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国外金属表面化学转化处理的发展情况,包括化学转化处理之前的预处理、磷化处理、磷酸锌处理液、不含水的磷化处理液、黑化处理液及其他处理液。  相似文献   

2.
镁合金化学转化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镁合金化学转化膜处理工艺的现状,介绍了铬酸盐、磷酸盐、锡酸盐、钼酸盐、稀土金属盐和植酸盐化学转化膜的研究进展。对以上各种转化膜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赵建  李丽 《电镀与涂饰》2021,40(13):1048-1051
综述了稀土盐应用于镁合金化学转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一稀土盐化学转化、双稀土盐化学转化及稀土盐掺杂的其他金属盐化学转化,指出了镁合金稀土盐化学转化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镁合金是工业上应用广泛的轻金属材料,化学转化膜处理技术是提高铝合金耐蚀性的方法之一。综述了镁合金无铬化学转化膜处理技术,介绍了磷酸盐、锡酸盐、高锰酸盐、稀土金属盐和植酸处理等化学转化膜的形成机理,对于转化膜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展望了镁合金化学转化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H_2TiF_6、H_2ZrF_6为主成膜剂,通过添加六偏磷酸钠和六水合硝酸铈,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了Ti-Zr-Ce转化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成膜配方为:H_2TiF_6(质量分数为50%) 2.0mL/L,H_2ZrF_6(质量分数为40%) 1.0 mL/L,六偏磷酸钠0.50 g/L,六水合硝酸铈0.10 g/L,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150 s,pH值3.5。Ti-Zr-Ce转化膜的自腐蚀电位为-0.577 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0.115μA/cm~2,耐蚀性好。  相似文献   

6.
以磷酸盐–高锰酸钾体系化学转化膜作为化学镀Ni–P层和AZ91D镁合金基体之间的中间层,以取代传统的HF活化前处理。化学转化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KMnO4 31.6 g/L,Na3PO4·12H2O 0.5 g/L,CH3COONa·3H2O 4.1 g/L,CH3COOH10.0 g/L,室温,5 min。化学镀镍液组成和工艺为:NiSO4·6H2O20 g/L,NaH2PO2·H2O 20 g/L,C6H5Na3O7·2H2O 10 g/L,NH4F10 g/L,pH 8.0,80~85°C,2 h。分别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Ni–P镀层的微观形貌、成分和结构,并采用电化学方法表征了Ni–P镀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所得Ni–P合金镀层均匀、致密,厚度约为45μm,可显著提高基体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镁合金无铬化学转化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镁合金无铬化学转化膜技术,介绍了磷酸盐,锡酸盐、稀土金属盐、植酸盐、氟锆酸盐、高锰酸盐、钨酸盐、单宁酸盐、钼酸盐化学转化膜等的形成机理并进行了评价,展望了今后镁合金无铬化学转化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磷酸盐化学转化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分析仪研究了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表面形貌、相结构及成分,并采用浸泡试验对其耐蚀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向基础处理液中加入硅酸钠,可以形成致密的磷酸盐化学转化膜,其主要由Mn、P、O等元素组成,耐蚀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近些年钢铁表面黑色化学转化膜技术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黑色氧化膜和黑色磷化膜两大方面.对每种转化膜技术反应条件、膜层结构及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钢铁黑色化学转化膜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镁合金表面具有自愈性的钒酸盐转化膜、锡酸盐转化膜、稀土转化膜、植酸转化膜和石墨烯转化膜的制备和性能特点,对现阶段镁合金表面无铬自愈性化学转化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从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入手,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化学修复技术中的固化/稳定剂、化学淋洗剂的研究进展,并得出单一的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治理不易于土壤恢复,会造成一定的土壤流失的结论,认为以后的主要方向应在于以化学药剂处理作为增效调和的联合修复治理上。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从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入手,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化学修复技术中的固化/稳定剂、化学淋洗剂的研究进展,并得出单一的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治理不易于土壤恢复,会造成一定的土壤流失的结论,认为以后的主要方向应在于以化学药剂处理作为增效调和的联合修复治理上。  相似文献   

13.
潘杰  李焰 《化工进展》2020,39(11):4503-4515
化学转化膜是金属表面主要的处理方法之一,具备良好的附着力和耐蚀性,能为铝合金提供一定的临时防护。传统的六价铬酸盐化学转化膜在日渐严苛的环保压力下已经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三价铬及无铬锆基化学转化膜。铝合金可分为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按照所含主要合金元素和热处理状态可分为若干个系列和型号。本文选取几种典型的变形铝合金,综述了不同铝合金微观组织对转化膜成膜过程的影响,化学转化液添加剂、预处理和后处理工艺对转化膜性能的调控及作用机理,以及几种典型商业钝化剂在变形铝合金表面的应用。总结了目前变形铝合金表面锆基化学转化膜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未来化学转化膜需在满足新型铝合金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有机、无机添加剂以及外场作用对转化膜的成膜均一性、完整性进行调控,以提高转化膜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CO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具有100%的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好等特点,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效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开发新颖、高效的催化体系是该反应顺利快速进行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在环氧化物和CO2环加成反应应用最多,催化效果最为出色。综述了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如主族金属、过渡金属、镧系金属以及3d-4f金属催化剂等在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合成新型高效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16,(12):2347-2350
综述了超疏水的研究进展,在以荷叶和水黾为例介绍湿润现象的基础上,讨论了超疏水结构在自然界中的真实存在。还介绍了接触角的原理和接触角与粗糙表面的联系,探究了湿润的微观现象以及接触角的影响因素。不仅介绍了超亲水表面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还综述了超疏水材料在耐腐蚀、自清洁、织物中的应用。目前超疏水材料研究如火如荼,超疏水表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超亲水表面材料目前还是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之前的研究阶段,成本较高、耐久性差都是这种材料的不足之处,因此还有极大的空间有待后人去探究发掘。  相似文献   

16.
CO2化学转化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金龙 《化工学报》2017,68(4):1282-1285
CO2的化学转化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能源或化学品为目标,可实现CO2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的理想方式之一。但由于CO2极其稳定且转化路径复杂,导致其转化率低且产物选择性不佳。开键还原和不变价化合是CO2化学转化的两条基本路径。在开键还原方面,CO2加氢还原已有工业示范装置报道,但单程转化率较低且选择性不足;而CO2光电还原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在化合转化方面,可将CO2转化合成为碳酸酯/聚碳酸酯,或通过矿化过程实现CO2的转化与利用,但反应系统的转化效率以及转化过程的经济性仍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科技部2016年启动了“基于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将阐明CO2光电还原和加氢还原的微观动力学机制与能量传递路径,建立更加可控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实现CO2还原新途径与新技术的突破;研究CO2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机制、催化转化过程及介质强化反应-传递耦合规律;揭示非碱性矿活化CO2过程的相变规律和矿化反应原理,为CO2转化与利用的大范围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金属缓蚀剂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受到研究者广泛重视的环境友好型金属缓蚀剂。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绿色金属缓蚀剂及其缓蚀机理的研究成果,并对环境友好型金属缓蚀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李好  于思荣 《化工进展》2014,33(4):947-953
超疏油表面由于在解决石油对管道壁的黏附、海洋油污污染等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几种特殊生物的表面结构和润湿性、经典的润湿理论模型及润湿理论的新进展;按照制备方法的不同分别介绍了近年来仿生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现有制备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建立完善且更符合实际的润湿理论模型,以制备出成本低、周期短、方法简单同时具有较稳定的、耐久性好、耐磨损、与基体结合牢固的超疏油表面,是超疏油表面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PVC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PVC主链中的结构缺陷,介绍了国内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和普通自由基共聚合的聚合机制及其主要技术特点,简述了改善PVC热稳定性的方法,指出对PVC具有应用前景的改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