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6)
由于朱子"理生气"命题不见诸任何现行的朱子文本,故向来对朱子学的"生生"问题缺乏关注。从朱子学理气论域看,其本体宇宙论含有丰富的"生生"理论。而且朱子非常强调"天命流行""天理流行""天理流出"等一系列理学的基本观点,可见朱子学的太极本体具有根源意义上的动力义,而阴阳动静等一切现象必根源于太极本体。由此,"太极生阴阳,理生气"得以成为理论自洽的一套理论命题。朱子学的本体宇宙论采用"生生"观念将太极、动静、阴阳贯穿起来,形成了以太极为核心、集理气为一体的一套天理实体观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重新树立了文化自信,在生活、建筑、设计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沿袭。朱子(即朱熹,被人们尊称为"朱子")理学作为儒学的代表,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设计师也逐渐将这一学派思想融入到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迸发出了新的美感,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室内装修设计者。在朱子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理"和"气"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直接印证了朱子理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哲学思考成果。设计者们在对室内设计和朱子理学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须从细节出发,从各个装饰细节来表现朱子理学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哲学表现。根据朱子理学的哲学理念进行室内陈设时,须要求城市存在"理",而"气"仅仅是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而已。朱子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室内装饰施工中让设计意图落实到实处,与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的概念相趋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朱子在《仁说》中明确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但要充分理解这一思想,最好结合《太极图说解》:周敦颐太极图的五层圈实际上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直接对应,其中第四层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确切含义即是以八卦命名的家庭人伦秩序;按照朱熹的理解,太极图每相邻的两层都有天地之心的作用,也就是说,太极图其实也可以称作天地之心图;朱熹特别重视天地之心的主宰含义,在其思想架构中,天地之心的理论功能是统合理气,也就是说,与工夫论层面的心统性情相应,宇宙论层面则是心统理气。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朱子之前,人心道心之说有苏轼的一本论传统与二程的对立互发论传统。朱子早年深受苏轼的影响,后来逐渐继承二程之论。朱子晚年明显表达人心道心互发论的观点,但同时主张"心"的单一性,并且强调"有道理底人心便是道心",以形成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韩儒李滉注重朱子人心道心对立互发之说,而李珥更重视"一心"思想。中国与韩国的理学发展史上,人心道心之说始终是伦理学讨论的中心主题,其所关注的道德之来源、动机、获得方法等问题,对现代伦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贺麟是现代新儒家"新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一篇长文中相对系统地探讨了"新心学"与时空、超时空的关系。时空是主体的认识功能或理性原则,运用时空去统摄杂多质料的独特潜能并非外铄而在心之内,显出理在心中。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领域限制在具体时空之间,但是世间万物的本性并不由具体时空决定,而是由普遍的超时空来决定。人性由理所规定,理是心的本性。理以超时空的逻辑形式存在。贺麟以道德的理想主义范导西方的理性形式,使得心中有理。贺麟认为理在心中,心中有理,从而得出心与理一的结论。不过,前者的理是理性形式,而后者的理是理想主义。直觉法具有辩证性,辩证法具有直观性,中国哲学推崇的直觉能够实现理想主义与理性形式"合为一体"的境界。经过以上繁复论证,贺麟大致实现了"新心学"——心、性、理在本体论上的贯通。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
王阳明发扬并改造禅家明心见性的心灵哲学,在明确心的无善无恶之空寂本体与知善为善之能动作用的前提下,建立起致良知理论。这个理论突出了心灵的创造性、个体性,对于心、性、物、理以及知行、礼制等等提出新的解释,描绘了一幅不同于禅学与程朱理学的世界图景,并且据此提出顿渐结合的修为方法与人人可能的成圣之路,为人们建立超脱、高尚的精神家园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8.
崖上之宅     
<正>这是一个从内心出发,关注人的感受的题目,而空间在这里是作为场所被理解的,强调的是它所承载的人的活动与精神。在"理想自宅"这个题目下,首先要拟定的是"自己",这来源于个人体验的图景会作为最根本的主题影响设计中的每一方面。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与这个精神内核相呼应的场地。而建筑则比较注重空间氛围的塑造,对于材料,光影的考量等等,来体现这种情绪和精神。因此这个设计首先是一段发现自我的内心旅程。"理想自宅"意味着一个理想的人格和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可能就要进入一个相对私人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晓东 《城市规划》2016,(11):15-20
在简单回顾西方和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在"勘天役物"的西方精神之下,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演变是由利益而价值的被动调适过程,存在强调价值功用却忽视价值本体的问题。作为补充,试图引入宋明心物关系论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找到一条由道德而价值的城市规划价值论建构路径。首先,介绍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基本涵义,从"一体之仁"和"差等之爱"两个层面分析了其从人类固有道德情感出发,把"我"与他人外物看作一体相关的整体,主张爱万物并合理取用万物的思想内核;其次,指出中西思想在价值本体建构和价值实践的"体""用"两个层面各具优缺点,并提出中西互补,共同建立道德与知识结合的"良知上的城市规划价值观"的设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仁政、风水、伦理等级等思想和西方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详细论述了发挥中西所长,建立城市规划"民生"和"环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和知识探索来建构这一价值观。最后,作为结论,总结了中西思想在城市规划价值观建构上殊途同归、取长补短的必然,提出从"民胞物与"出发融铸规划师的道德、律条、操守、智慧、信仰等"五常"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266-268
费希特之哲学被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其哲学体系的第一原则为"绝对自我",在此基础上自由也就先天具有必然性,自由可以说成为自我的属性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思想有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按照费希特的哲学思想,由物质到精神的推导,这一进路并无出路,只有精神到物质的统摄才具有统一性,才能实现自由。实践的观点是二者思想的重要节点,将实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费希特的哲学贡献,但是其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真正被发掘。实践是工具和桥梁,而马克思则认为是自由的过程。马克思将实践与自由合二为一,实践的过程就是自由的实现过程。关于能动性,费希特意识到能动性的价值,但是将其绝对化,而马克思则人的能动性不能否定自然的客观性。在马克思与费希特的自由基本原则的比较分析中,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二者之间对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共同体的一系列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