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炉出钢挡渣改进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酒钢转炉改进出钢挡渣的实践,比较了挡渣塞和挡渣球的效果。挡渣塞的挡渣成功率为98.06%;比用挡渣球高34.42%;下渣量可控制在40mm以内,比用挡渣球减少30mm;平均回磷量控制在0.006%以内;硅的收得率提高2%~3%。改进挡渣方式后提高了出钢口和钢包的寿命,改善了LF炉精炼效果。  相似文献   

2.
杭钢转炉炼钢厂用机械臂扔挡渣锥的方法,替代原来的人工投掷挡渣球的挡渣工艺,提高了钢包的清洁度,改善了LF炉的精炼条件,增加了钢包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袁晓峰  王斌 《河北冶金》2023,(12):28-32+39
控制转炉出钢过程中的下渣量一直是冶金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转炉出钢挡渣技术的发展,并重点分析了三种典型的挡渣技术,即滑板挡渣法、气动挡渣法以及挡渣棒挡渣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效果。滑板挡渣技术利用上滑板与下滑板之间的流钢孔错位,从而达到控渣出钢的目的,具有滑板开闭迅速、不受出钢口寿命和炉渣粘度的影响、与下渣检测技术配合可以实现转炉一键式自动出钢的特点,该技术挡渣成功率可以达到99%以上,炉下钢包渣厚可以稳定控制在50 mm以下,效果最佳;气动挡渣技术可以通过插入出钢口的喷嘴喷出高压氮气射流,从而将炉渣挡回转炉内,该技术是无形挡渣技术的一种,具有运行成本低、效果佳的优点,但是其设备故障率偏高,同时会降低出钢口的使用寿命,故在国内未得到普及推广;挡渣棒挡渣主要采用导向杆导入出钢口方式,确保挡渣塞能够准确到达出钢口位置,从而达到挡渣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设备投资低、效果较好等优点,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转炉挡渣出钢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多种挡渣出钢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转炉挡渣的可行性、挡渣效果及挡渣装置成本进行了技术探讨。认为转炉采用挡渣塞挡渣出钢,与移动钢包车将出钢结束时流淌的炉渣浇到钢包外侧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转炉挡渣出钢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挡渣塞法挡渣工艺在我厂的应用情况。试验证明 ,挡渣塞法挡渣效果明显优于挡渣球法 ,而且满足了新工艺的要求 ,挡渣成功率达 90 %  相似文献   

6.
挡渣棒法挡渣方式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光  辛广胜  蒋宏  李炯伟 《包钢科技》2003,29(Z1):10-11
文章简述了挡渣棒法挡渣方式在包钢炼钢厂的应用及优化情况,进一步肯定了挡渣棒法挡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转炉气动挡渣的原理以及该设备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0t转炉上的使用情况。应用初期,存在钢渣粘结并需要人工处理的情况,通过选用合适的喷涂材料,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技术使转炉下渣平均厚度南原来的97.3mm降低到46.9mm,不仅减少了钢水回磷,而且提高了合金的收得率,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转炉滑板挡渣出钢技术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滑板挡渣技术原理,及滑板挡渣技术在转炉上的应用和效果,滑板挡渣技术挡渣成功率高、挡渣效果好,转炉下渣量可控制在50 mm左右,为开发生产优质新品种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9.
转炉均质挡渣球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安钢20t转炉挡渣锥存在的问题,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转炉出钢挡渣器——均质挡渣球。均质挡渣球球内各部分质量均等,球面有三条圆环槽,密度4.3g/cm^3,材质选用碎铁和铝矾土熟料,结合剂选用高铝水泥。该均质挡渣球已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挡渣球由于制作困难,所以成品率较低。我们研究的金属型铸造挡渣球使成品率提高了16%。  相似文献   

11.
对承钢150t转炉所用挡渣塞的密度和形貌进行了优化研究,使下渣量控制在40mm以内,并通过在出钢前加入一定量的混合炉渣改质剂,稠化炉渣,使挡渣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宝钢炼钢厂转炉挡渣工艺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转炉出钢挡渣工艺技术控制转炉出钢下渣量,必须关注和解决转炉出钢全过程的下渣控制。评价转炉出钢挡渣效果的关键指标是挡渣成功率和钢包中的渣厚。宝钢炼钢厂转炉出钢挡渣工艺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实现转炉出钢全过程的自动判渣和挡渣,提高挡渣成功率,减少出钢下渣量。  相似文献   

13.
蔡飞 《河北冶金》2012,(10):43-44
介绍了宣钢150 t转炉悬挂式挡渣装置的性能、主要参数、工作方式、事故处理,对比了挡渣球出钢挡渣和挡渣塞出钢挡渣的使用效果,最终确定了挡渣塞出钢挡渣工艺。生产实践表明,150 t转炉采用挡渣塞挡渣出钢,可有效控制出钢下渣量,减少钢水回磷,提高了钢水质量和合金收得率,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马钢120t转炉自2013年使用滑板挡渣技术后,转炉出钢过程中渣量明显减少,相比于挡渣棒方式挡渣,钢包渣层厚度由平均117下降到64 mm,经过LF炉精炼钢种SPHC平均每炉铝粒消耗量由127减少到108kg,下渣回磷率小于0.005%比例由78%提高到92%,对不经过LF炉精炼板坯Q235B钢种硅、锰收得率分别提高了3.6%及1.2%,经过RH炉精炼的硅钢减少预熔型顶渣改质剂加入量12%左右等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铁水磷含量的增高,邯钢邯宝炼钢厂250t复吹转炉在冶炼高级别管线钢时对钢中磷含量的控制越来越难。从转炉脱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制定了转炉吹炼过程去磷的有效措施,包括采用转炉留渣操作提高前期去磷效果、提高炉渣碱度、对于铁水磷质量分数高于0.12%的炉次采用少渣冶炼、吹炼过程枪位比优化前提高200mm和应用出钢下渣检测和滑板挡渣技术降低回磷等。转炉冶炼工艺优化后,转炉终点磷的质量分数平均值由优化前的0.0122%降低到优化后的0.0089%,钢包磷质量分数由0.0135%降低到0.0096%,为邯宝炼钢厂大批量生产优质高级别管线钢等洁净钢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控制出钢下渣量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转炉出钢过程中挡渣不好,致使钢包内渣层较厚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减少了出钢过程的下渣量,提高了合金吸收率。  相似文献   

17.
钱强 《鞍钢技术》2018,(3):25-28
钒钛钢渣具有较好的力学和表面特性,研究了其作为AC-13型沥青混合料集料的可行性。结果认为,钒钛钢渣可以作为AC-13型沥青混合料的集料,该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为:钒钛钢渣(4.75~13.2 mm)、钒钛钢渣粉(0.075~4.75 mm)、矿粉三者之比为58∶40∶2,外配油石比最佳比例为4.9%。  相似文献   

18.
在高炉渣离心粒化热回收工艺中,粒化得到的颗粒尺寸对余热回收效果至关重要,而颗粒尺寸又与粒化器表面液膜的流动特性息息相关,因此增进对粒化器表面液膜流动特性的认识可为离心粒化技术提供指导。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离心粒化过程中粒化器结构对液膜流动的影响;讨论了半径、倾角、深度等参数对粒化器表面液膜厚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获取了流体在粒化器表面运动轨迹与液膜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转杯粒化器的内倾角介于40°~60°之间或深度介于10~12mm之间时粒化效果最佳,其相应液膜厚度约为0.300mm。与等径的转盘粒化器相比,其液膜厚度减小约32%。粒化器结构对液膜厚度的影响可归因于粒化器表面流体运动轨迹长度的变化,当流体运动轨迹长度增大时,其对应的液膜厚度就越小,二者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An analy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clarify the slag film infiltration into grooves on a copper mold during the continuous casting of steel slabs. A grooved-type casting mold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iltration of slag film into the grooves of a pitch of 0.8 mm, width of 0.7 mm, and depth of 0.6 mm at the vicinity of a meniscus. The plant tri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t a casting speed of 5.5 m min?1. The slag film captured at a commercial thin slab casting plant showed that both the overall and the liquid film thickness were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meniscus increases. In contrast, the infiltration of slag film into the grooves had be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meniscus. A theoretic model has been deriv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profile of slag film thickness to calculate the infiltration of slag film into the grooves. It successfully reproduces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 that infiltration ratio increased sharply along casting direction, about 80 pct at 50 mm and 95 pct at 150 mm below the meniscus. In the model calculation, the infiltration of slag film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groove width and/or surface tension of the slag. The effect of groove depth is negligible when the width to depth ratio of the groove is larger than unity.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developed model for slag film infiltration in this study will be widely utilize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groove dimensions in continuous casting molds.  相似文献   

20.
通过1:6水模型试验分析了顶枪吹气辅助扒渣过程中的驱渣动力学机制,试验研究了喷吹气体流量(10~30 L/min),喷枪插入深度(90~270 mm)和位置(距边缘0~160mm)对扒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吹气体流量、顶吹喷枪插入深度的增大和喷枪插入位置至铁水罐后壁距离减少,驱渣效果显著改善,有利于铁水渣的扒除。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顶吹辅助扒渣工艺后,扒渣时间明显缩短,但铁损没有显著降低,须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