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正伟 《特种油气藏》2012,19(3):136-139,158
准确预测出砂对于合理选择油气井防砂措施以及平台除砂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结构渗流力学及变形耦合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的疏松砂岩三维出砂预测分析模型,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求解,并与现场实际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地层压力变化,引起射孔孔道及井筒周围岩石应力场与渗流场重新分布,且相互作用影响,是砂岩出砂主要因素;射孔孔道是储层出砂敏感部位;生产制度改变引起地层参数变化,亦是诱发出砂的重要因素。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对现场油气井出砂预测与防砂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静态出砂预测没有考虑地层压力、含水饱和度和地层温度等变化对出砂临界条件的影响,导致开发过程中出砂预测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为了研究动态因素对出砂条件的影响规律,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岩石强度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含水饱和度由0.15变为0.50时,储层岩石强度下降幅度可达60%左右;考虑地层压力下降对近井地应力的影响,以及温度变化导致的储层热应力改变,建立了稠油热采储层动态出砂临界条件的预测方法。渤海油田注多元热流体油井数据分析表明,储层出砂临界压差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和温度升高以类似于指数式规律降低,在早期变化较快,然后下降速度逐步变缓;出砂临界压差随含水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升高以接近线性的规律降低。研究表明,注热开采稠油油藏出砂风险最大的时期为注热—焖井—生产的转换阶段,即转生产的初期,此时应逐步缓慢提高产量到正常产量。   相似文献   

3.
新疆油田某油区内出砂稠油热采井普遍采用割缝筛管进行简易防砂,割缝筛管缝宽设计缺乏依据,防砂后油井产能损失严重,亟需开展割缝筛管缝宽设计的相关研究.模拟目标油区稠油、地层水携砂流动与地层砂条件开展割缝筛管挡砂堵塞实验,分析不同缝宽割缝筛管在稠油堵塞以及稠油与地层砂复合堵塞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规律与挡砂情况,结合防砂性能指标定...  相似文献   

4.
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已动用稠油油藏15个,油藏储层为馆陶组疏松砂岩,主要开发方式为蒸汽吞吐开发,该开发方式对地层结构破坏大,易造成地层出砂。热采绕丝管防砂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砂作用,但生产过程中油套环型空间被运移微粒充填堵塞,降低油井产量,同时,热采绕丝易卡管柱,后处理困难。热采吞吐工艺开采稠油疏松油田蒸汽温度高,注汽强度大,对地层冲击破坏大,要求开发应用强度高、胶结能力强、耐高温的新型防砂剂。高温树脂高温涂敷砂能够满足上述要求。1.高温涂敷砂防砂机理(1)树脂耐高温机理。由碱催化剂生产液体高温树脂,按配方要求加入硼酸…  相似文献   

5.
油水两相同时流动出砂规律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油气开采过程中,地层流体介质变化是油气井出砂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侵引起的出砂量急增可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研究水侵对地层出砂的影响,是进行合理的完井设计和油田开发中后期出砂管理的基础。针对油田生产过程中综合含水上升趋势.通过简易防砂室内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疏松砂岩油水两相同时流动情况下的出砂规律和出砂特征、不同油水比例下流量和出砂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产出砂粒粒度分布和蚯蚓洞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出砂伴随着整个试验过程;岩样总出砂量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岩样出砂后流量有上升趋势,但在油水体积比较大时,可能由于发生砂拱破坏,试验过程中流量出现波动;试验后期均发生了岩样坍塌现象,表明出水会导致岩石骨架发生破坏,使出砂变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油气藏型储气库的生产特点会加大储层出砂的风险,高效长期的出砂防控是储气库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油气藏型储气库的生产工况为长周期高流量注采交替,引发地层压力/应力大小、流体流动方向和气水界面运移的循环交变,并造成其出砂机理与出砂预测相对更加复杂,给高效长期的出砂防控带来严峻挑战。首先系统分析油气藏型储气库生产工况特征及其对储层岩石物性的演变影响机制,分析总结诱发出砂加剧机理及主控因素,并总结目前出砂模拟与预测方法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国内外储气库防砂技术现状。总体而言,目前尚缺乏针对储气库生产特点的成熟防砂技术体系。最后,系统分析了储气库出砂防控技术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和科学问题,并简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储气库大规模建设中的防砂完井方案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防砂筛管受热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稠油热采井防砂效果,基于线弹性热—固耦合理论,考虑筛管弹性模量及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钻孔对筛管中心管强度影响,利用FEPG系统开发了防砂筛管热稳定性分析有限元程序,对不同工况下防砂筛管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其模拟结果表明,筛管弹性模量及屈服强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口袋沉砂密实程度的增大,防砂管柱等效应力逐渐增加。同时,采用动态位移边界对热力补偿器进行建模,热力补偿器的配备可显著增强防砂管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朱春明 《海洋石油》2015,35(4):35-39
为了解决稠油热采井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砂、防砂难度大等问题,在综合考虑油田储层砂粒度特性、流体黏度特性及现场油井生产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热采筛管防砂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可针对机械防砂方式的技术特点,进行全尺寸室内模拟实验,通过测试分析防砂筛管性能优缺点,为防砂方式优选及防砂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根据稠油油田的实际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为稠油热采井提供了合理的完井方式及防砂参数,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力喷射排砂工艺结构简单,井下管柱无机械运动,参数调节方便,能够配置不同的组件以适应生产要求和井下环境。在日常生产中测试、维护、控制简单,免修期较长,对出砂井、稠油井的排砂采液有良好的适应性,现场实践证明水力喷射排砂可有效解决传统防砂井防砂周期短、地层供液差等问题,通过排砂作用可改善储层堵塞、提高油井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致密碳酸盐岩石力学与声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TS公司生产的地层条件下岩石物理参数综合测试系统,对川中地区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模拟地层条件(包括地层围压、孔压、温度、孔隙饱和介质等)下的岩石力学与声学的同时测试,获得了该地区储层在不同条件下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与纵、横渡等声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岩性与孔隙饱和介质对储层的力学性质影响较大,饱和介质为水的岩样都表现为塑性特征,而孔隙饱和介质为气的白云岩岩样表现为脆性特征,灰岩岩样表现为塑性特征.孔隙度对碳酸盐岩石力学性质无明显影响.岩石的声学特性反映,岩石产生较为发育的微小裂缝只需要抗压强度的50%~80%,进一步增加应力值则能产生沟通微小裂缝的较大裂缝.纵横波速比能够反映储层岩石骨架及流体的变化,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纵横波速比在识别裂缝性气藏时应该慎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里木盆地A区块深层中孔中-高渗砂岩储层钻井完井过程中储层损害严重的问题,基于储层地质特征分析了潜在的储层损害因素,通过室内损害评价试验和钻井液侵入深度数值模拟评价了储层损害的程度,分析了储层损害的机理,探讨了储层损害控制原则。试验结果为:储层流体敏感性损害率为11%~34%,总体较弱;钻井液损害较严重,钻井液动态损害储层岩样的渗透率恢复率为35%~70%,钻井液滤液静态损害储层岩样的损害率为28%~47%;钻井周期内钻井液滤液侵入储层的深度可达几十米。研究结果表明,钻井液固相颗粒粒径偏小和深层高温下屏蔽暂堵材料的磨蚀粒度降级导致滤饼暂堵能力和承压能力不足,引发固相堵塞和钻井液与地层流体的不配伍反应,造成了A区块深层中-高渗砂岩储层损害。研究成果可为制定深层中孔中-高渗砂岩储层损害控制原则及配套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苏丹Fula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Fula油田主要为较浅的白垩系Aradeiba组、Bentiu组的普通稠油油藏和Abu Gabra组的稀油及天然气藏。主体区块FulaNorth断块Bentiu组油藏为一垒块上的断背斜块状油藏,具有倾斜的油水界面。Aradeiba组为浅湖沉积的层状薄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Bentiu组为辫状河沉积的厚层块状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Aradeiba组和Bentiu组油藏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物性好、易出砂、地层压力低,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酸值高和油稠等特点。Abu Gabra组的层状油气藏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厚度薄、中孔、中渗、物性差,具有断块小、储层相变快、油气高度低等特点。Abu Gabra组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侧向封堵条件、储层的储集性等地质条件控制;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泥岩的侧向封堵是Darfur群、Bentiu组油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碎屑岩储层,有效储层的识别、储层参数的计算与流体类型的判别存在着较大困难。为此,将核磁共振测井处理结果与岩心分析数据相结合,用谱系数法重新建立了毛细管束缚水孔隙度计算模型,将计算绝对误差控制在0.5%以内;利用岩心分析数据对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渗透率计算的精度;结合Archie公式,得到了该地区的自由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在准确计算储层参数的基础上,结合试油数据建立了储层识别标准:有效孔隙度大于6%,渗透率大于0.05 mD为有效储层;自由水饱和度均值小于10%,极大值小于15%为气层;自由水饱和度均值高于15%,极大值高于20%为水层。对5井次11个储层段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其有效储层的识别结果与试油结果相吻合,流体类型判别符合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赵振宇 《断块油气田》2011,18(4):424-428
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以含泥细砂岩为主,孔隙度多集中在10%~20%,渗透率多小于10×10-3μm2,结合铸体薄片、压汞、地化测试分析等综合评价为中-低孔特低渗较差储层.研究表明,该区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成岩和异常高压3种因素控制:1)沉积微相主控储层砂体空问展布形态及孔陈度分布特征;2)成岩作用主控储层砂体孔...  相似文献   

15.
长岭断陷火山岩厚度大,岩石类型多,相态类型齐全,储层发育。火山岩储层不受埋深限制,在深断陷具有良好储集能力,高孔低渗、低孔高渗特色明显;储集空间类型以气孔、溶蚀孔隙及与裂缝的组合为主,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储层类型以双孔双渗为主,少数具有似均质渗流等特征。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控制,有利相带是火山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风化淋滤及溶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条件。发育在断裂带附近构造高部位的火山机构成藏条件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背景条件,查明寺门组储层的形成发育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岩心资料,结合运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包裹体和孔-渗分析等手段,明确了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储层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及优质储层形成模式和有利区分布。研究表明,寺门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裂缝;储层类型属于孔隙-裂缝型和孔隙型,整体呈低孔、低渗特征。储层质量主要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沿岸砂坝、砂泥质滨岸和混合坪微相控制了寺门组储层砂体的分布;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造成的孔隙损失率约85.2 %;溶蚀作用使储层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增孔量约2.3 %);构造裂缝极大地促进了储层的输导能力,使局部地区仍具备优质储层发育的物性条件。最后,建立了储层发育模式,预测研究区存在德胜和洛埠2个有利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埋深普遍大于3 000 m,储层质量较差且非均质性强,制约油气高效勘探。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测试以及测录井等分析手段,对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深埋碎屑岩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研究表明,古近系文昌组岩石类型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储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和次生孔构成,表现为一套特低-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9.42%)、超低-低渗透率(平均渗透率为8.38 mD)储层特征;恩平组储层主要由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构成,储层总体属于低-中孔隙度(平均孔隙度14.66%)、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渗透率为198.43 mD),以原生孔为主。在3 600~4 400 m深度段,发育一套高孔隙度的优质储层带,主体为原生孔,可见大量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可达20%,渗透率可达263.74 mD。这套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①先天条件好,长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厚层砂体,具备岩性较粗、石英含量高、杂基含量低和结构成熟度高的特征,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②与生烃液态窗埋深对应良好,有机酸易对储层中长石和岩屑产生强烈溶蚀,明显改善了储层物性;③油气充注发生在长石和岩屑溶蚀之后、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大量形成之前,是优质储层得以保存的又一重要条件。总体而言,沉积条件、溶蚀作用和油气充注时间三者的良好匹配是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认识对于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以及相似地质背景的优质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changed after waterflooding.Thin-section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of core samples from inspection wells indicated that calcite and barite were formed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uring waterflooding operations.Some asphaltene precipitates on the surface of formation rock would influence the reservoir porosity,permeability,wettability,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In this paper,the changes of physical,electrical,and fluid properties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uring waterflooding operations were analyzed.Thi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improve waterflooding performance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20.
桑南地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三叠系地层是塔河油田主要的产油气储层之一。桑南三叠系中油组储层物性好。属高孔隙、渗透性好的储层。中油组储集岩孔隙主要受成岩作用影响.储集砂体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桑南三叠系中油组主要有利储层发育区在研究区中部,而西南和北东部孔隙相对发育较差.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