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6)
为充分利用德宏坝区的热区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培育新的增长点,结合当地种植习惯,在种植实践中总结出"优质稻—甜脆玉米—甜脆玉米"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积极开展水稻—中药材(元胡)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文章从水稻增产和元胡栽培两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水稻优选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元胡地块选择、适期栽种、科学田管、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通过水稻—中药材(元胡)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的应用,达到产量提升、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河北省衡水市是季节性休耕试点区域,近几年一直探索与创新适宜当地的种植模式。文章阐述了季节性休耕试点区域绿肥冬油菜—玉米种植模式的意义和技术要点,提出了采用该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季节性休耕试点区域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0)
为了正确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无子西瓜,从而增加农民种田收入。为此,我结合江汉平原的实际从无子西瓜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10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并对江汉平原现有的高产高效优化种植模式进行了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效无子西瓜生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设施西瓜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西瓜忌连作,由于土地流转紧张,导致西瓜连作障碍严重。水旱轮作是目前解除西瓜连作障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沿海地区西瓜—水稻轮作技术,总结了西瓜—水稻轮作栽培模式的类型,查新分析该模式的优势,为大力推广西瓜—水稻轮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广西瓜—水稻轮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7)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郊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小,设施蔬菜基地逐渐向半干旱半湿润山区发展。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复种指数,秦州区经济作物工作站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从茬口安排、大棚西瓜立体种植技术、秋延西兰花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出半干旱半湿润山区塑料大棚西瓜—秋延西兰花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以指导蔬菜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2)
<正>南通市是鲜食大豆、鲜食豌豆在江苏省的主要种植基地,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研究形成了西兰花—青毛豆—秋豌豆高效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显著。该模式平均亩产西兰花1389公斤,大豆鲜荚1028公斤,豌豆鲜荚586公斤,年产值6000元/亩以上,年纯收益3800元/亩左右。一、茬口配置西兰花于9月上旬育苗,11月上旬移栽,行距0.83米,每亩密度2200株左右。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采收,4月上中旬采收结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2)
运用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对山东省肥城市零售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山东省肥城市零售业从业人员月工资集中在1500—2000元,日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导致社会保险的缴纳水平低,职业培训不足。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应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劳动者四方共同努力,推动肥城市零售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肥城市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4)
<正>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高效种植模式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找准合式的模式,立竿见影,效益大增。为进一步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区设施蔬菜产业更上新台阶,现结合本地蔬菜生产实际,向广大菜农及蔬菜种植大户提供一种适用性强、效益好的种植模式:大棚茄子、西兰花、鲜玉米、青蚕豆循环高效栽培模式,采用该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行情。该模式栽培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为缓解棉椒争地矛盾,促进棉椒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益,通过试验,筛选出易被农民接受,同时又能缓解棉椒争地矛盾的棉椒二六式创新种植模式。为提高产量和商品性,探索总结出合理密植,绿色防控,平衡追肥,增施有益菌肥,以及辣椒打顶,棉花轻简育苗等操作规程,该创新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棉椒协调发展,对恢复棉花生产,加快辣椒产业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