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统德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历史上,它经历了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演变过程。先秦儒家提出了政治伦理化的德治理想,两汉以降经儒法互补合流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德治模式,这种现实德治模式是以道德教化制度化和伦理法的法制建设取向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上协治理论和实践加以批判继承;从制度伦理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及党风和官德等几个方面着手,就一定能够科学地实施好“以德治国”的方略。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德法合治”的理论基础,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相成,相得益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阐述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关系,论述了“德法合治”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后,法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从追溯"德法共治"思想的理论源头着手,分析了思政课贯彻"德法共治"思想的背景和依据.从依法建立健全校内规章制度,依法建立全员育人的管理系统,形成以人为本、立德为范的氛围,培养兼备"德法"知识的专业师资队伍,挖掘实践教学的融合功能等方面研究思政课贯彻"德法共治"思想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德法并治的治国思想,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德法并治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共时性”精神理念,符合民族文化秉性,切实针对中国现实状况,在深入揭示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儒家德刑观从为政以德、提倡理想人格到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的理论演变,对于探讨今天 的道德和法制建设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缇萦救父"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是一个妇儒皆知的典故,也是汉文帝在位十三年的一大案例。也正是因缇萦上书才使汉文帝于此年宣布废除肉刑。肉刑,连坐等酷刑止此基本告结,形成了中国法制史上跨跃式的一大进步。但"缇萦救父"案例的意义远不止此,在这个案例中还孕育了汉文帝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马卿 《商品与质量》2012,(Z1):101-102
民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然而在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德主刑辅"为主的庞大伦理体系为基础,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管理无处不彰显以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习惯和思想、行为定势。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与西方国家在文化、制度、思想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度,本文对其欲实现民主,路径将如何选择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就提出了“唯德是辅”的主张,倡导道德辅政。孔子则在治国方略上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德”“礼”“乐”教育民众、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思想道德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浅析汉代"人文"设计与现代"人性化"设计之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明月 《饰》2003,(1):17-20
汉代的“人文”设计汉代是我国著名的以文武治天下的封建帝国时期,也被许多人称为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量集科学、艺术、适用、装饰于一身的杰出设计品。这些杰作诞生于同期,绝非偶然。 王家树教授曾根据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将汉代归入设计史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催生了儒法两家不同的“救世”方案。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家政权不断膨胀、行政控制和思想灌输日益加强的历史。传统治道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但其历史局限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正确认识传统治道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1.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狐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不同历史阶段的古典小说中,狐形象经历了从“动物性”→“神性”→“妖性”→“人性”的嬗变。其中以唐代小说为代表,里面的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2.
德治与法治的冲突古已有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冲突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愈演愈烈。本文从新近发生的一个案件出发,对德治与法治之间冲突的原因、性质、表现进行阐释,借以探询合理解决该冲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德治”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偏重于"行",二者虽范畴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在高校行政后勤工作中"德治"就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激发大家工作的能动性;"法治"就是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做到标准化;"德治"与"法治"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偏颇。"德治"与"法治"要结合实际工作,采取不同举措;"德治"与"法治"并重才能全面提升行政后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邓小平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道德教育,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德治思想,他德治思想的务实、思辨、科学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法律天生就具备了人性化的属性。法律人性化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我国随着民主、人权和法治建设的深入,特别是新时期着眼于理性与全局的和谐社会的建构,人性和人性化在中国理所当然受到格外关注。我国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司法机关如何追究犯罪、惩治犯罪的程序法,从人性化视野来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利用《中华传统美德》课第二课堂的教学平台,尝试了一种融入学生生活的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晚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分为闭关自守和门户开放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力度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交流的时间短,交流内容局限于高档菜肴和广东地方特色菜,并以西方人对东方餐饮文化的感受为交流特点;第二阶段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力度空前增强,中国人接触西餐的机会明显增多,西餐的影响扩大了。同时,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广泛外传。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德治主张的实质是政治伦理化,其目的为封建宗法等级社会提供合法性资源。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古代德治理想与现实是严重背离的,但儒家政治伦理化的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推进以德治国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法治思维是衡量党员干部依法治国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阐释了古今中外有关法治的思想,探讨了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出应把坚持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