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试验研究了矿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经过超细粉磨至不同比表面积后对自身胶砂流动性及活性的影响,并通过SEM、XRD、TG-DTG-DSC、FTIR等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了矿物掺合料超细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矿粉、粉煤灰经超细化后可显著减少需水量并且提高胶凝活性,原因在于,超细颗粒可以填充于水泥颗粒孔隙间,从而释放出大量絮凝结构中的水分,改善了流动性能;粉磨优化了颗粒微观形貌,Si-O键和Al-O键发生了重排,这是矿物掺合料超细化后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矿粉超细化处理后,能够更快地于体系中进行二次水化,粉煤灰的超细化对其水化速率提升的幅度随龄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以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为基体,将混凝土浸泡于pH=1.0的硫酸溶液中48 d,以其表观损伤、抗压强度、质量损失、中和深度作为耐硫酸性能指标,研究不同掺量的氧化石墨烯(0.01%,0.03%,0.05%,均为质量分数,下同)对混凝土抗硫酸溶蚀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SEM、XRD、FTIR对氧化石墨烯的改性效果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掺入少量的氧化石墨烯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性能,但随着掺量的增加改性效果逐渐减弱。改性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56.0%、17.0%、6.0%,且经硫酸溶蚀48 d后仍优于未改性混凝土。48 d后掺量为0.05%的混凝土出现最大的质量损失和中和深度,以及SEM图中较差的界面过渡区和较多松散的腐蚀产物代表其改性效果最差。综合宏观表现、XRD和FTIR分析,确定氧化石墨烯掺量为0.01%时地聚物再生混凝土具有最佳的抗硫酸溶蚀性能。 相似文献
4.
引入超疏水设计理念,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抗凝冰性能的沥青混凝土试件。通过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了超疏水沥青混凝土抗凝冰性能研究,测定了普通试件及超疏水试件抗凝冰性能差异,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超疏水沥青混凝土试件的抗凝冰性能。通过接触角测定及表面能计算,评价了超疏水沥青混凝土的防冰、疏冰性能。结果表明,超疏水沥青混凝土可有效促进液滴滚落,滚落率高达80%。通过自行设计的落锤冲击试验间接测定了超疏水沥青混凝土试件的"冰-路"附着力,仅为普通沥青混凝土试件的38.5%。基于不同工况,降雪环境下超疏水沥青混凝土试件冰的残留率最低。接触角试验和表面能计算表明,超疏水沥青混凝土的表面能为1.97mJ/m2,仅为普通沥青混凝土的5.1%,体现了良好的抗凝冰性能。 相似文献
6.
7.
近些年来,各种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进步,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整体施工技术进步中,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的技术最为显著,像挂模湿喷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对于隧道工程的建设时具有非常重的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施工工艺不断得到完善。下面这篇文章将就在隧道工程施工时引入挂模湿喷混凝土技术的意义展开分析,供未来隧道工程施工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不仅会使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微生物新陈代谢形成的生物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石膏和钙矾石,而且会使混凝土中的水化硅酸钙(C-S-H)发生分解,生成不溶且无胶结作用的胶体,从而造成混凝土性能的劣化。因此,本文从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影响因素(材料和环境)、评价指标(腐蚀速率、H2S吸收速率、化学成分)和防护技术(混凝土改性、保护涂层和生物灭杀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研究现状,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混凝土微生物腐蚀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10.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是在普通乳化沥青混合料中用水泥代替部分矿粉,经冷拌、冷铺、碾压后形成的一种以柔性为主兼具刚性的半柔性路面材料。符合普通乳化沥青混合料使用的各种组分材料,均适用于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一、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过程水泥与乳化沥青2种胶结料混合后在电镜的观察下相互之间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其复合是一种物理复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中由于水泥代替部分矿粉,水泥与乳化沥青中的水相发生了水化反应,水化产物主要为氢氧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绝大多数山岭隧道结构混凝土没有进行特别的养生,一般采用自然养生的方法,由于隧道内温湿度波动较大,很难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致使结构耐久性问题突出.针对该问题并考虑隧道结构混凝土施工所处实际环境,通过对不同配方混凝土试件在室内不同养生条件下的性能试验,提出喷射混凝土采用喷水养生、二衬混凝土采用密闭衬砌表面汽雾养生方式可获得显著效果,一般隧道环境下养生时间以3d或7d为宜.汽雾养生技术虽然增加了工程成本,但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减少混凝土的初裂,因而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对提高隧道结构体系耐久性至关重要,可在山岭隧道施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同一硫酸盐环境下地聚物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耐蚀性能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国家标准GB/T 50082-2009中推荐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将粉煤灰基地聚物混凝土(FGC)和普通混凝土(PCC)试样置于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进行干湿循环侵蚀实验。以试样侵蚀后的结构形态变化、抗压强度损失、质量体积变化、动弹性模量变化为评价指标,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分析手段对FGC与PCC在同一硫酸盐侵蚀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损伤机理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侵蚀周期的增长两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体积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二者的最大质量变化率均较小,FGC为0.3%,PCC为0.6%;二者的动弹性模量变化均较为复杂。微观观测发现影响FGC和PCC结构形态的关键物质分别是粉煤灰颗粒与膨胀性产物。化学分析表明FGC与PCC间产生相互影响的原因是材料各组分在侵蚀液中的溶解与渗透。 相似文献
13.
14.
15.
通过微纳米路表构建与超疏水材料涂覆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超疏水仿生水泥混凝土路面模型试件;开展超疏水材料涂覆技术研究,分析总结其制备工艺;采用自行设计的"冰-路"附着强度测试装置进行防覆冰性能测试,同时开展接触角测量试验、路面表面能计算及耐久性试验,综合评价超疏水仿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疏水、防冰效能。结果表明:超疏水水泥混凝土试件表面冰的残留率为29.9%,是普通试件的1/3左右,间接反映了超疏水路面具有较好的疏冰性能;与普通试件的接触角0°相比,超疏水水泥混凝土试件的接触角为153.5°,达到超疏水状态;表面能计算表明超疏水材料的作用降低了路面表面能,仅为普通水泥路面的3.4%,进一步验证了超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可显著降低"冰-路"附着强度;通过模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作用,接触角依然在90°以上,表明超疏水路面耐久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高放废物(HLW)在深地质处置后, 其中的放射性核素有可能浸出并伴随地下水循环进入人类环境。这是固化体中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圈最可能的途径, 因此HLW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是固化基材筛选的主要依据。陶瓷固化体作为第二代HLW固化体, 具有长程有序的特点, 相比玻璃固化体, 更容易定量表征, 这对于固化体浸出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陶瓷固化体的浸出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 也缺乏被处置库接收的标准。为规范/建全陶瓷固化体化学稳定性评价方法, 认识放射性核素的浸出机制, 本文概述了核废物固化体化学稳定性研究方法、研究重点; 总结了相关陶瓷的水热蚀变研究现状, 分析了其中核素的浸出率; 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 最后归纳了目前提出的浸出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能量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能量时程分析法,将Q模型法引入框架结构的倒塌分析,通过对绝对能量方程和相对能量方程进行对比,推导出了相对能量方程中各项的数值表达式。利用双重破坏准则,确定了结构地震破损度标准,提出了建筑物倒塌破坏的评估理论与方法。最后对保证梁铰机制的构造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