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定移动业务融合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信行业的技术变化,不仅促使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也导致了传统业务,如语音业务和数据通信业务的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管制的放松和市场的需求,固定移动融合(FMC)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增僵业务(The Value—Added Service),是对通信最基本的语音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的一个统称。2005年.国内电信增值业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移动增值业务的总收入与前年相比增长了40%,而且从业务形态来看.整个移动增值业也基本摆脱了“短信单挑”的状况.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但同时,增僵业务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重整秩序的过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什么样的业务可以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雄风不倒或脱颖而出?也许网络融合的趋势正在给出未来的方向。也许“娱乐”不再是唯一的主题,个体的想象力永远是单薄的,群体的创新定会让——[编按]  相似文献   

3.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与现状: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移动业务运营由最初单一的语音业务逐步发展为语音、数据传输和内容等多业务融合的运营模式,业务支撑管理系统也由当初简单的计收费系统逐步发展到令天。随着3G时代的来临,目前通信行业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运营转型。这种运营转型的驱动力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蒋林涛 《世界电信》2007,20(12):48-48
电信网和互联网都进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都在探索下一代网络技术。从电信网的发展看,传统的TDM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业务融合的发展需求,ATM也不具备引领未来的发展能力。以IP为核心的电信网技术演进方向于1999年由ITU—T确定为下一代电信网技术演进方向,即:下一代电信网将是一个以IP为核心,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的全业务网络。  相似文献   

5.
一、语音增值业务整体市场情况介绍 说到语音增值业务一定要提到“语音IVR业务”,“IVR业务”名词最早是由中国移动在2002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并倡导实施的.其开创12586、12590语音业务.更融合了语音和短信的互动参与形式.实现了双模式的交互式灵活计费.在2004—2005年移动IVR业务更是达到巅峰.为运营商及SP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和利润。  相似文献   

6.
IMS网络的引入为电信运营商带来新机会,多媒体业务的丰富可为IMS用户带来新的业务体验,但是,在引入IMS网络后,业务网络将基于IMS核心网络进行融合,现有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上的语音增值业务将大大丰富IMS用户和融合业务用户的业务体验,同时提升不同网络接入用户语音业务体验一致性。文中针对中国电信IMS网语音增值业务融合发展需求,结合广东电信典型业务创新性地提出IMS网络初期阶段语音增值业务融合发展思路,包括三种业务融合实现方式,分析其优缺点并提供应用建议,为建设初期基于IMS的业务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传统电路的交换逐渐转换为软交换,移动无线LTE网络也大规模的发展与承建,且移动语音的业务也向着移动宽带方向发展。在FMC融合的核心网(IMS网络)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对于LTE移动的宽带语音技术的选择,渐渐趋向IMS中的VoLTE方案,其将会变成LTE网络的语音业务商用性选择。文章主要对TDLTE语音的业务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基于IMS网络下,VoLTE/SRVCC语音的实现,以期促进VoLTE语音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聂秀英 《中国通信》2010,7(1):120-123
"业务综合"和"网络融合"是通信界多年来努力的目标。IP网络具有承载包括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业务应用能力,这使业界将全IP网络看作是未来融合网络的雏形。但目前的IP网络无法保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以及网络和业务的安全性。为了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投入力量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介绍IP网络和业务的发展情况、目前IP网络存在的问题以及全球在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多媒体视讯或多媒体视音频通信业务在固定或移动的各类流媒体、可视电话与视频监控,视频呈现等业务.在今后的简单语音(SimpleVoice)时代,已广义扩展为集声音、图像、数据于一体的多媒体视音频业务,与未来信息通信网络主体业务直接相沟通.而且宽带视频业务在带宽资源利用份额方面已超越原有带宽吞噬能力最强的P2P,并在融合大潮的市场应用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其发展环境评价或发展策略思考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络丰富多彩的应用和呈爆炸式增长,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逐渐由语音变为对数据、图像和语音的综合多媒体业务需求。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必将沿着IP化、宽带化、扁平化方向演进,网络建设成本更经济、网络更便于管理,并且多种技术通过统一的核心网相互融合,可以实现业务间的无缝切换。  相似文献   

11.
业务网络和承载网络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玲 《电信技术》2006,(11):18-21
语音业务一直是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几年来,语音业务低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运营商开始全面进行电话网的技术转型,在加快引入软交换步伐的同时,也加大了网络智能化的改造力度.然而,随着多媒体业务需求和多网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IMS技术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提供各种业务的IP承载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演进也正受到同样的关注.本文概要介绍了在交换领域业务网络的技术进展和IP承载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TCP/IP技术的发展,“通讯、电视、信息”三网融合的下一代网络成为网络发展的总趋势,“三网融合”使传统的广电网可以改造为功能更全面的新网络,随之产生了业务融合的可能。未来,广电将出现业务并存的现象(比如同时开展数据通讯业务、软交换语音业务、交互数字电视等多种业务)。多业务的开展使得以往对每种业务建立一套业务支撑系统的方式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建设多套业务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支持全业务、融合通信是网络演进的方向,而这一切将是完全基于IP技术,即Everything Over IP。那么,IP语音将是未来必然的语音业务形式。VoIP业务主要有4种参考连接,  相似文献   

14.
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是未来发展的趋势,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本文介绍了FMC和IMS的关系,IMS网络的业务特点以及基于IMS的业务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IP化是未来电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业内越来越关注IP承载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分工和融合,作为网络层面融合的主旋律,IP网络必将成为未来语音、视频、数据以及各种综合多媒体业务统一承载的网络平台,这在电信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作为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络,传统的IP网络很难满足电信级业务对QoS、安全、可靠性和管控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传统IP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即保留IP灵活方便的特性,又满足电信业务承载和运营商对网络的新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陈星政  林松 《移动通信》2009,33(6):86-90
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的融合是不可质疑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给出了三重服务的定义,简要描述了该业务的分类和发展动力;接着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概况、运营模式和所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阐述了Triple—play的发展状况,详细分析了运营商部署Triple—play的三个关键因素;最后,指出了国内运营商开展Triple—play服务需要做的网络准备。  相似文献   

17.
GPRS是在移动电话网络上进行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新技术,是一项新的非语音增值业务。本文论述了GPRS在用户特性和网络特性上体现的优点及局限性,并就GPRS设备供应商和市场分布状况进行了介绍,同时预测了GPRS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电信市场上.运营商们采取许多措施部署高速数据业务,这些业务部署通常为终端用户提供视频业务、语音电话业务和高速数据业务.在这样的业务部署中将运用到许多结构。本文将对基于DOCSIS的HFC网络与以太网到户(ETTH)的HFC网络作比较。运营商们正在考虑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在其业务中增加数据和视频、语音业务。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发展正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的方向演进,虽然因特网快速发展,丰富多彩的数据型业务不断涌现,但受制于现有的电信网络和IP网络结构和技术,如何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的融合,如何开拓更多更丰富的服务,如何加快面向用户的业务开发节奏及提高其灵活性,这些课题成为驱动整个信息网络发展的动力。为此,在传统网络基础上,人们通过智能网技术来提供增值业务,面向分组、面向宽带、面向业务的未来网络架构代表了网络演进的大趋势,未来的网络将是一个面向用户的网络,是一个业务开放的网络。本文介绍了下一代网络(NGN)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核心技术软交换(Soft Switch)的概念、主要功能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三网融合”的政策环境下.传统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相互竞争的业务和技术核心点,主要在于宽带和视频。宽带接入将是一切网络基础设施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未来承载视频业务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基础网络运营商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