈南断层东段、无南断层东段和石村断层有重要影响。北西向构造的影响在东部大于西部,孔店早期大于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以及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由安第斯型向西太平洋型转化导致上地幔隆升作用的加剧和郯庐断层由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转化是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盆地发育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酒泉、柴达木、吐哈、焉耆、伊宁盆地周边断裂特征,都是向盆内逆掩逆冲,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在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陕甘宁、四川、百色盆地周边断裂特征也同样是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而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浅层只是形成坳陷式的盆地边缘零星断层向盆内逆冲。研究表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含油气盆地最终定型期应在第四纪。但晚喜山期逆冲的力度从西向东依次减弱,这也说明晚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强度太大,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的强度。中国含油气盆地最终成盆期——第四纪,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找油、找气的意义。当前第四纪挤压盆地仅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系构造层中找到了天然气藏,而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和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也具有类似的地质条件,因此建议在库车坳陷和渤中坳陷进行浅层地震成图,选择突破口,寻找浅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盆地构造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形成有两期,各具不同的构造环境.第一期盆地(J1+2)为断陷盆地;第二期盆地(J3-K)为NE向分布的裂陷盆地群.晚白垩世在松辽盆地发育大型湖泊,形成规模巨大的陆相油气聚集.郊-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及周边构造应力场变化导致盆地内平移断层和一系列的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越的圈闭条件.根据盆地构造发育史、充填特征及热演化史,将东北区中生代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单源型和多源叠合型两大类,各自有自身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 Karatau faul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ike-slip faults in central Asia,and the South Turgay Basin is located towards its northern end.Detail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trikeslip tectonism of the Karatau fault weakened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Typical flower structures developed on the section,and strike-slip faults showed an echelon pattern on planar view.The Karatau strike-slip fault affected the South Turgay Basin in two periods:(1) The South Turgay strike-slip pull-apart rift basin formed as a result of regional extensive stress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characterized by the juxtaposition of horsts and grabens.The formation of horsts provided favorable reservoir spaces for la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nd different filling stages of grabens controlled different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in grabens.(2) Two stages of tectonic inver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Late Cretaceous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final shape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The oil and gas migrated to form reservoirs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orsts,graben slopes and in both side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In the case of the degree of accumulation of petroleum,the factor explaining why horsts are better than grabens is the strike-slip pull-apart of the South Turgay Basin,and the structure inversion of the South Turgay Basin explains why the west graben is better than the east one.Overall,the Karatau strike-slip faul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outh Turgay Basin and it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组和营城组2套断陷期火山岩的诱因是什么,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发育中生代岩浆岩的主控因素是什么。显然,这些现象很难单纯用古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来解释。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动力学背景、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的闭合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指出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是中生代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次大地构造事件,板块的俯冲、碰撞、挤压、拉张以及岩浆活动等作用对该区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松辽盆地可能存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板块双向俯冲成因模式,厘定了两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多期次挤压和拉张作用的转换时间,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合理地诠释了中国东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别于西太平洋南部地区的岩浆岩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5.
Because of its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e special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the Tanlu Fault traverses the sag), Bohai Bay Basin, a detailed study of its strike-slip tectonics is significant in revealing the sag's tectonic evolution,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activit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Cenozoic. Through systema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ata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combined with balanced section analysis, a variety of structural features in relation to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such as echelon normal faults, "comb" structure, "flower" structure,"interpretable" and "buried" strike-slip faults have been revealed exist in the Liaohe Western Sa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omplex structural phenomena in the Liaohe Western Sag could be reasonably interpret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activity and the strike-slip activities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began in the early Oligocene. The activity was weak at the beginning (E3s1-2), then strengthened gradually and reached its strongest level in the late Oligocene (E3d1). In the Miocene, the strike-slip activity was low and then strengthened significantly once again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present.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entir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has had a similar evolution history since the Oligocene.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由于构造复杂导致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结合构造演化与生烃过程、源储配置关系,通过分析盆地内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强度与油气勘探结果,对斋桑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斋桑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沉降和4期构造挤压反转,目前盆地形态以挤压构造为主要特征,发育叠瓦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的逆冲断层活动控制了主区、北东区和K区的构造形态雏形,上新世末期断层再次发生挤压逆冲造就了现今的构造形态;斋桑盆地可大致分为3次大的成藏期;深层油气藏为自生自储型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浅层气藏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层油藏的分布规模及喜山期形成的浅层逆冲背斜、断背斜等有利圈闭;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斋桑盆地的油气成藏起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印支期构造运动强烈(三叠系被严重剥蚀或者该期逆冲活动强烈)的三维S井区、K构造和二维东区的M井区域,其圈闭普遍为空圈闭,钻井试油基本出水,而已钻遇的油气藏均位于印支期构造活动较弱区域。综合以上研究认为,盆地东部北缘和东部南缘应是斋桑盆地未来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M盆地的构造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位于非洲的M盆地为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该盆地主要由EW向和NW向两大构造体系组成,前者控制盆地构造的总体发育方向。依据断裂规模,控盆作用及形成、活动时间,此盆地的断裂可分为 5个级别。与盆地三大演化阶段相匹配,盆地内发育 5个期次的断裂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后期(第三、第四纪)发育的断层对早期油藏有破坏作用,后期形成的圈闭不具成藏条件。由于断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发育较早(AM组沉积前)的断层具有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与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海  张莉  林珍 《石油实验地质》2012,34(4):388-394
华南板块整个构造发展史是一个大陆地壳逐步增生、地壳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亦是这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其构造格局主要受区域基底断裂分隔,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展布特征。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粤中—粤东沉降带和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是南海北部海域最主要的中生代盆地发育区带,发育了潮汕、高雄和笔架3个中生代陆缘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总面积约6.7×104km2;在这3个盆地中发育了巨厚的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基础地质条件,是未来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查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构造解析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塔中北坡三维地震资料的解析,对主要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与控储控藏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8排NNE或NEE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带,主要活动期为加里东中期(中奥陶世末)与海西早期(中泥盆世末)。海西早期张扭性走滑断裂是在加里东中期压扭性走滑断裂的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受控于先存基底薄弱带与构造应力的不均衡作用,属于典型的被动型走滑断裂;断裂系统形成的裂缝及后期发生的热液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孔洞-裂缝型储集体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与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成藏期,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与走滑断裂活动控制了本区油气纵向分布的差异与富集,形成了中下奥陶统以干气气藏为主、下志留统以油藏为主的成藏特征。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寻找天然气规模储量与产量阵地的现实领域,走滑断裂附近分布的串珠状地震反射异常体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同时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中段泥岩覆盖下砂体的"甜点"发育区,是柯坪塔格组下段油藏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纪变形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纪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不仅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演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和编图、同沉积断裂系统与沉积厚度关系分析、断层活动强度统计等方面研究,认为辽河西部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两期变形叠加过程。早期伸展变形发生在始新世,包括初始断陷期(Es4)和强烈断陷期(Es3)两个阶段,形成北东向主干断层及东断西超的半地堑世组合,控制北东向沉积中心的展布;晚期走滑变形发生在渐新世东营期,使先存北东走向基底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位移,并诱导盖层形成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组合,从而形成南部张扭沉降、北部压扭隆升的构造格局。Es1-2期是从伸展变形向走滑变形发展的过渡时期,构造活动微弱。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沙箱实验证明,始新世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北西-南东向弧后拉张作用控制,而渐新世走滑断裂系统则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控制,动因来源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