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倩  陈国伟 《城市规划》2015,39(7):50-55
空间区位是影响高铁站周边地区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和武广高铁沿线38个站点为案例,探究高铁站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高铁站周边的开发规模、用地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过近和过远均不利于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且开发显著的样本以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为主;就用地性质而言,道路用地占比最高,其次为居住和商务商业用地,表明站点周边仍处于建设开发初期;开发显著的站点与高铁交通功能密切相关的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而与城市价值相关的衍生功能差异较大。京沪线站点周边的开发规模远大于武广线,且商业类用地占比更高,这与两线路沿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文含 《规划师》2009,25(12):58-62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具有吸引效应、空间分异效应和地价促进效应。基于二手数据资料,居住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参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开发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原则。基于传统居住区与轨道站点导向的居住区布局结构比较,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用地规划应强调“轨道站点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中心-居住单元”的空间耦合,采用中心城区、郊区不同地域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3.
要探讨了在土地和交通一体化规划思路指引下轨交沿线地区规划的总体技术路线、工作重点等。合理确定各站点的影响区和核心区,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区域提出规划方案。综合考虑轨交站点的用地功能属性和交通功能属性,在用地功能定位指导下,展开用地布局调整、建设强度控制、地下空间规划等工作,在交通功能定位指导下,展开道路系统调整、交通设施布局、步行系统规划等工作,两者相配合,建立以轨交为主导的高密度集约化发展模式。结合站点影响范围和用地开发潜力判断可开发用地,为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储备、开发时序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节点—场所模型”,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新加坡各类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接驳交通等开发建设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轨道站点地区与各级城市中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富于效率的多级中心结构应与各类型轨道站点地区实现整合发展,各类站点地区应形成“主导功能+混合用途”的用地结构;同时,在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兼顾土地使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注重统筹近期开发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应以协同发展理念和层级化结构组织原则指导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强化城市结构和优化用地布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逐渐进入高速铁路网络化时代,嵌入到高铁网络并拥有多条线路的大城市其空间发展必然受到高铁站点的较大牵引与带动。本文以温州南站为例,梳理边缘型车站特点,提出高铁地区发展目标与产业选择应客观认识高铁站点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城市能级与经济特点。交通集散应形成公共交通主导的优先级布局模式,土地供给结构借力城市中心区,并控制纯商业商务用地,增加混合弹性的用地,空间形态上形成圈层加点轴的生长秩序。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西方高铁对城市影响的内在机制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高铁发展受制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财政、短期政绩观和"条块分割"的部门关系等方面影响,在站点选址、周边开发建设等方面难以复制西方模式。"高铁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对需科学制定高铁站点周边产业发展规划,理性处理高铁站点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控制站点周边土地开发速度,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以提升整体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深港客运专线东涌站的站场周边地区规划设计,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开发空间等方面的问题,确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及分期建设规划,同时也为我国高速铁路站点周边地区的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以京沪高铁沿线22个城市的站点及其周边地区为样本,探索高铁站点设置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首先从理论出发分析区域性交通设施对于周边城镇发展的作用,明确研究思路与框架,建立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理论假设,研究的实证部分运用2006—2012年京沪高铁设站城市和站点周边相关数据,开展聚类分析,建构多元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明确影响站点周边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基于对22个样本的实地踏勘和规划资料收集,分析站点选址、周边地区发展在规模、土地使用性质、与其他交通设施衔接等方面的规划、实施现状和问题。研究通过深入理解高铁站点对其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辨析规划和实施的问题,提出区域交通设施周边地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力求推进站点周边地区集约、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高铁及其站点周边地区规划成为研究热点。沪通铁路开辟了上海浦东新区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联络的新通道,也给站点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针对沪通铁路二期在浦东新区设立的外高桥站、曹路站、惠南站等主要站点,从交通区位、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展开现状分析,梳理既有规划引导和限制条件,提出控制规模、提升密度、功能复合、紧凑布局、快速集散的开发思路与原则。借鉴"三圈层"空间模式,根据自身特质、周边发展需求、发展机遇等提出站点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需要、形成TOD的发展格局,从站点类型和开发圈层两个层面构建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密度分区制度,制定一套适用于不同类别地区的开发强度标准,作为土地开发容积率的控制准则。依据车站功能定位将车站划分为综合站点和一般站点两种发展区域类型;利用非参数统计学的局部线性回归法对地价和地块距站点距离两个参量进行拟合,确定轨道交通影响半径,进而将站点周边划分为三个圈层,300m以内为高密度复合开发区,300~600m之间为中密度开发区,600~1000m之间为低密度开发区,开发强度随用地与车站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开发应尽量建于核心圈层。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利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使土地开发利润最大的最佳容积率;以政府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构建土地开发强度优化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沿线住宅售价和建造成本测算了各密度分区的最佳开发强度。  相似文献   

11.
边缘型高速铁路枢纽地区路网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分析边缘型高速铁路枢纽地区与城市关系、客流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等的基础上.研究枢纽地区路网布设的要求;通过对枢纽地区的道路功能分析和基本布局形式的对比.提出边缘型高速铁路枢纽地区路网方格网的布局思路和分区规划的思想,以及分区各等级道路网密度的相互关系和取值范围.并结合南京高铁南站地区的路网规划进行实例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2.
首先通过调查与城际铁路客流相类似的沪宁动车组旅客对站点周边设施的需求,探讨站场地区的产业转型方向。其次,在对旅客前往各产业设施的出行方式与忍受时间的意愿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旅客的出行距离特性,研究站场空间的圈层规模、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联的用地布局。最后,基于该地区交通供给的承载力,提出土地开发强度适宜性的判定方法,并以沪宁铁路常州站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构建的以交通为导向的城际铁路站场地区空间发展触媒机制研究,可实现空间发展与效率提升的协调优化,平衡城市功能的集聚性与交通的便捷性,对城铁沿线站点地区的建设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玉堂  张恺 《新建筑》2010,(1):121-124
基于安阳高铁站房为中心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分析了该地区的功能布局、交通换乘方式、城市发展阶段、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并关注高铁站房的城市属性,策划引导性项目,确定合理的发展模式,使高速铁路的建设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周恒  傅林  袁丽 《中外建筑》2012,(5):56-58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圈时代;2004年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以来,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发展建设时期,中国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高铁时代。城市圈如何应对高铁时代的到来,值得研究。本文沿用城镇体系相关概念,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管理理念等四个方面来解读高铁对城市圈空间布局的影响,为城市圈在高铁时代下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钮嘉 《江苏建筑》2012,(3):13-15
京沪高铁无锡东站站区配套工程作为一个多交通模式相结合的交通综合配套工程,其建筑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轨道线高铁和地铁为中心、以竖向换乘为主导的站区布局;零换乘的设计;多种节能措施的使用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灵活分期与预留接口等。  相似文献   

16.
程鹏  王志 《中外建筑》2011,(4):63-66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一体化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以沙坪坝火车站改造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合理利用原有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基础上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同时综合考虑与周边城市土地开发的关系,实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铁路客运的发展历程,将大型铁路客运站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即普速铁路时期的门户车站、高铁时期的交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并从换乘空间功能角度,概括了大型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四项基本特征,同时,从交通设施与城市相互关系的角度反思目前中国交通综合体型高铁枢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介绍国外高铁枢纽采用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模式,以期为我国今后高铁枢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煤矿装车站设计在纵向场地受限时的平面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广安 《山西建筑》2012,38(25):7-8
结合中平能化矿区铁路十一矿装车站技术改造,介绍了自营矿区铁路装卸车站改扩建设计在纵向可利用场地长度不足情况下可采用的平面布置方式,为类似工程积累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新宿车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运送的旅客超过7300万人次。这样的运输量引发了周边地区极大的商业潜力,在车站东边形成了新宿中央商务区和日本最大的零售和休闲区、2006年的这个调查是为了了解火车站和地铁出口的位置、地下场所周边区域和地面步行街的布局对人流造成的影响,从新宿案例中可以得到三个经验:1)一个大型火车站和地铁终.点站可以形成超过40hm^3的步行环境;2)地下设施在行人流量分布上扮演重要角色;3)行人流量和相关的商业价值是稳定的,也是可预测的,在规划和设计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李宏 《时代建筑》2009,(5):72-75
斯图加特21世纪项目利用高铁线的轨道及站点改造,对铁路和城际、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以及周边约109hm2土地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和循序渐进的开发,至今仍在调整、决策、投入、建设的过程中。此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体现了交通枢纽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是研究大型轨道交通综合体建设如何促进城市核心区土地开发、城市环境提升、节能减排乃至城市发展定位的极好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