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岩溶高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重庆岩溶区金佛山水房泉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跑马场草地、杜鹃林、竹林地、水房泉草地)下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并利用筛析法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的粒度特征影响很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跑马场草地表层土壤中值粒径最大,可以推断其土壤及土壤养分也易流失,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植被保护较好,表层土壤的粒度特征符合常规土壤,各层中值粒径均A层<B层<C层。由于山顶特殊的气候特征、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也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干热河谷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环刀法分别采样,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干热河谷地区土壤贫瘠化特征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和草地比耕地和荒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好,因此能有效缓解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  相似文献   

3.
汪邦稳 《人民长江》2019,50(9):60-64
土壤可蚀性是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数据,可蚀性指标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预测精度。利用径流小区实测资料,研究了皖西、皖南主要土壤可蚀性值,并对EPIC模型和诺谟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皖西、皖南不同土壤可蚀性实测值差异较大,其值范围为0.013~0.043 t·hm~2·h/(MJ·mm·hm~2),黄棕壤最小,红壤最大,红壤可蚀性值是黄棕壤的3.3倍;同一种土壤不同方法估算的土壤可蚀性值差异较大,在没有实测资料验证的情况下,难以选择适宜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研究结果为皖西、皖南水土流失预测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云南省土壤侵蚀研究、土壤环境潜在危险性评价、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收集了全省274个土壤剖面资料,并对其中的222个典型剖面开展野外调查,采用Wischmeier模型和Williams模型计算所有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与1∶75万云南省土壤图进行链接,得到云南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进而分析了各州(市)、各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06 2,属于中等可蚀性等级;土壤可蚀性K值最大的州(市)是楚雄州、最大的流域是红河流域,1 000~2 000 m海拔高度土壤可蚀性K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土壤抗蚀性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壤抗蚀性研究的发展概况,主要成果和研究方法,分析评价了土壤抗蚀性能体系,土壤性质与土壤蚀性的关系以及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确定方法,还对今后土壤抗蚀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华中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 EPIC模型估算华中地区主要土壤可蚀性因子K 值,结合该区土种分布图,分析各主要土壤类型可蚀性K 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主要分布在 0.09~0.39 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部、西部区域,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南部、湖北及河南交界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依据华中地区土壤图,全区共分布有土类 25 种。其中,K 值最大的为褐土,约为0.34 ;红黏土的K 值次之,为0.31;粗骨土的可蚀性最低,约为0.19。华中地区红壤、水稻土、潮土、黄壤、黄棕壤等土类所占面积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 72.63% ),其土壤可蚀性因子K 值分别为:0.250 , 0.253 ,0.287 , 0.225 ,0.244,可基本反映华中地区的土壤抗侵蚀情况。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县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利用GIS技术研究了2007—2016年土壤盐分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2007—2016年土壤盐渍化具有强烈的变异特点,10 a间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地面积变化明显;非盐渍化土壤面积变动轻微,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面积降低了39.27%,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增加了10.03%,盐土面积也显著增加;盐渍化程度明显减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垦利县中部和东南部,盐渍化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垦利县西南、中南和东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变动与近年来秸秆还田、海水浸润、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有很大关系,可以根据土壤的水盐状况来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地。  相似文献   

8.
土壤可蚀性因子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为促进今后相关研究的发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预测以及土壤可蚀性因子制图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指出,准确地制作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分布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影响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因素相当复杂,将土壤类型、高程、遥感等辅助信息融入空间预测,量化、分析空间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制图误差、提高精度、控制风险,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边坡植被恢复设计等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基于内江市境内公路边坡经0、5、7、15、20 a植被恢复的样地野外调查资料,以土壤颗粒(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水稳性指数为土壤抗蚀性指标,以土壤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6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为土壤抗蚀性影响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度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边坡土壤抗蚀性与其影响因子的耦合协调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抗蚀性指标及其影响因子具有显著差异,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和养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土壤抗蚀性呈增强趋势;2)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容重是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影响因子;3)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中,化学指标(速效磷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大于物理指标(大团聚体含量、容重)的影响,进行植被护坡设计时应当注重有机质和速效肥料的保持;4)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土壤抗蚀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而提高,植被恢复15 a时二者...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溉方式下核桃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海荣  李健 《吉林水利》2010,(7):59-60,63
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下核桃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在实验区布置了传统地面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并在核桃树的生育期内采用这两种灌水方式对核桃树进行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灌溉期内,漫灌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受强烈的土面蒸发作用,其表层土壤含水率值降低很快。  相似文献   

11.
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选取大理市洱源县永乐小流域研究了坡改梯工程前后土壤养分及土壤肥力变化状况,并对不同土层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0~90 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全磷养分及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特征明显,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坡改梯工程的实施,坡改梯初期、后期土壤养分及土壤肥力质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全氮含量在坡改梯前后增加的变化规律相当明显。通过对比坡改梯前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增加变化幅度分析,表明坡改梯初期、后期两次改造土壤肥力增加变化幅度分别达12.8%、18.7%。坡改梯的实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土壤肥力质量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2.
辽西沙化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抗剪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辽河流域辽西沙化地区受风水侵蚀的5种不同植被类型与裸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和裸地土壤抗剪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乔灌混栽林、灌木林、草地、乔木林、裸地、农田。乔灌混栽林较灌木林土壤抗剪强度提高了6%,较裸地土壤抗剪强度提高了29.31%。由于频繁耕作等原因,农田土壤抗剪强度较乔灌混栽林降低了31.6%,较草地土壤抗剪强度降低了26.03%。乔灌混栽林土壤抗剪强度最高,是土壤有机质、植物根系和土壤团聚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治理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计算法,以水土保持措施累计有效面积,分别计算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经济效益采用2003-2012年累计治理资料,分别对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等效益进行分析。间接效益只计算了节约土地和节省劳动力。在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当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以我国资源三号、高分一号等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配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进行野外采样,在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开展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遥感解译实验性研究。实践发现水田、坡耕地、果园、茶园、林地等水土保持相关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我国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资源三号、高分一号能够有效应用于水土保持遥感动态监测,而无人机技术作为辅助监测手段可以作为卫星影像的有效补充,在水土保持行业及其他相关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团聚体与抗冲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滇中红壤的抗冲性特征及土壤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性间的关系,以云南玉溪澄江尖山河小流域内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灌草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抗冲刷槽法研究了其土壤抗冲性特征,并用SPSS软件分析了土壤大团聚体与抗冲性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坡耕地的土壤抗冲性较弱,4~1 mm大团聚体越多土壤的抗冲性越好,因此减少人为破坏、增加植被覆盖,并有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才是提高土壤抗冲性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水土流失空间分布与面积变化趋势,以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的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5,2010,2015年遥感影像获取务川县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估算石漠化等级空间分布,并运用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建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方程进行水土流失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有显著影响,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量。务川县2000~2015年林地面积增加80.37 km~2,旱地面积减少91.69 km~2;2010~2015年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263.73 km~2;2000~2015年微度侵蚀面积增加636.13 km~2,轻度侵蚀面积减少157.21 km~2,中度侵蚀面积减少356.28 km~2,强烈侵蚀面积减少111.23 km~2。务川县2000~2015年实施的退耕还林与石漠化治理工程使得水土流失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植被重建模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合理改良与利用红壤侵蚀坡地,本文分析了草本、果树、果树+草、果树+草+农作物和果树+农作物等不同植被重建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养分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重建模式土壤养分效应差异显著,以果树+横坡套种农作物改善土壤养分效应最好,然后依次是果树+草本模式(全区覆盖优于带状覆盖)、果+草+农作物模式、果树+纵坡套种农作物,草本、果树模式改善土壤养分效应最差。赣北侵蚀坡地植被恢复,可以优先考虑恢复果树+横坡套种农作物模式和果树+草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3种植被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方式。自1980—2000年,耕地和林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草地先增加后减少,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其他地类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宏观政策和工程建设,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影响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