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生活、工作模式逐渐被人们习惯,给人们提供了便利和快捷。而医疗单位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单位,在运营中会涉及大量医药、治疗、病患等内容,信息化的介入对医院的作业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变种,医疗信息系统也受到了影响。笔者主要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病毒给医疗信息系统带来的危害,然后提出相关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技术。  相似文献   

3.
继“小球病毒”之后,又一种具有隐蔽性而破坏力和传染力更强的新病毒,在我国的IBM PC系列及兼容机中蔓延开了。这种新的病毒全称为‘Legalise Marijuana”。本文将介绍该病毒的识别和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4.
《软件》2001,(4):26-26
看过美国大片《生死时速》的人,对速度决定的生死定然历历在目。同样,在未来与计算机病毒无数次的较量中,速度的对抗也将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从2000年的“爱虫”到2001年初的“库尔尼科娃”,当恶性病毒正悄无声息地潜入用户家中,中国杀毒软件业也在上演着一出出紧张的“生死时速”战:各主流厂商在病毒发生前后争相作出了最快反应,发布恶性病毒警报,紧接着迅速推出查杀该类病毒的最新版本。  相似文献   

5.
电脑又坏了,原来又出现了新病毒,我又非常“幸运”地中招了。已经连续几次了每次一出现新的病毒最就中招,为什么病毒就喜欢拿我做实验田昵?  相似文献   

6.
7.
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验证。近几年计算机病毒就迅速蔓延,而这几年间正是我国微型计算机普及应用热潮。计算机的广泛普及,操作系统简单明了,软、硬件透明度高,基本上没有什么安全措施,能够透彻了解它内部结构的用户日益增多,对其存在的缺点和易攻击处也了解的越来越清楚。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各种品牌机及兼容机所应用的操作系统上广泛流行各种病毒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9.
“新年换新颜”是一种习惯,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的希望,可是病毒们的“换新颜”就不是那么美好了,这不,恶鹰病毒(Worm/BBEagle)就借着“新年快乐”的主题再次向我们问好。  相似文献   

10.
11.
1计算机病毒程序模型和机理 计算机病毒程序按寄生方式来分,可分为三大类: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复合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是寄生在操作系统中,文件型病毒是寄生在可执行文件中,复合型病毒则是将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结合在一起,它既感染文件,又感染引导区。但不管怎  相似文献   

12.
小弟一日在网上闲逛,碰到了雪莲花老兄(就是本版斑竹)。在他的“威逼利诱”下写了这篇涂鸦、还绝大家多多包涵(动了家底了!哈哈)。好了,言归正传,开说。病毒僵尸,顾名思义,就足病毒的尸体。有人要问了,病毒还有尸体?怎么来的?这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来自于杀毒软件。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每当有病毒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大批的杀毒软件“群起而攻之”。病毒的发度与反病毒软件的发展就象软件永远追不上硬件一样,总是光有病毒,后有解法。所以,从技术上讲,反毒产品和病毒有一定的差距。病毒技术发展越快,编程技术也就越…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国内外软件的大量流行,使相当规模的计算机系统感染上了病毒,这种流行病还在继续蔓延,给计算机的正常运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在国内流行的病毒有小球病毒,大麻MARIJUANA,用带这种病毒的盘启动系统有时显示器上出现“Your pc is now stoned”(石头)病毒、巴基斯坦智囊病毒[用DIR命令列磁盘目录时,磁盘卷棕为“Braln”]、杨基都督文件病毒和长方块(犹太人、耶路撒冷、疯狂拷贝)病毒。  相似文献   

14.
15.
上世纪1999年4月26日,一种名为CIH的病毒席卷全球,致使超过6000万台电脑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损失惨重。时隔6年,2005 年的5月17日夜间一种新病毒被截获,其染毒机理与CIH病毒如出一辙。因此,该病毒被命名为“新CIH”病毒。同时,新病毒具有感染Windows 2000/XP系统的能力,这意味着破坏范围将比CIH更广泛。面列新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6.
17.
《计算机与网络》2007,(2):37-37
近日.反病毒领域展开的反病毒产业发展趋势大讨论引起了各方关注。一方面.杀毒软件厂商承认当前反病毒技术落后于病毒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又用病后就医的逻辑解释传统的滞后杀毒方法。那么。主动防御新病毒的道路究竟是否可行?反病毒领域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人们把杀毒软件作为最主要的反病毒工具。杀毒软件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产品的代名词,杀毒软件赖以生存的“特征值扫描技术”也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技术的代名词。正固如此.杀毒软件对新病毒的防范始终滞后于病毒出现的重大缺陷。似乎成为既合情又合理的逻辑,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反病毒产品不可能主动防御新病毒。甚至有人认为.想研制一种主动防御的反病毒产品.就如同要为一种未知的疾病制作特效药一样异想天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雷冰 《福建电脑》2011,27(11):154-155
计算机病毒是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和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蠕虫病毒和木马病毒最为常见,其中"威金"和"ARP"病毒比较难处理。本文详细介绍了"威金"和"ARP"病毒的主要破坏方式和处理方法,并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便于减少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刘杰 《互联网周刊》2001,(35):75-75
纵观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诞生之时,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就一批新兴的信息安全企业,同时开拓出一片新的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