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布谷孜大桥地基与基础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永净  丁春林 《工程力学》1998,(A03):304-309
本文对布谷孜大桥桩,土,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对自由场体系在基岩处输入天津宁河波,分别按7,8,9度抗震设防,分析了各层土的地震响应,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采用二维和三维模型,分别按7,8,9度抗震设施,分析了桩,土,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不同桩长及土体加固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克尔地基模型,考虑桩底支承条件,研究了双层地基在瑞利波作用下桩土竖向共同作用,探讨了下卧层剪切波速、频率、桩土模量比及桩底支承条件对桩竖向位移和应力的影响,成果对桩基工程抗震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成原  李先俊 《工程力学》2000,3(A03):470-473
本文根据等效桩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桩-土-结构共同工作的计算模型,由文克尔模型得到群桩效计算方法,并编制了桩-土-桩-结构共同工作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4.
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原理,改进Winkler地基梁模型,考虑桩周土的弱化效应和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效应,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阻抗函数的计算力学模型,运用数理方程方法分别求解单桩与桩周近场土域及远场土域的振动方程,确定了单桩的竖向动力阻抗函数。针对数值算例进行计算,将得到的单桩竖向动力阻抗随激振频率的变化关系与现有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建议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通过变动参数计算,对影响桩基振动特性的各相关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精确揭示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弥补动力Winkler地基-Bernoulli-Euler梁模型(E-W模型)在桩-桩水平振动分析中的不足。考虑土体剪切效应和桩身剪切变形,建立Pasternak-Timoshenko模型(T-P模型)模拟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推导水平动力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主动桩水平振动解析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原理,建立被动桩水平振动控制方程,运用传递矩阵法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利用初参数法计算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参数分析表明:土体剪切效应对水平动力相互作用因子有增强效果;在给定桩土参数的情况下,主动桩和被动桩存在“有效桩长”(Ld=10d~15d);当桩身长径比在L/d=5~10范围内时,不宜忽略桩身剪切变形对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影响;竖向荷载对水平-摇摆耦合作用因子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滕念管  王建华 《工程力学》2000,3(A03):325-329
本文分析的地铁车站形式为一侧覆土,一侧敞开,抗震分析较为复杂。本文对土与结构共同工作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分析,采用场地土实测参数,考虑结构影响范围内的土体的弹塑性性能。计算中采用平面受力模型,分析了场地的震陷,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本文结果已被实际工程采用。  相似文献   

7.
m法求解桩身内力与变形的幂级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彦鹏  张安疆 《工程力学》1997,(A03):486-492
文本针对在桩端弯矩和水平力共同作用下桩土共同工作时,用m法求解无法得出解析解,而用有限元法和差分法给出的解不尽如意的具体问题,用幂级数法求解了m法的微分方程,推出了桩的内力及变形的具体计算式,并编制了计算程序,用本文方法可计算出桩身任意截面的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剪力,转角及桩侧土压力等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本文中的方法对桩身强度和刚度设计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提供了一种桩-土-筏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将筏板下的桩、土看成弹簧作用在筏板上,简化得到了软弱地基群桩应力和沉降等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群桩中单桩沉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群桩中单桩非线性刚度的计算模型,并采用三维退化层合单元法对高层建筑主裙楼桩筏基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计算模型和控制理论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桩—土—结构共同作用设计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在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及有待改进的问题。提出了以控制差异沉降为目的、引入桩土接触单元同时考虑土体固结和上部结构刚度的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10.
集中参数法是目前土木工程抗震计算中考虑桩土地震相互作用的实用方法。从有限元方法的角度来看,集中参数方法将地层半无限空间模型化为一个无几何尺度的抽象的力学单元,这里称其为宏单元,其计算模型的选用和参数确定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度。针对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和工程中各种常见的土层,基于考虑土体非线性的Boulanger宏单元,m法和Mindlin解等三种桩—土水平弹簧模型,进行了详尽的参数分析工作,旨在说明对桥梁地震反应影响很大的桩-土水平弹簧系数的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合理考虑浮承桩纵向振动问题中桩端土作用及桩-土界面相对位移条件,同时引入动力Winkler模型和虚土桩模型,建立了一种适用性更广的浮承桩纵向振动特性研究方法。引入分离变量法对三维土体位移控制方程进行求解,结合土体表面及基岩处边界条件得到三维土体位移基本解;通过将动力Winkler模型相关参数考虑为桩-土界面边界条件在频域内解析求解了桩纵向振动特性,并将所得频域解析解拓展到时域,采用离散傅里叶逆变换方法(IFT)求解了桩顶速度时域响应;开展参数化分析探讨了桩-土界面非完全粘结条件及虚土桩参数对浮承桩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桩-土界面完全耦合假定会过高估计桩侧土对桩的约束作用,无法合理评估桩基的抗振性能,并会对桩基抗振防振设计及桩底反射信号识别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针对浮承桩纵向振动问题,采用虚土桩模型描述其桩底土作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集中参数法是目前土木工程抗震计算中考虑桩土地震相互作用的实用方法。从有限元方法的角度来看,集中参数方法将地层半无限空间模型化为一个无几何尺度的抽象的力学单元,这里称其为宏单元,其计算模型的选用和参数确定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度。针对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和工程中各种常见的土层,基于考虑土体非线性的Boulanger宏单元,m法和Mindlin解等三种桩—土水平弹簧模型,进行了详尽的参数分析工作,旨在说明对桥梁地震反应影响很大的桩-土水平弹簧系数的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群桩(土)-承台-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熊辉  邹银生 《工程力学》2004,21(4):75-80
基于共同作用理论,在导出了时域中上、下部相互作用动力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法获取了群桩的动力阻抗,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群桩-土-上部结构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着重讨论并估计了群桩抽桩布置于体系动力反应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并认为受水平地震力作用桩承结构也可借鉴考虑竖向上、下部共同作用沉降优化的理念和思想来进行抽桩设计。  相似文献   

14.
瑞利波作用下成层地基中单桩横向振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文克勒地基梁模型建立了成层地基中桩土相互作用的粘弹性模型,并利用现有的成层地基中的瑞利波弥散曲线解析解,通过解析法建立了瑞利波作用下多层介质中的桩体横向位移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实例分析发现,无量纲频率α0、桩土相对刚度比Ep/Es、桩顶约束条件是影响桩体横向位移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随着无量纲频率、桩土相对刚度比的增大,桩土分离的现象逐渐变得显著,桩顶约束的出现也会引起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下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在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利用Bouc—Wen滞回模型构造了便于数值分析的上部结构在共同作用下的复合运动方程,并给出了系统状态变量的响应表达式。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桩—土共同作用下,上部结构将有效地减少地震作用,它随着地基土的软弱程度的增加反映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彭大文  王忠 《工程力学》1997,(A03):220-223
本文以福建潭溪大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空间结构模型,计算分析中承式钢管砼肋拱桥的动力特性,并运用时程分析在石潭溪大桥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响应,讨论了主要结构参数对地震响应的影响,为大跨钢管砼肋拱桥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是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重要问题,其中桩径效应不应忽略。以一座三跨连续梁桥为例,研究桩径效应对桥梁地震风险的影响。具体建立三种有限元模型:模型一是同时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和桩径效应;模型二是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但没有考虑桩径效应;模型三是墩底固结的简化模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计算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和地震风险曲线,对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时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和桩径效应的模型对应地震易损性与地震风险最高;墩底固结的模型对应地震易损性和地震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土系统的耦合动力特性,首先将基桩视为具有径向和竖向变形的三维轴对称杆件,采用Hamilton变分原理建立其运动方程,而桩周土体视为充满流体的三维多孔连续介质,采用Boer多孔弹性介质模型描述其动力学行为。在不引入势函数的情况下,先将土骨架的体积应变和孔隙流体压力作为中间变量处理土体运动方程,然后采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土体和基桩的运动方程,进而结合桩-土系统的边界和连续条件,推导得到桩顶的运动放大系数和运动响应因子解析解。通过与相应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已有解的比较,验证所提出解的正确性。最后分析桩土主要参数对桩土耦合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当桩长径比较小时,基桩的径向变形对饱和土-桩系统的动力响应存在显著影响,忽略基桩的径向变形,将高估桩土系统的共振行为;对于单相土而言,在低频阶段,桩顶响应相对于自由场表面响应偏小,在高频阶段,其随着桩长径比的增大而偏大。桩土系统的共振行为发生于激振频率接近于土体自由场的自振频率。随着桩长径比的增大,桩土系统对基岩运动的放大效应呈增大趋势;对于饱和土而言,饱和土层表面的...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文克尔地基梁理论,利用修正的P-Y曲线法和荷载传递双曲线法,建立了桩-土非线性作用模型。采用了桩和土相对刚度来计算水平方向桩-土相互作用的初始刚度。通过Mohr-Coulomb法则得到土的极限抗力,并结合Matlock P-Y曲线法对极限抗力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正,从而充分考虑了土的极限抗力的深度效应。编制了桩-土非线性梁单元有限元程序,建立了考虑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的车桥耦合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的桥梁模型对车桥耦合响应的影响,并与墩底固结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车桥耦合振动过程中,考虑非线性的桩-土相互作用,桥梁的横向位移幅值显著增大,竖向位移幅值增大,桥梁加速度幅值降低。此结果对处于软弱基础的高速铁路桥梁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对连续梁桥半主动控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刚性地基和桩土相互作用两种模式的整体桥梁有限元模型,在桥梁支座部位设置线性粘滞阻尼器,计算桥梁在地震动作用下未施加控制和半主动控制的地震反应,探讨了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对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影响以及半主动控制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使连续梁桥自振周期增大,半主动控制的减震效果也相应增大,而最终的桥梁最大位移反应数值比较接近,最大内力数值更加减小,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对连续梁桥半主动控制系统减震效果的不利影响非常小,充分显示了半主动控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