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6,(9)
雷锋在广大人民心中矗立起不朽的丰碑。雷锋精神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雷锋精神再现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更具有其价值。雷锋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性中存在一定的缺失现象。应该探索社会、学校及其个人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和途径,用雷锋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式,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平稳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2)
<正>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起到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雷锋精神、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志愿服务指明了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从文化叙事视角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意味着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守正、创新与延伸。源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雷锋精神,其内涵、特质以及构成要素,随时代发展经历了由形象化表达到理论化阐述的过程。然而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过时论”、趋利主义、社会责任分散、“摆拍式”做好事等不良现象的冲击,雷锋精神面临解构的困扰和挑战。因此,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发建构弘扬雷锋精神,必须要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传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这几对重要关系,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重新审视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让雷锋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36-38
雷锋精神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征,和老子所追求的"圣人特征"有相似之处。以老子的视域重新解读雷锋精神,剖析雷锋精神的实质,探讨雷锋精神由雷锋个人的人格品质走向大众化、时代化社会整体精神的途径,并从老子对道德形式主义的批判中寻找有利于发扬雷锋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江泽民 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温戴克(美国)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像一座时代的丰碑,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在历经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后,依然山一样矗立在人民心中。今天,让我们追寻着雷锋的足迹,去看一看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是怎样用行动来实践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的。              ——编者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近年来,随着诸多关于道德伦理的社会热点话题出现,弘扬雷锋精神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扭曲,部分学者对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能否延续下去发表了自己看法,大多数主要是从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志愿者精神想比较等角度进行了阐述,通过国内外关于雷锋精神的价值研究,来说明在当今社会弘扬雷锋活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陈丽 《福建建材》2013,(9):117-118
本文通过分析雷锋精神的本质,以及国有企业经营社会责任对接,提出雷锋精神的四项重要性,提出国有企业发扬雷锋精神的三方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生态环境是重大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进了新时代,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而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为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此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领会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并在社会中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李莉  陈苹 《中国消防》2014,(5):32-34
<正>“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毛主席在给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的感言。在雷锋的家乡望城,就有这样一支消防队伍,36年时间里,始终坚持以雷锋精神建队育警,争做弘扬雷锋精神、传播文明新风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时刻践行雷锋精神的真谛。她,就是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3月5日,公安部授予望城区消防大队“学雷锋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中州建设》2012,(21):58-59
我国的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开,已经走进一个城市社会新时代。人们在不断感受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日益遭遇诸多城市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城市化方法,正确处理好城市的势、术、度、责、善、美、格等城市化活动中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从而实现从城市化活动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飞跃,更好地开创城市新文明。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解读--试论城市意象的模糊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许铁铖 《华中建筑》2000,18(3):67-70
文章就现代城市特色缺乏、意象衰微而提出城市意象模糊性问题,追溯了其理论与3两方面的原因。作者探讨了相关的对策理论及其非决策 之后,就所截取的城市的四个片断进行了对策性的研究,以期对提高城市意象力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度。  相似文献   

12.
钱明亮  张小建  任丽琴 《山西建筑》2008,34(15):349-349
探讨了亭、廊、架的作用及设置原则,提出了园林和绿地中应用亭、廊、架时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等原则,并结合当地特点、周围环境、绿地性质,以期设计出轻巧别致、新颖美观的亭、廊、架。  相似文献   

13.
论墙材革新及墙材装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墙材革新与技术改进的关系;墙材革新现状及市场经济形势;墙材及装备发展思路;加入WTO后对墙材生产及墙材装备行业的影响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互动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互动、互动效应、互动发生规律等概念,对互动效应、互动方式和互动发生律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互动原理在科学史和科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瑞 《广州建筑》2008,36(1):40-43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开发商对建筑项目的品质、成本、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设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项目管理中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分阶段论述了设计管理在工程项目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设计管理的核心,并指出了一种研究设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的途径。本文最后列举了两个工程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五年多来在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安全度很高的军用飞机场的停机坪上,石油基填缝料的破坏和边缘剥落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喷气发动机吸入异物造成了潜在的危险,从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了对原有的损坏进行修补,减慢将来边缘和接缝的破坏,主要是根据材料和正确的安装技术制订了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7.
氧化锌压敏电阻自身的热效应引起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短路起火的事件越来越多,为了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SPD的散热特性进行研究。当SPD内部存在多个电阻片并联结构时,电阻片组与SPD外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间距,间距距离的大小会影响SPD的散热性能。运用传热学原理对SPD进行了理论传热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间距距离越小,SPD散热能力越强。以3个电阻片并联且左右两侧间距不等的SPD为例,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间距距离下的SPD降温曲线,结合传热学计算结果分析间距大小对SPD散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SPD结构设计时,减小电阻片与外壳之间间距能有效提高其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市建筑市场状况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合同文件前期准备工作对建设工程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性,通过招标文件对施工项目的造价、质量、工期、安全等管理目标控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方法,为建设单位实现工程管理目标工作明确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Metropolitan plans were prepared in Australia from 1948 to 1962 for four of its five biggest cities - the state capitals of Sydney, Melbourne, Perth and Adelaide. They contain the first analyses and proposals for their rural-urban fringes. The earliest, that for Sydney, is the most visionary and radical and defined a Green Belt to contain and shape a slowly growing city; to provide amenities and recreation for citydwellers; and to reconstructa countryside ravaged by 'promiscuous urbanisation'. The next two plans for Melbourne and Perth are much more pragmatic, dealing with the organisation of headlong metropolitan expansion with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seen as suburbs-in-waiting within servicing and topographical constraints. The last, that for Adelaide is a mixture of trend planning with strong design themes partly expressed in the fringe. These are forthright exercises in the master-plan mould. Developments since the 1950s regarding the fring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e case of Sydney. These show much more complex issues and perceptions arising, particularly regard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re is consequently an absorbing challenge in describing these dynamic images, and also in shaping a policy-making process to reflect and handle them. There is also a possibility, apparent in the metropolitan plans of the 1950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ies in this reg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