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毗邻铁矿的千山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为景区的环境治理和铁矿的排污规范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基于重金属质量浓度和毒性的双权重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采矿场周边区域重金属均未超标,属于安全区、轻微潜在危害级;排岩场和尾矿库周边土壤Pb含量明显偏高,尽管属于轻微的潜在危害级,但内梅罗评价结果 为警戒区,土壤存在恶化趋势;尾矿库至五佛顶区域属中重度污染区,Cd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达到了强危害水平,且土壤各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高于其他区域,植被生长受损症状已经凸显.结论 铁矿开采产生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周边环境,已经对与之毗邻的千山景区土壤及植被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土壤重金属Pb、Cd 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株洲市云龙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土壤中Pb、Cd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Pb、Cd的实测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25.60~102.00,0.03~0.49 mg·kg-1;16个样品Cd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超标率为40%,土壤重金属Cd轻度累积,尤其在0~20 cm土壤层中累积较为严重;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3.32~51.07,表明该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生态危险水平;地累积指数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Pb、Cd污染,且污染程度与采样层深度成反比。因此,相关部门应考虑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污染,避免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形成二次污染等。  相似文献   

3.
乔口镇土壤重金属Pb、Cd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土壤中Pb、Cd的含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乔口镇研究区域重金属Pb污染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而土壤中重金属Cd的累积程度较高,污染严重,已经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同时,对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发现,土壤重金属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处于40~160之间,且深度为0~20 cm的土样中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80,表明该元素存在强生态危险。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来看,乔口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桂林市公园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桂林市5个公园表层土壤(0~20cm),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肥力特性,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综合评价了公园土壤的肥力特征。结果表明:桂林市公园土壤总体上呈弱碱性,pH处于7.5~8.5的土壤占76.92%;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主要分布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76.93%、71.80%和82.06%,整体均属于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主要分布在Ⅰ、Ⅱ级水平,占74.36%,整体属于高水平。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桂林市公园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1.22~1.69,整体属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和有机质是各公园的主要限制因子。针对分析结果,建议采用公园植物落叶和化粪池粪渣共堆肥的方式来改良公园土壤。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株洲市各城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株洲市各城区土壤中Cd、Pb、As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了Cr、Hg外,各城区的重金属都高于株洲市农田土壤背景值和国家自然背景值,其中石峰区Cd高出背景值633%。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只有Hg和Cd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 r)大于30,表明该元素对土壤存在潜在生态危害。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看,石峰区(RI>265)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严重。健康风险评价表明,仅有石峰区Zn的单个污染物非致癌风险HQ和总非致癌风险HI都大于1,暗示其可能对儿童有较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影响;且石峰区总致癌风险Risk高达1.05×10-4,致癌风险比较高,其他3个区的重金属对株洲市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不明显。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峰区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楚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以深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作为参比值,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探讨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Hg、Cd、Cu、Pb、Zn、Cr、As,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Hg、Cd、As、Pb、Cu、Cr、Zn,其中Hg和Cd对土壤污染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87.95%,仅Hg元素的贡献率就达到61.96%;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级别为强和很强的土壤面积占13.75%,主要分布在莱州—招远—烟台和牟平—乳山金矿集中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这种空间分布与目前金矿开采、选冶和人类生产生活布局一致; 此外,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已迁移到小麦体内,部分小麦样品中Cd、Cr、Pb、Zn含量超临界值,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效益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综合评价的指导思想、观点和原则,初步提出了43项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各单项指标的分级标准和分配权数,并对分级加权综合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内蒙古钱家店铀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 以与之相邻的大林非矿区为背景区, 分别采集表层及垂向剖面土壤样品,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定量分析土壤中重金属U、Cd、Mo、As、Pb、Ni、Cu、Co、Cr 和Zn 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分析其污染特征; 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 土壤中U、Cr、Pb 和Mo 元素浓度(ωB /10-6)超过背景区平均值, 分别为1. 06、28. 36、14. 31 和0. 34; 土壤样品中U 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 20, 内梅罗指数为1. 07, 均属轻度污染; Cd 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最高, 为21. 66, 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6. 16, 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度; 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自1. 3 m 处发生显著变化且XRD 检测出铝合物。矿区总体受到重金属元素轻度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9.
对大南湖12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Hg、As、Cu、Pb、Cr、Zn)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地积累指数法结果表明,Cd在多数样点呈现中度污染状态,Hg、As、Cu、Pb呈无—中度污染状态,Cr、Zn呈无污染状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表明,大南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为轻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0.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探究了城市不同功能区街道灰尘重金属(Cu、Pb、V、Zn、Cr、Mn)空间分布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对本溪市文教区、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交通区和混合区街道灰尘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灰尘中重金属Cu、Pb、V、Zn、Cr、Mn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本溪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的3.4、3.1、0.9、5.5、2.0、1.0倍;Cu、V、Cr在文教区质量分数最高,Cr、Mn在商业区质量分数最低,V在居民区质量分数最低,Pb、Zn、Mn在工业区质量分数最高,Cu、Pb、Zn在混合区质量分数最低。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的结果表明,本溪市街道灰尘中的重金属达到重污染水平,具有严重的潜在生态危害,其中,V、Cr、Mn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Zn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Cu、Pb达到了重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北部湾沿海经济区水稻根系土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70个采样点Hg、As、Cd、Pb、Cu和Zn 6种重金属进行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根系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变化范围58.84~417.88,平均值118.49,整体平均水平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生物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根系土中各元素生物可利用性大小顺序为Cd〉Zn〉Pb〉Cu〉Hg〉As。Cd、Pb和As在水稻籽实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主要与工业活动和施肥灌溉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在山东日照地区共采集了5 323个表层土壤样品,获取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以表层土壤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采用单因子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土壤单因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As、Cd、Cr、Cu、Hg、Ni、Pb、Zn等8种元素Ⅰ类土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00.00%、98.21%、94.14%、98.10%、99.90%、89.18%、96.61%和98.37%,说明山东日照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土壤单因子环境质量平均达到Ⅰ类土壤的占调查区土壤总面积的96.81%,Ⅱ类土壤占3.17%,Ⅲ类土壤仅占0.02%。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环境质量属于Ⅰ类土壤(清洁—较清洁)的占调查区土壤总面积的86.39%,属于Ⅱ类土壤(轻度污染)的占13.55%,属于Ⅲ类土壤(中度污染)的占0.06%,说明山东日照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很少,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土壤重金属元素综合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未富集区面积累计占区域总面积的5.50%,弱富集区占38.63%,中度富集区占53.27%,重度富集区占2.60%,说明区域表层土壤中污染物已有积累趋势,虽未达到有害程度,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半湿润的南京地区,以微型马铃薯荷兰七号为指示作物,采用平地起垄覆膜的种植方式,分别选用黑色地膜(BM)与普通白色地膜(WM)做比较,并以不覆膜的平地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微型马铃薯生理指标、产量以及种植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发现BM处理下微型马铃薯的淀粉质量分数和产量最高,较WM处理增产31.1%,较CK增产43.7%;覆膜处理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的速效钾质量分数,BM处理下耕层土壤的速效磷质量分数最低,但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覆膜处理有效提高了微型马铃薯出苗期的耕层土壤含水量,BM处理下微型马铃薯生育期内的表层土壤温度明显低于WM,且高于对照,对微型马铃薯的生长更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析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根据分异性、地带性、等级性、共轭性、主导因子及县域完整性等原则,参考我国各类生态及自然区划成果,建立基础图谱数据库;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区单元,搜集了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的基础资料,建立专题图谱数据库;采用GIS技术,选择气候、植被、土壤、地貌、土壤侵蚀类型、人口密度等关键性指标,通过因子叠加的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将全国(除台湾、海域)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和1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湿润、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而在半干旱、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相似文献   

15.
以周集-六安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探讨标准吸湿含水率在皖西膨胀土判别和分类中的适用性,以及与其他判别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标准吸湿含水率和塑性指数在膨胀土的判别上较为一致,但按自由膨胀率判别的膨胀潜势整体较弱,说明新公路规范推荐的判别与分类标准不适用于皖西膨胀土;标准吸湿含水率与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和胶粒含量等判别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决定系数达0.50~0.7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膨胀土的本质属性,可作为辅助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测定了敦化市不同园参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和肥力指标,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Cr、Cu、Ni和Pb的含量均在中国土壤背景值范围内;Zn的含量超出中国土壤背景值,但在吉林省土壤背景值范围内,这与长白山地区独特的地质背景有关.(2)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仅D2监测点土壤重金属达到轻度污染,其他监测点均属清洁.(3)长白山地区的园参地为轻微生态危害,土壤肥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基本符合无公害人参生产要求;土壤中磷元素向域内水体流失的风险较大,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西藏多不杂铜矿是一大型斑岩型富金铜矿床,已探明铜资源量超过400×104 t,目前尚未开发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找矿与地质成矿等方面,很少进行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了解西藏多不杂铜矿在未开采前矿区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状况和迁移特性,对多不杂铜矿区地表土壤和萨玛隆河河床沉积物进行了样品采集,测试Cu、Pb、Zn、As、Cd、Cr、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和赋存形态; 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风险评估编码法对矿区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多不杂铜矿区地表土壤和萨玛隆河河床沉积物中的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分配受到多不杂铜矿的影响很大,且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多不杂铜矿区地表土壤中Cu尤为富集,含量最高达到21 020.000×10-6,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Ⅲ级标准的50倍,综合污染指数为39.43,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多数样品的地累积指数也达到极强污染级别,且其生物活性为中度风险,容易迁移转化,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萨玛隆河河床沉积物中Cu最高含量为2 406.000×10-6,为Ⅲ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6倍,其综合污染指数为38.13,显示重度污染,污染率为91.6%,但其生物活性为低风险级别,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仍不可轻视; Cd虽然含量不高,低于Ⅲ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是其在河床沉积物中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占比为48.01%),生物活性达到极高风险级别,对环境影响较大; Pb、Zn、As、Cr、Hg含量普遍较低,且生物活性较弱,能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